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的限度

2009-11-04 02:33章丽萍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音素限度译者

刘 婷 章丽萍

摘要:有人认为翻译中有时不可译,也有人认为某种程度而言一切都可译,只是困难重重。无论是不可译论还是困难论,都说明翻译中存有局限。本文着重探讨音素的可译限度。

关键词:不可译性;音素翻译的局限性

一、 前言

乔治·斯坦纳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对历史上关于可译性的争论进行了分析,指出翻译特别是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是否可行,语言学理论起着重要作用。一派认为不同语言之间的基本结构是相同或近似的,人类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主要存在于表层结构。正因为那些深深植根于遗传,历史和社会的东西具有共通性,翻译才变得可能。(1975:73)而另一派则认为所谓的普遍结构要么逻辑或心理层面难以判别,要么极端抽象或笼统,从而意义阙如。因此完美的翻译不可能存在;所谓的翻译不过是近似或粗糙的复制。

西奥多·萨瓦利认为所有的民族都同属一个种,人类的思维是相同的,从而使翻译变得可能。(1957:11) 尤金.奈达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提出尽管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有绝对的交流,但高效的交流是可能的,因为人的思维,身体反应,文化体验和调整自身以适应他人的能力是类似的。(1964:55)

英汉分属于印欧和汉藏语系,二者通常被引述以说明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但对英汉语言的比较研究证明二者间的共同性远超过其间的不同。共同性保证了从原语向目标语转换的可行性,从而使翻译成为可能。

关于翻译的诸多“可能”,表明可译性的限度。因为翻译不仅是语际行为,也是跨文化活动,成功的翻译必须正视和克服这双重障碍。语言的共通性确实超过差异,但差异仍客观存在。在从源语向目标语的转换过程中,这些差异不是总能得到妥善处理,因此作者认为翻译存在一定的局限。在诸多导致翻译局限的因素中,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是主因。本文着重探讨音素的可译限度。

二、音素的可译限度

音素在传达意思中起重要作用。英语和汉语在音素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很多音素现象并不能在汉语中找到对等模式,由此产生不可译。

1. What key is too big to carry in your pocket?

A donkey, a monkey, and a turkey.

此例中英语运用音素/ki:/和 /ki/ 读音的接近或类似,和“key”在词形上的相同,对问题作了幽默风趣的回答。由类似的音素产生的音美和由同样的词缀-key 产生的形美在翻译成汉语时难以完整地传达。

2.Why are you never hungry when you play on a beach?

Because of the sand which is there.

上例中“Sand which”听来接近于 “sandwich”,特别在口语中而且语速较快时,因此整个答句听来就成了 “Because of the sandwich is there.” 语义联想幽默诙谐。而翻译成汉语时这种效果难以传达体现。

文学作品中有时作者有意使用头韵等修辞手法或不规则拼法描绘任务的不正确发音,或有时使用方言以塑造人物形象,表明主人公的身份,社会地位或所受教育状况。这种旨在制造特殊艺术效果的音素手段很难在翻译中传达出来,如下面两例:

3.“Yes, indeed,” she beamed at him. “Meester Duggan. T-

he ticket was reserved but not paid. You wish to pay for it?”

此为意大利国际航空公司一值班职员与一位美国旅客之间对话的一部分。显然 “meester,”是 “mister”之误,而作者有意如此为的是说明职员的英语发音不标准,活着突出故事发生地不是美国。如果“meester” 只能按“mister”翻译为“先生”,此时就需要加注,否则作者的意图难以表达,或干脆失去了其言外之意。

4.“ Im jist a reglar mountaineer jedge.” (The Advanced English ed. Zhang Hanxi, p168)

本句引自约翰.斯科普斯(John Scopes)著《震撼世界的审判》(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 )。作为美国田纳西州戴顿镇一位生物教师,作者因在当地讲授达尔文进化论而被指控违法。作为当年最后一位活着的案件参与者,他决定写一篇文章来纪念当时审判案的精彩经过。约翰.斯科普斯的名字后来成为这次有名的“猿猴审判案”的同义词。电影《风的传播》(Inherit the Wind)就是以这场审判案为内容进行拍摄的。

就是这样一场震撼世界具有历史意义的审判,居然由一位说话都带有难懂口音的法官来主持,而作者真实地记录下那位法官的不标准口音,由此引起的反差尤为强烈,而读者心中的讽刺感觉油然而生。

如果不加注释和解释,译者又怎能在汉语译文中反映出这种效果呢?至于英语国家的方言,汉译时我们又改采用中国哪个地方的方言来对译好呢?这类现象并不少见,特别是在描述性的文学作品中。

5. The moan of doves in immemorial elmsAnd murmuring of innumerable bees. (Tennyson)

古榆树上鸽子的咕咕声

和数不清的蜜蜂的嘤嘤声。

英文中多次重复使用音素/m/ ,意在引起困倦之感。汉语译文第一行多用“u”音,像 “古”、“树”、“咕”等 , 而第二行多用“ng ”因,如“清”、 “蜂”、“嘤”,来替代英语中的“m”,可谓煞费苦心,译文从听觉上倒也能引起沉闷的感觉。 尽管译者用心良苦,最大限度也只能说译者用相对的价值取代了绝对价值,联想意义变得模糊不清了。

另一个典型的翻译困难存在于诗歌的翻译,而当诗歌中还嵌入双关语时,无疑更增添了翻译的难度。刘重德先生认为诗歌和双关语是翻译中的“硬核”,合格的译者应该有能力敲碎这种“硬核”,因此他提出此时“应考虑的是全篇而非几个特定的词或词组。”(1991:108)

试看下例:

6.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The willows are green, green;

The river is serene;

Theres his song wafted t me.

In the east the sun is rising;

In the west rain is falling;

Can you see if its fair or foul?

(Tr. by张其春)

原诗中的“晴”语义双关,一方面指天晴,另一方面意指“情”,“爱情”。出于语言和文化双重因素,即使优秀的译者也难以做到兼顾。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诗和译文,刘先生提出加注。(ibid)

但我们不免产生疑问:译诗加注,是翻译呢,还是解释?

我们再来看两位中外名家对《诗经》 中《关雎》的各自翻译:

7. 关雎 Wooing and Wedding Wooing and Cooing

关关雎鸠,”Fair, fair” cry the ospreys

By riverside a pair

在河之洲。On the island in the river

Of turtledoves are cooing;

窈窕淑女,Lovely is this noble lady

Theres a good maiden fair

君子好逑。Fit bride for our lord.

Whom a young man is wooing.

参差荇菜,In patches grows the water mallow

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

左右流之。To left and right one must seek it.

Of cress long here, short there

窈窕淑女,Shy was this noble lady;

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

寤寐求之。Day and night he sought her.

For the good maiden fair..

(《诗经》)(Trans. Arthur Waley)

(Trans. X.Y.Z.)

许渊冲以“三美”译论而享誉华夏译坛,即“音美”、“意美” 和“形美”。他认为中国古诗循韵而作,除非译文也采用一定的押韵,否则不能产生近于原作的美的效果。通过使用押韵可以保留住音美和意美,而音美又能带来意美。因此他认为Waley 的翻译没有留住原诗的美感,遑论意美和音美。 (1993:18)

然而根据马慧娟的观点(2003:187),读罢上述两种译文, Richard O. Colclough 博士得出的却是相反的结论。Colclough 博士认为 Waley的翻译读起来更像是诗,而许的不像。首先,重音节奏是英诗的三要素之一(另外二要素为押韵和头韵),而许的译文恰恰破坏了重音节奏,读来并不悦耳。其次,许译中的句法结构安排不妥当。句子 “Theres a good maiden fair/ Whom a young man is wooing”听来不似好的英语。第三,短语 “good maiden”内涵意义不恰当。形容词 “good” 用于修饰“a woman”时有两个意思:[1] 诚实,善良,有见识(honest, thoughtful and kind); [2] 道德正派,没有性乱关系(morally upright, not sexually promiscuous)。因此 “she is a good girl” 的含义要么是“”她是个乖顺的女孩(she is an obedient girl),要么是“她在性方面不淫乱”。

Colclough博士的评价让我们置身于英译汉语文学作品的两难境地。许的三美翻译论认为韵诗应以韵诗来译,特别当诗的意思以押韵来传递的时候。但正如Colclough博士指出的那样,许专注于音美,却破坏了英诗的三要素之一即重音。 因此说来,许的译作也远非完美。作者把此一端归咎于音素的可译限度。

文学以外的对社会实际生活,社会发生发展中的语言翻译,也常遇难译问题。对此邱懋如先生提出“零翻译”的概念(2001:1,24-27)以解其难。但作者同时警告不能滥用零翻译手段。对此有其他译者提出明确反对,说零翻译仍是不翻译,没翻译。丁衡祁(2001,6,27)指出译者往往对翻译一些玩弄文字游戏的中文广告力不从心。例如:

口蜜腹“健”(营养液)

默默无“蚊”(蚊香)

随心所“浴”(沐浴器)

三、讨论

上述讨论作者绝非传播不可译论,而只是说明各门语言的独特性和文化差异导致翻译受限,这是无可避免的客观事实。只有接受这个事实,深入研究和探讨英汉语言内在的特点和规律,找出相同,类似和不同,译者才能恰当地,艺术化地将这种限制减小到最低限度,忠实流畅地在目的语中传达原作的神韵。

参考文献:

[1] 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

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张今、张宁. 文学翻译的原则[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4] 刘重德. 文学翻译十讲.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5] 马会娟. 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6] 邱懋如. 可译性及零译性. 北京:中国翻译, 2001(1)。

[7] 丁衡祁. 汉英/英汉翻译的“特效处理”北京:中国翻译, 2001(6)。

猜你喜欢
音素限度译者
How to Get Slim?
指责也该有限度
依托绘本课程,培养学生英语音素意识
小学英语课堂中音素意识与自然拼读整合训练的探索
在拼读阅读课中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素养
零基础速记48个音标音素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