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海云
音乐与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正确运用背景音乐能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音乐的实用功能
在遥远的古代社会,音乐就已经同人类的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例如,一些户外劳动者为了使其单调乏味的艰苦劳动变得轻松愉快而边劳动边歌唱,这些歌声不仅帮助人们减缓了疲劳程度和厌倦感,更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关于音乐功能的记载出现于15世纪的欧洲:工厂里的学徒们在各自的工作台上边劳动边歌唱。1640年,拉丁美洲巴拉圭的耶稣教徒也记录了当时使用背景音乐的情况:印第安人为克服对体力劳动的厌倦,就在耕地、伐木、建房等劳动中都伴以音乐。1876年,美国著名的乔·瓦纳梅卡商店老板意识到了音乐的重要性,于是在店中放置了一架风琴,在每天早晨开始营业的时候演奏员工所喜爱的歌曲。到20世纪初期,一部分经营者已经有意识地将音乐用于他们的工厂和办公场所。
关于音乐对学习所产生的影响的实验始于20世纪初。1921年,美国人凯多乌特女士以调查卡片的形式调查了音乐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背景音乐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的乔治·洛扎诺夫、德国的杰汉尼斯·舒尔兹、西班牙的阿尔弗索·塞西多等人开始了超级学习法的研究,证实了科学、合理的背景音乐能使人的记忆力提高2.17~2.5倍。
1994年8月在美国心理学学会第102次年会上,罗斯彻宣布了她的有关音乐与儿童智力发展的最新实验研究成果——聆听音乐能加强空间推理能力所需要的各种脑神经之间的联系,并能建立新的神经桥,进而改善儿童的空间智力,并维持时间很长,甚至永久。
二、音乐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音乐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是有例可查的。如:1987年5月28日的《文汇报》就曾经报道了青岛市第36中学张国良老师的一节高中数学课——在轻音乐伴奏下的数学课。课的内容是“复数的三角形式”。上课铃声响了,教室里响起了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张老师先让学生回忆旧知识,阅读新课内容的有关章节,并回答有关问题,老师综合总结出重点和解题方法;后半节课是做练习,这时教室里又响起了《青年圆舞曲》、《花儿与少年》等节奏轻快的乐曲,在这种音乐的伴奏下,有的学生能在20分钟里做完20多道练习题。张老师进行该实验的理论依据是“心理自由”,即在不受任何外界干扰和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及压力的情况下,获得心态的平和以及心理的松弛,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据此,张老师进行了半年的实验,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调查显示,学生们不再感到数学课枯燥无味了,反而数学课变成了他们最喜欢的课。两个班的平均成绩由原来的79.2分提高到了90分!
2002年10月召开的全国美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上,武汉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的李爱玲老师的论文《让优美的旋律流入语文课堂——浅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功效》探索和总结出了音乐在语文课教学中的作用,如:(1)刨设情境,营造氛围;(2)催化体验,激发情感;(3)文乐交辉,品词品句;(4)余音悠长,拓展读写。……李老师认为:音乐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天地,在音乐声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思维超越时空,飞进那美妙的艺术殿堂……李老师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坚持使用背景音乐,实验表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成绩也取得大幅度的提高。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郭声健老师带领他的实验队伍在长沙、娄底等地做了“助学音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相信音乐有助于学习。
2002年贵州省文科高考状元廖衍杨韬同学深有感慨地写下了下面这段文字:“我的体会是,听音乐看书或做作业有助于让我尽快进入状态。同时也是一种锻炼,让自己在有声音‘干扰的情形下依然能把精力集中到主要事件上,更何况音乐远非噪音。……应学会借助多彩的手段,如:音乐。让自己的感情得以宣泄,让自己更能适应这世界,投入创造性的生活……音乐不只属于艺术家,不只属于爱因斯坦一样的伟大奇人,它属于每个人。既然学习很辛苦,那就用音乐来为你冲淡紧张、不安、苦闷、沮丧和不适。……在学习中找到一种宁静感、温和感,摒除‘考试、‘读书、‘竞争中过分张溢的功利心和火药味。”
从这些实例中不难看出,音乐无论对于组织教学和个体学习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教学的辅助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三、在教学中使用音乐的理论依据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大脑两个半球都具有高度专门化的功能。左脑是语言脑,承担语言处理和逻辑思考的职能,负责推理、综合、概括等,也有人称之为数学脑;右脑为非语言脑,处理音乐信息和绘画,并把这些信息作为图像储存在脑内,也有人称之为音乐脑。两个半球的分工只具有相对意义,二者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关系更为重要。音乐直接作用于右脑半球,当人们在听音乐时,能使大脑分泌大量的“脑内吗啡肽”,这种物质能够促使左右大脑相互协作与沟通,从而极大地提高人类的学习效率。
而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主要还是“左脑教育”,忽视了对右脑的开发和利用,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左脑半球长期处于兴奋与超负荷状态,这种教育不仅会导致左脑半球的工作效率降低,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还有可能造成对左脑半球的伤害,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与思考。而音乐作为“右脑革命”者,它可以使学生的右脑半球兴奋起来,使左右两半球的优势得到充分的配合和发挥,从而提高左脑半球的学习效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心理学家们认为,音乐能使人体内一些有益的化学物质和乙酰胆碱的释放量增多,起到调节血液流量和神经兴奋的作用,可以有效稳定个人情绪。在教学中使用音乐可以消除学生的烦躁心理、集中注意力、稳定情绪,保持旺盛的精力,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沉侵在对问题的思考之中,能使学生在较长的时间里对学习不感到厌烦。
四、音乐在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作品的选择
我认为,教学过程中音乐作品的选择依据是:
(1)能使学生获得心理松弛、稳定情绪、消除心理障碍,从而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据此,应该选择节奏柔和明快、节拍规整均匀、速度适中、旋律优美的作品。
(2)不同的教学环节选用不同的音乐作品。
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通常包括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做练习等基本环节,适时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背景音乐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复习旧课和讲解新课的环节中,可以选用旋律抒情、节奏缓和的音乐;而在做练习的环节则可以选用旋律轻盈、节奏轻快的音乐。当然,无论哪个教学环节,都需要经常更换曲目,有利于保持对大脑的一种新鲜刺激,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据研究者调查发现,在音乐作品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喜欢器乐作品多于声乐作品,喜欢熟悉的作品多于不熟悉的作品。
2对教师的要求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背景音乐对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试想,一个本身对音乐一无所知、无动于衷的教师怎么可能会利用音乐为其教学服务呢?所以,应该首先加强教师的音乐修养,提高教师的音乐水平。学校可以组织各科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同时,这也给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一个任务——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应加强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只有这样,在他们今后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合理有效地利用音乐来提高各科教学活动的质量。
3教学效果的检删音乐的课堂辅助效果还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控制决策的能力和实际调研的科学态度。如:
(1)播放音乐的音量大小要控制得当。音量太大,就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学习产生负面效应;音量太小,则达不到预期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选用曲目的风格与情绪不符合当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与备课时的预想有出入时,一定要及时调整或暂时停用,也就是要遵循“宁可不用,也不要滥用”的原则。
(3)进行阶段性调查总结,用实证的方法来检测使用音乐的效果,及时总结经验、调整策略、研究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