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 提高素养

2009-11-04 02:33林运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读后感书本人文精神

林运芳

新课程改革把教育的理念提升到“人”的教育,即以知识为纽带,培养具有全面生活能力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极其重视引导和培养孩子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文化的关系。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语文应该是最具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人文素养”可以说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核心。语文教师如何落实这一目标,手段多种多样,在这里我主要谈谈阅读和写作。阅读和写作是学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天地,是培植真、善,美,健全人格的理想沃土。在一直从事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读写训练,二者互相促进。

一、以读带写,提高人文素养

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亲身实践,二是借助书本,书本是人类积累、保存和传播知识的最重要的载体。我们绝大多数知识由书本获得,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积累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鉴于此,引导学生不只局限于课本,而是将阅读扩展到课外。

1向学生介绍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推荐的中外名著,经典诗文,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只关注情节的发展,更应注意到场景细节、人物形象,名言名句等,这样既积累知识,也贮存了写作的素材。

2人教版的教材有一套配套的自学课本,它所编排的文章跟课文内容同步,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一些文章,加以比较拓展。这在无形中积累学生的语言、增强体验,产生心灵的碰撞,久而久之,有提笔一抒的愿望,以读带写。

3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会自发性地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读物,这个时候,老师应该发挥其指导作用。因为青少年在对读物的正确性选择上可能会缺乏一些判断力。只要将学生的兴趣和老师的指导作用结合起来,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二、以写促读,互相促进,提升素养

1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可能被人物崇高的精神所感动,可能会被真情感染,真理感悟,由此激发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下来,这就是读后感。引导学生读后有感。最好的办法是将这些读后感都用本予写下来,在写的过程中既能重新回顾书中的精神,同时又能促进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并加深印象。

2阅读时我们要注意随时圈点、批注、释疑,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阅读后对文章有价值的地方就把它摘下来,有疑问的地方尽可能大胆质疑。这就是读后有记。

这是我们在阅读之后进行的必须训练——学生不间断地练笔,这样的练笔既是对读的一种检验,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同时我们的这种练笔就有了方向,而不是让学生一味自由地写作,愈自南愈无从下笔。

同时也可以采取一种方法:仿写。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可分为全仿和点仿。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的方法,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只要教师把规律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它,就会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就一定能提高语文成绩,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读写结合训练,读是写作素材的积累,也是人文索养的积淀,写是对所读文章的品评,既提升了品读鉴赏能力,又提高了人文素养。

读写结合训练的结晶——好的练笔文章,我们会在班级交流、品赏,激发学生竞争的心态,想写好的文章,那么只有多读多写,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语文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熏染学生。

猜你喜欢
读后感书本人文精神
玩转书本
打开书本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回归书本:慢读的乐趣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开在书本里的花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