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华
审美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不仅本身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语文教学中其他目标的实现也起着促进的作用。
一、语文教学现状要求重视审美教育
就语文教学的现状看,认识上的偏颇,加上应试教育的钳制,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偏差。认知教育一统教育天下,情感教育还停留在口头上。尽管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学习和吸收中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基础上开始探讨语文情感教育,但遗憾的是这并没有改变语文教学重认知轻情感的传统教育思想。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淡化了学生审美情感力的培养,教师依然极力强调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以知识传授为主线,以考试成绩为最终的归结,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学上也依然奉行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千篇一律。忽视语文学科的独立价值及其内在特性,无视语文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传承文化、感悟人生、建设精神家园等方面的作用,严重破坏了学科本身的美学意蕴,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陷人了难以摆脱的困境。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要改变这种现状,当务之急在于摒弃传统语文“工具性”的教学定位,还原学科本色,立足审美教育,注意把握好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开创语文审美教育的新天地。
二、语文新课程改革呼唤审美教育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新课程标中,还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所以语文教育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这种形势下,各地的语文教育改革纷纷举起“人文精神”的旗帜,探讨如何从“人”的培养的角度来进行“文”的教学,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新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目标分为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提出中学语文课程应该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同时新课程标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个人成长及全面发展需要审美教育
人,是高级感情动物,尤其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他们感情丰富,对美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追求和向往。社会大量的信息以多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涌向他们,有真善美的,也有假恶丑的。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辨别真伪、是非、美丑的教育,并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美好的和健康的审美观,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使他们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作为文学艺术重要载体的语文学科,应该主动承担起学生个人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的重任,结合教学对象的不同时期的身心特点,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加强对他们的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充满情感因素,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领悟其中的情感,挖掘其丰富的情感内涵,并探讨其人文价值,可以使他们形成美好的情感,健康高尚的情操,最终形成健全人格。从他们的成长过程看,是全面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的需要,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需要;从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看,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四、语文教学渗透审美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科在审美育人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语文在教材编排形式上更为注重审美,打破了以往教材按文体、体裁组织的体系,构建了新的完整的人文体系,这样编排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其次,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体现了时代特色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力图构建语文文化综合实践体系,体现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它涵概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审美观念,表现了一个个精致完整、丰富生动的审美世界。精美的选文,给我们展示了生活的美.启示我们在现实中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在语文的不同文体、各种题材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美,文学作品中的美好善良的东西更多的是隐含于作品的深层之中,这就需要师生对作品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鉴赏,将那点点滴滴的“美”如春风般渗入学生心田。再次,语文课堂结构的安排具有审美因素。具体表现在:以悬念、故事、警示、诙谐幽默等方式作为课的点缀,抓住学生的注意;以启发、辩论、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安排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结尾处用归纳法、激励法等作结,使学生被学科知识的魅力所吸引、所折服,通过富有美感的教育过程,实现对学生情感与智慧的滋养和润泽,具有审美价值。另外,语文课堂氛围具有审美因素。具体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投入,教师富有情感色彩和表现力的语言烘托,教师表情与动作的感染,教学器具的直观形象等,使整个语文课堂笼罩在师生所营造的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既和谐、又炽烈、活泼;具有审美价值。语文教学应该是所有教学活动中最生动、最形象也最富于激情的。另外教材中还蕴含着大量其他的美的因索,有自然风景的美,有崇高人格的美,有智慧哲理的美,有艺术构思的美,……总之,这里潜藏无比深厚的美学意蕴,凭借着这一巨大的优势,语文立足审美教育也是应有之义。
五、审美教育可以开创语文教学新模式
语文立足审美教育,将使其教学摆脱固有的教学模式,自由拓展,开创全新的教学模式。情感投入法、点面结合法、内容讲授的纵向横向比较法、研究性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课外书目阅读法、课堂演练法(对学生口头表达、言语交际的训练)教学方法。(1)研究辩论式。是指在教师的精心运筹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某一审美专题,自由地开展研究或争辩。这种课堂模式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人的审美感受,创设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2)情感投入式。要求教师借助现代审美媒介,再现教材内在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使学生全身心沉浸其中,引发强烈的审美体验,使
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这种教学模式将使语文课堂变为一个丰富多彩的审美世界,体现审美教育独有的感染功能。如教学蒋捷的《听雨》时,我用雨声和音乐渲染情境,把学生带到特有的意境中。使许多学生在听雨中落泪。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也可以是教师或学生自己的轻唱以及表演唱、哼唱。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在教《华威先生》时,我让学生表演体会隋境,学生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3)课堂延伸式。要求教师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把教学延伸到学生丰富的生活中去,拓展审美领域。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把课内积累的审美经验运用到课外的审美实践中去,同时利用课外的审美实践加深课内的审美体验,形成课内外互动的教学效果,营造浓郁的审美氛围。我每学期都组织诗词吟诵会.课本剧表演,还经常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定期地列出不同风格流派、不同作家的代表篇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有选择地自由阅读,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通过这项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阅读审美情趣。健全了学生丰富的感情世界。
语文教学因其特有的人文性而与审美有一种天然的情缘。审美教育影响着语文教学,审美的情感性和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它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欲,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掘语文课中包含的美的因素,使学生将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同对语文的兴趣和爱好和谐地统一起来,使学生感到通过对语文课的学习可以获得心理上、精神上一种特殊的愉悦感、美感而乐此不疲,在美的熏陶、美的享受之中促成教学相长的动力,通过这样来发展学生的语言,从而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总之,审美教育融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随时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身心愉快地接受美感教育。没有审美教育的语文教育是不完美的,探讨语文教学中美的所在,运用美的规律来进行语文教学,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的不仅是语文水平的提高,还会得到美的体验与感悟、精神的升华、人格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