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芳
综合新课程对中小学教师的素养要求,新课程形势下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新教育理念;其二是新知识素养;其三是新能力素养。
一、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新课程教师的重要标志。
1新教师现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的人民教师肩负着发展祖国教育事业的光荣历史使命,不断思考和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了独特的职业角色系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春蚕”、“园丁”,这些美好的形容带给教师们无限的尊严感和自豪感。曾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教师,激励教师广泛涉猎、精心提炼,以奉献给学生精练、成熟、系统、完善、标准的知识,激励教师奉献自我、燃烧自我,在悲壮中显示教师的尊严。但是“不难看出,在教师光荣奉献的背后,占领的是学生的消化空间、思维空间,剥夺的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机会和权利”。时代的发展,必然导致职业角色内涵的改变。
其一,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师游离于课程之外,是被动的执行者,教师一旦离开了这些,就仿佛失去了方向。现在,教师必须在课程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
其二,教师是智力资源的开发者。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新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递人类已经获得的间接经验,更要重视学生智力资源的开发,要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对学生智力资源的开发作用,是其他任何职业人员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
其三,教师是心理健康的指导者。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品质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成功。新课程教师不仅要用积极的情绪、乐观的心态给学生一种清新向上、宽容关爱、乐于奉献的良好印象,还要做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者,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压力,真正享受充实、美好的童年生活。
2新学生观新课程理念追求新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树立新的学生观。其一,学生是整体的人。新课程要回归教师的真正职责,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整体人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要选择合适的方式使学生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追求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同进步。其二,学生是自主的人。我国教育一直是一种“教师中心”的教育,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充分的保证,而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不足。上课就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以教定学,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导致学习主动性的丧失。新课程认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思考判断的机会。同时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即“学会学习”。
其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知识、情感、意志的积累和锻炼。新课程的教学评价强调过程评价、发展评价,而不仅仅是结果评价,目的在于鼓励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功近利,提醒教师,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一个正在积累经验的个体。
其四,学生是与教师人格平等的人。现代教学论证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是感觉一思维—认识、智慧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一隋绪——意志、性格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然而,传统的教学理论只看重认知过程,却忽略了情感过程,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这也是造成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教学过程需要活跃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
二、新知识素养
知识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教师的知识素养应该在基础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三个部分都取得新的突破。
1基础文化知识
强调新课程教师对基础文化知识的掌握,是因为基础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它能丰富人的文化底蕴,使人性更加完满,符合新课程追求人性发展的完善的价值追求。新课程教师对基础文化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渊博。而且要精深,要内化到个体知识结构中去。新课程的追求还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统合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2学科专业知识
专业是深化学生某一领域知识的重要方式,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得依赖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教师为了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方向。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先得有一桶水。而且,在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激增的时代,教师的这“一桶水”还需要经常更新,专业基础知识还是教师知识更新的重要条件。教师的专业知识越丰富,越精深,就越容易准确地把握教材,做到深入浅出,引人人胜,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深入透彻地了解所教学科的基本内容,还要了解学科的架构,发展脉络及学科信念等内容,教给学生活知识和整体的知识。
3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教学法及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知识,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育基本理论,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教学法等理论来武装自己,使自己的工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具有自觉性,避免盲目性;同时能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新课程教师还需要通过提高自己的心理学素养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人格。教师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人格不仅对自身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有重要作用,而且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新能力素养
新课程要求教师承担多重角色,拥有多种能力。新课程教师必须在信息能力、组织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有新发展。
1信息能力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获取、加工、处理和运用信息是现代学生和现代教师的基本功。教师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才能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并经过选择、加工、提炼、综合,传递给学生,也才能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指导学生去独立地获取知识。
2组织能力
教师面对班集体进行教育工作,其组织管理能力必然会影响到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这种组织管理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教师面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群体,既要把课堂组织得有条不紊,使学生有秩序地学习,又要创造出思维活跃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二是学生集体的组织管理,这主要是针对班主任而言,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具有培养一个良好班集体的能力。在新课程形势下,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了根本改变,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学生必须学会在由学生个体组成的班级集体、学校集体中学习,在集体中进行共同的活动。因此,教师组织管理能力,即计划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教育科研能力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造就了许多传授型的教师。新课程要求教师主动参与课程建设和课程开发,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新课程教师必须是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否则无法实施这个变革。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二是可以纠正教师头脑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形成新观念,三是可以形成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从而娴熟地运用教育规律去教书育人。形成教育科研能力就是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和处理各种信息,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开拓进取的理论勇气和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执着的奉献精神等。需要具有发现问题、选择课题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理陛加工的能力,成果表述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