吴 怡 缪玉明
情境教学法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顺应低年级小学生的发展规律,点燃智慧的火花,滋润情感的幼芽,让他们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的力量,从中获得认识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因此,在实践中笔者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试图通过在课堂中优化情境教学法,寻找到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与学的方式。
一、在对话中领略情境美
“没有人,艺术便是黑夜。”这是题写在北德意志博物馆大墙上的名言。其实,在语文感知活动中对课文的阅读也一样,没有人,课文同样是黑夜。正是师生对话式的感知活动,才照亮了课文;反过来说,课文是通过被感知拓展照亮师生阅读的。言语情境就是这样一个期待着你去参与其中。参与创造的召唤结构,吁请你进入它呈现的视野,用你的全部内存与之发生一问一答、来来往往的对话活动。在情境教学中,师生间恰如其分地交谈,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
案例:儿童诗《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老师演夏天姐姐,小朋友喜欢演什么就演什么。
(夏天小姐姐走进学生)想变点什么?
生:我想变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穿梭。
师:美丽的花蝴蝶,你好啊!
生:夏天小姐姐,你好!
师:花蝴蝶,你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了。
(师选6位同学演三丛花儿,花蝴蝶在花丛中快乐地飞舞着)
师:花蝴蝶,你快乐吗?
生:我真开心。
师:带着这种感情,再说说你的愿望吧!
生:(再次动情的扇着翅膀)我想变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穿梭。
师:想演花蝴蝶的小朋友一起读读这句,体会体会。
片段(二)
(全班学生演荷叶,并配以舒缓悠扬的音乐)
师:可爱的小池塘长满了绿绿的荷叶,开着美丽的荷花,荷叶静静地举着,像一柄柄大伞,小鱼在下而做着游戏,雨点在荷叶上唱着欢乐的歌。(采访学生)荷叶弟弟,小鱼儿在你脚边游来游去,你不觉得烦吗?
生:不烦不烦,我喜欢它们还来不及呢!
师:荷叶妹妹,雨点儿打在你的身上,你不疼吗?
生:不疼,雨点儿滴答滴答。好象唱歌一样,我爱听这声音。
师:荷叶妹妹,小鱼儿撞在你身上,你不疼吗?
生:不疼,小鱼儿在和我做游戏呢!
师:荷叶妹妹,荷叶弟弟,你们老这么举着,难道不累吗?
生:我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心里很满足。
生:快乐要与人分享,就变的更快乐了。
语文就是对话,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它以语言情境的方式提供了充分的快乐学习之可能,老师与学生在生命的共振谐和、沟通对话中,呈现一种真诚平等的“你——我”关系,使教育在真正意义上企及苏霍姆林斯基所期许的那种美妙境界:“学校是人们的心灵相互接触的世界”,“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篇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老师以夏天小姐姐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刘话。让学生感到学习文本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通过虚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感世界里走一趟,用情感驱动了语文知识,使学生受到了“快乐需要与人分享”的含义。
二、在图画中享受意境美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语言描绘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因此,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知特点。教师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不仅画而有“形”,还要有“境”,教师描述不仅要有“形”还要有“情”,这样,才能以“形”对学生的感官发生作用;“形”又激起“情”,学生也才有可能由此进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
苏教版语文第一册《小池塘》一课是一篇形象生动、内容新颖、意境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明丽景象。课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给人一种美的愉悦。赋予静态的池塘以动态和生命。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体验小池塘的美丽景色。围绕这一目标我是这样教学第二自然段的:
师:小池塘看到些什么呢?它不会说话,但只要看一下它的眼睛就知道了,请小朋友读读课文,把你看到的景物画下来并涂上相应的颜色,好吗?
学生边听音乐边认真的借助课文内容作画,十五分钟左右他们的画完成了,而且个个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师:小朋友可真了不起,个个画的栩栩如生,咱们四人一小组来交流交流自己的画吧!
话音刚落,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了自己的杰作分组交流、欣赏,并推选了组内最出色的几幅。作品虽然幼稚,但小池塘的主要景色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中。
师:小画家们,把自己的作品向全班小朋友们介绍一下,好吗?
学生们兴高采烈地答到:“好!”
于是讲台前便有了小老师们娓娓动听的讲述。他们有的从课文中找到了自己作画的依据,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段文字;有的把这一段落作为自己作品的解说词……从作画悟情,到析画赏美,学生运用自己独到的审美观,还原课文的内涵和意境,缩短了与作者的心灵距离,从而感悟到了作品的美,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在学习完第二自然段后,我再次启发:“小池塘里就只倒映出了这四样东西吗?”
生:还有很多很多。
师:那你们能把小池塘倒映出的其它东西也画成一幅美丽的画吗?
再次作画使孩子们个个兴奋不已,它们边听音乐边发挥想象,全身心地投入了画画之中。当学生绘出了一幅幅多彩的倒影图后。我就让学生模仿课文中句式,用“()倒映在池塘里,像()。”来练习说话。
由于经过了亲自的作画、涂色,小朋友回答的内容也变的生动、形象起来。
生:蜻蜓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架小型飞机。
生:蝴蝶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朵朵美丽的鲜花。
生:小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座绿色的宝塔。
生:花儿倒映在池塘里。像小姑娘头上的蝴蝶结。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教师要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环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创设情境,让每个同学都能踊跃参与其中,并能在参与中表现自我。提高自己。以上片段设计通过学生按指定内容以及自己想象作画两个过程,使原有枯燥、呆板的语言文字变得立体起来、鲜活起来,让课堂变成了学生画画、交流学习的舞台。这一切都是悄悄地,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领悟的,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美妙境界啊。
三、在音乐中感受意韵美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进行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当它以音响的运动
形式作用于人的听觉,产生情感上的体验时,必然会唤起听者心理上的类似的反映,情感上的共鸣。而这种共鸣,决定了通过音乐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
苏教版语文第一册《识字一》是以“词串”的形式将12个和春天有关的词语进行有机地结合,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春天的美景图:春天到了,几番春风刮过,几场春雨落下,于是柳丝吐翠,小草茵茵,嫩芽破土,大地葱绿,燕子、布谷飞来了,为春天增添了生趣;蜜蜂飞来了。在花海中忙着采蜜。为了让学生感知春天给万物带来的生机,感受春天的美好意境,我充分利用音乐渲染情境,激起学生千层浪。
师:小朋友会唱《小燕子》这首歌吗?
学生一听语文课上也能唱歌,都高兴地说:“会!”
师;那让咱们一起跟着音乐唱一唱,演一演,好吗?
孩子们跟着音乐翩翩起舞,好象真的成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师:小燕子们,欢迎你们来到南方,瞧!(师出示教学挂图)这里的景色多么迷人,你们可要仔细欣赏一下呀!(放轻音乐《春天在那里》)
眼前的图画和音乐,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角色之中,犹如自己真的变成了小燕子在天空自由翱翔,愉快地诉说着自己的所见:
生:春天来了,小草都发芽了,碧绿碧绿的,真好看。(出示词语:小草嫩芽)
生:我看到了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还有杏花都开放了,好象在比谁最漂亮呢!(出示词语:桃花梨花杏花)
生:哎呀!你们看这些花的上面还有蝴蝶在跳舞,蜜蜂在采蜜呢!(出示词语:蜜蜂)
生:柳树也发芽了,又长又细,好象小姑娘头上的蝴蝶结。(出示词语:柳树)
生:春天的风吹在身上好舒服啊!让人感觉暖洋洋的。(出示词语:春风)
我们不难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只是选取的音乐,要与教材语言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要和谐、协调,便能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使学生引起共鸣的目的。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我先请学生听音乐唱歌、表演《小燕子》,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孩子们被这美妙的音乐陶醉了,好象真的成了小燕子穿行在飘荡的柳枝间,飞翔在田野上;接着,我就请学生欣赏生动、活泼又和课文内容有一定联系的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说说春天的迷人景色,借助插图,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这一情境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受到了情感的陶冶,增强了学习效果。
四、在表演中体验环境美
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着别人表演。那种新异感,好奇心,往往使他们激动不已。以表演体会情境,孩子担任的角色一般是课文中原有的,有时随着情节的发展和为了增强效果,也另增添角色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活、寓言、故事等都是让学生表演的好材料。那些狼、小山羊、大公鸡、小马等等,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争相扮演。教材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学生们成了热情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中。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案例:课文《这儿真好》教学片段(让学生体验这儿好在什么地方)
师:小鸟们,让我们一起飞向小岛,在小岛上安家吧!(全班小朋友起立做小鸟飞的动作飞向小岛)
师作采访:小鸟,小鸟,你为什么要到岛上去安家呢?
生;因为这里到处都是树木,我可以在树上搭一个窝,还可以和其它小鸟一起在树上做游戏,真开心呀!
生:因为这里绿树成阴,我可以在树底下乘凉,还可以在树底下躲雨呢!
师:说得真好,还用上了书中的词语。小鸟们,你们真了不起,这么环境优美的地方都能找到,可森林里的小动物还不知道呢!你们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它们吗?(想!)那你们该怎样把小岛的美向他们说清楚呢?小组先。讨论讨论吧!
生:(带小鸟头饰并手拿话筒)喂!小动物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在森林的旁边有一个小岛,那里漫山遍野、绿叶成阴,特别美丽,你们快到那儿去安家吧!
师:小动物们,你们愿意去吗?
生:愿意。
师:(带小猴头饰),我还不愿意呢?听了小鸟的介绍我知道那儿虽然很美,可那儿有我爱吃的桃子吗?
生:当然有,那儿不仅有桃子树,还有香蕉树,苹果树呢!
师:哦!(故作思考状)环境美,又有吃的。那我就去吧!(师贴小猴图在小岛上)小动物们,来到岛上你们觉得这儿好在哪里呢?
师采访:你是什么小动物?你觉得小岛美在哪里?
生:我是大象,我觉得现在的小岛到处都是树,空气多新鲜啊!
生:我是长颈鹿,我发现小岛的景色特别美丽。到处鸟语花香的。
生:我是小白兔,我看到小岛上到处都是红红的花朵,绿绿的小草,真是小动物们生活的好地方呀!
以上教学片段。我通过小鸟向小动物们宣布好消息以及采访到岛上安家小动物这两个过程,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仿佛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小动物。来到小岛上把亲眼看到的景色向大家诉说。无形中,课堂在情在景中扩大,幻化成了课文中的各种意境,轻松地突破了预期中保护环境的教学重点。
例如教学《狼和小羊》,在巩固阶段,由一名同学扮演狼,一名同学扮演小羊,凭借对课文语言的记忆,进行对话。为了增强表演效果,设置了狼和小羊的头饰,为了表现狼蛮横无理,便叫了一位强壮男同学,一位瘦小的女同学扮演小羊。两个角色如同真的一样……吸引了全班学生,他们的动作、神情便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而表现的。这种表演是在熟读课文之后,进行巩固性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这种生动的形式,使学生特别兴奋,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看到,且富有戏剧情味,学生情绪热烈,印象深刻是必然的结果。
情境教学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它那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动人的情意,宽阔感人的意境,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使教学变成了具有魅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师必须从窗口入手,把课文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其形象看成文章中情境的本质内容,并将其化为各种图画、音乐、动画、故事等,让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投入教学活动,从而达到儿童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境界。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既观察、感受,又思维、表达,使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为充分挖掘大脑潜力创造了条件。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