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刍议

2009-11-04 02:32刘庆德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癌症教育学生

刘庆德

安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作为生物教师,我们要开展并加强安全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维护健康,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处理自己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保持朝气蓬勃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为生物学教学的有序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饮食安全教育

在学习“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中,教材增加了与现代人健康密切的营养知识,这方面容量比以前增加了,这是一个新的突破。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的改善,居民的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出现了明显的“西方化”趋势,城市和较富裕的农村中超重和肥胖正在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胖子哪么多呢?一个人多食少动,使得摄入的供能物质(如糖类)多,而消耗的供能物质少,很多营养物质就转变成脂肪储存于体内,导致了肥胖。因此要注意几方面:①控制饮食,不要吃高脂肪、高糖膳食,减少能量的输入。另一方面,加强锻炼和运动,增加体内能量的消耗,保持体内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②注意摄入富含卵磷脂丰富食物(如花生等豆类食品),让磷脂与脂肪结合成脂蛋白,从肝脏中运出去,从而减少脂肪在肝脏中的堆积。③由于蛋白质的重要作用。如果食物种类过于单一,体内就会缺乏某些必需的氨基酸而导致蛋白质合成受阻,出现营养不良。可以在大米为主食的同时,掺食豆类食品,提高摄人蛋白质的利用率(这就是“氨基酸的互补效应”),改善人体的营养状况。④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吃的食品普遍越来越精细,五谷杂粮等富含纤维素的粗食品摄入量也相应减少。其实,纤维素在人体中虽然不能被吸收,但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能使我们减少摄入高能量的物质,从而防止肥胖,还能形成粪便,将体内的有毒物质及时排出来,防止患上便秘,也不易患上大肠癌。

二、防病自控安全教育

在学习“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这一节内容中,结合教材所阐述的概念原理,通过讲述,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癌症的发病情况:如讲到癌症危害目前已经日益严重。癌症是以细胞异常增殖及转移为特点的一大类疾病,它的发病原因和有害环境、不良的生活方式及遗传易感性等等都有很大的关系。讲到这些数据,引起同学们的高度注意:①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乙肝病毒感染、膳食结构不合理和职业危害等。教育同学们不要吸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控烟是预防和控制癌症的主要策略,同时控烟还能减少慢性肺病、脑卒、缺血性心脏病和肺结核等的风险。②我国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达到60%,乙肝病毒的携带率大于10%,是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原因。所以每一位同学要注意饮食卫生,公共碗筷要消毒。预防还应该从新生儿接种乙肝病毒疫苗开始,切断母婴传播。③饮食不合理是仅次于吸烟的第二个重要,而且是可避免的癌症发生原因。人类的癌症约有1/3和膳食不当有关系。比如超重和肥胖与乳腺癌、结直肠癌等有关,而蔬菜和水果摄入量不足又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及食管癌等密切相关。④尽量避免接触物理的(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化学的(砷、苯、煤焦油)等各种致癌因子,防止原癌基因从抑制状态转化为激活状态。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知识,是同学们认识癌症,并与之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三、野外实习安全教育

野外实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生物学教学的另一组成部分,以往的教学重点更多的是落在如何使学生获得采集动植物标本技能的培训上,而对学生本身的关注相对较少,即使有,也多是在衣物的准备方面。且常常是以口头的形式提出。而对于野外危险动植物的防范,避免创伤和避免感染疾病很少涉及,常常是在有情况时再加以强调。所以,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收集泥土或枯枝落叶时,应戴上手套,因为一些有毒的无脊椎动物如蜈蚣、蜘蛛和蚂蚁均可能躲藏在那里;蜜蜂、胡蜂和蛇可能藏身于草丛、灌木丛或阴暗的树林中,所以应尽量保持在较少遮挡的路上行走;如果进入茂密的地方,则应先检查清楚。”这就提醒学生不仅要注意表面看到的有危险的动植物,还要警惕躲藏的有危险的动植物。

对野外不安全环境的说明,让学生对于可能不安全的环境有所意识。“泥面或石面长有湿润的苔藓或藻类,踏上这些表面前宜先轻力试探”;不要站在不稳定或太陡的斜坡上;有些人类疾病是来自于其它生物,或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传播,应教会学生避免野外感染疾病的措施。比如,避免接触有可能有致病性的动物尸体。另外,在研究过程中注意自我保护。“在污染河溪工作时要特别小心,以防被有害细菌或寄生虫感染。戴上手套,不要涉水;考察后要彻底清洁四肢及用过的仪器和工具。收集到的样本更要特别小心处理。”

四、生物实验安全教育

在实验室里,学生免不了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化学药品和实验器材。作为教师,我们更多的是强调“损坏赔偿”,而不是“小心使用”,这种警示带给学生的作用常常都是负面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会学生正确的安全急救措施。比如,浓硫酸溅到皮肤上时,应先用布吸去大量的浓硫酸,再用大量的水冲洗,并敷以NaHcO,;对腐蚀性较强的,应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并敷以硼酸等。待实验结束时,对环境和人类有危害的一些废弃物或废弃液,要将它们进行回收、集中处理,达到有毒物质的零排放,并且要用香皂把手清洗干净。又如,电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便利,但不安全的用电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数不胜数,安全用电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可结合人体解剖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的教育——用哪只手开启电器更为安全。心脏位于人胸膛的左侧,距离左手指端较近,用电器泄露的电流易从肢体左侧侵犯人的心脏,因此用右手开启电源较为安全。又因人具有非条件发射的缩手活动,故最好用右手的指端或手背接触用电器。

五、环境保护安全教育

环境污染除了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外,污染物的积累和迁移转化还会引起多种衍生的环境效应,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

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所以,我们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安全观教育。从实际出发,以问卷调查、演讲赛、张贴标语等不同形式,加大社会宣传力度,为环保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六、受伤自救安全教育

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血液是人体宝贵的液体,如果失血过多,就会发生生命危险。所以,学点止血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外伤出血的止血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毛细血管出血。表现为慢慢渗出,出血量小,会自动停止,没有危险性。可用“创可贴”,一贴就好。②小静脉出血。有的小伤口出血,比毛细』虹管出血快,只见暗红色的血液不断地从伤口流出,出血量较多。止血方法是用干净的厚纱布、毛巾等,放在伤口上,然后加压包扎,一般就会停止流血。③小动脉出血。像小喷泉一样喷射而出,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多。这种出血如不及时止血,短时间内人体会失去大量的血,就会发生“休克”。这时,加压包扎是止不住血的。只有在伤口上方扎止血带,也可用毛巾、布条代替止血带扎住,才能止住血。特别要提出的是:伤口大、比较深的出血,只有请医生来处理、缝合,才能既止血,又能使伤口长得很整齐;动脉出血,一定要请人帮助止血。并尽快送到医院进一步处理。④当出现骨折时,要尽量避免活动,以免伤及神经,加重病情。可用木板固定伤处两端,再进行救治。结合这些现象,让学生懂得这些原理,也就学会了掌握处理危机的方法。这些丰富的例子都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生动材料,有些知识课本上是学不到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就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猜你喜欢
癌症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留意10种癌症的蛛丝马迹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癌症“偏爱”那些人?
对癌症要恩威并施
不如拥抱癌症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