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千零一夜》中的中国形象

2009-11-04 02:33黄芳妮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阿拉丁阿拉伯人阿拉伯

黄芳妮

《一千零一夜》中的屡次出现的各种中国形象,大大的出乎中国人的意料。因为那里的“中国”,似乎并不是我们熟知和了解的中国,反而带有浓厚的阿拉伯色彩。

形象研究一直是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研究者所注重的传统理论方法,更多地表现出影响研究的范畴,具有跨学科的研究特点。不过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并不对所有可称之为“形象”的东西普遍感兴趣,它所研究的,是在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或描述。形象学研究是随比较文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法国学者卡雷(1887--1958)将形象研究定义为“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问的相互诠释”。经历了五六十年代比较文学的“危机”以后,形象研究利用了多学科交犯的特点,推进了跨学科性,同时,又借鉴了人文、社会科学中一切有用的新观点、新方法,对研究的侧重点及方法论进行了重大改革。从而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我认为形象建构的过程并不是创造者主观意愿的单向性过程,而是客观掺杂主观的互动性过程。形象学的研究通常围绕注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来展开,他者形象与注视者总是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中,一方面.他者形象的建构和表现必须依靠注视者,没有注视者,他者形象的建构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如果丧失了异国形象作为他者的存在,他者形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据不完全统计,《一千零一夜》中有二十多处直接或间接的提到“中国”,非常容易引起中国人的心理共鸣和情感交流,使人丝毫不感到陌生,反而令人觉得分外亲切。

《阿拉丁和神灯的赦事》是中国读者非常熟知的,但恐怕很少人知道,在原著中.阿拉丁是一个中国人,他从小生活在中国西部的一个城市里,后来娶的也是中国公主。不过他的所有生活,却和一个中东的穆斯林没有差别。骗他的魔法师是摩洛哥的摩尔族人。这个非洲人冒充是阿拉丁的伯父,也没有使他们母子怀疑。有趣的是,中国京城里还有为皇帝看病的阿拉伯医生.集市中还有犹太人。在故事中,无论是阿拉丁受骗跟着“伯父”去探宝之前,还是阿拉丁历经艰辛迎娶公主大婚之前,都要进行庄重繁复的沐浴熏香仪式.并且沐浴的澡堂无比的富丽堂皇。从中作者注意到,这种庄重繁复的沐浴熏香仪式带有浓厚的阿拉伯色彩。穆斯林人民喜爱洁净,有淋浴的习惯.除了生活中时常沐浴外,伊斯兰教还规定一些时日必须沐浴,诸如皈依、扎拜、斋戒、朝觐,节日、归真等等,都要举行沐浴仪式,并成为固定的制度,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伊斯兰教沫浴习俗。身为中国人的阿拉丁,却有着与一个穆斯林毫无二致的生活环境与宗教习俗,不得不说这样的中国形象带有浓厚的阿拉伯色彩,这样的他者在注视者的眼光下,不仅仅是他者在注视者服中的反映.甚至可说是注视者想象的产物和结果。

《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辛伯达又被称为“中国的女婿”,在辛伯达第七次航海旅行中,他乘坐的船一帆风顺的到达中国境内,却突然遭遇三条凶猛的臣鲸包围、袭击,波涛汹涌、孤舟触礁,砸得粉碎律运脱险的辛伯达独自流落荒岛,努力收集木头、细枝和甘草扎成小船,顺河漂流来到中国一个大城市,一个慈祥善良的老人带他回家、照顾他,并帮助他重新起家经商,最后把自己美丽、活泼的女儿嫁给了他,后来,辛伯达带着财物和妻室启航返回了巴格达。结束了探险的历程,从此和中国妻子过着安静的田园生活,与家人共叙天伦之乐。辛伯达航海探险的故事上承古代埃及的著名旅行记‘遭难水手的故事》,下启冒险发财类小说之先河。反映了阿拉伯人经商远航、冒险发财的经历。这种将有关中国的人或事及地域作为故事背景的叙事的方法,显然是一般民间故事经常使用的手法.为了使故事增加审美情趣。这些民间故事中的事物、人物、情节.有些在现实中存在,有些不存在,其明显特点都是幻想的超自然的境界。但这些幻想的境界,追根到底,又大多具有真实的生活基础。从《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民所具有的冒险意识、平等意识和宗教意识。辛伯达七次航海旅行经商.次次遇到身临绝境的情况,经常陷入孤立无援、濒临死亡的境地,每次他都以他的生命作为赌注。面对千难万险,辛伯达也曾经动摇过,但还是一次又一次以生命的代价来冒险,这与中世纪阿拉伯社会有关。出于政治、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阿拉伯帝国的统治集团和平民百姓倡导勇敢精神和冒险意识,为追求最大财富而不惜生命。虽然帝国当时仍然处于封建社会,但商品交换、商业活动已十分兴盛,对利润的追逐进一步推动了阿拉伯人的冒险行动。善于经商的阿拉伯人,积极发展与印度、中国、东南亚和欧洲的贸易。‘一千零一夜》产生的公元八九世纪之交到十六世纪这一历史时期,阿拉伯和中国之间逐步确立了诺多令人*奋的历史性联系。公元八世纪,阿拉伯人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伊斯兰大帝国,他们渴望和中国这个大国加强沟通和了解。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大批的阿拉伯商人,包括波斯商人经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这块他们向往已久的神奇土地。他们由阿拉伯蒙昧时期的那种对中国充满神秘的想象,变为具体可触摸的新奇感受。《一千零~夜》中大量有关中国的词语、叙述的出现,正是那个时代广大阿拉伯人渴望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心理和感情的~种反映。因此。在几乎所有涉及中国的人和事中,两国人民都是和平友好的、善意和解的,让人们从心底产生一种喜悦。在《一千零一夜》成书期间,中国和阿拉伯之间有大量的商人、海员、工匠、使节、伊斯兰神职人员、旅行家、学者等频繁往来.促进了双方的物资交流和文化传播。

《一千零一夜》虽然是传说故事集,但其中的构想也并非完全虚幻,例如故事中对箕近邻的基督教徒的记载就不像中国那样离奇。因此它可以说反映了当时伊斯兰世界对中国的理解程度。显然,在他们印象中的中国,类似于中世纪欧洲人所说的“下印度”某地,或中国人常说的“爪哇国”一样,并非一个具体意义上的处于遥远东方的一个国度,更是穆斯林世界里对于未知世界,或极远无法到达之地的一种代称。因此,有些故事中说中东的君主征服中国,可能本意仅仅是想夸示这位君王的势力范围极为广大而已。这样一来,也更容易理解先知穆罕默德的一句名言:“努力求知吧,哪怕远在中国”。可想而知,在穆罕默德所处的7世纪早期,阿拉伯人对中国的了解更比《一千零一夜》故事的讲述人少得多.因此,穆罕默德的本意无非是鼓励人们努力寻求真知,哪怕路途遥远、历尽苦辛。

《一千零一夜》中的对于中国形象的描写,已将“中国”和“中国人”形象化、具体化了。以活生生的人、活灵活现的事,生动地绘制出阿拉伯人在中国生活的一幅五色斑斓的画卷。将中世纪生活在中国的各族人民的思想情趣、理想追求、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善恶好恶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为读者自U造一种中国文化氛围。一种中国历史的退想,一种中国情结的反映,变为一种广阔的生活背景,一种清晰的时代特征,一种异域生活的写生画面。虽然这其中不乏想象与虚构,不乏主观与片面,也不乏偶然与特殊,但它毕竟有现实做基础,因而卜千零一夜》中有关中国的人或事的直接描写,尽管有些与常理中的“中国”两相背离,但自然也很容易被理解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形象进入外国文学作品中近十个世纪,且在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参与构建了异质异族的文明观念。它一方面证明世界现代化是一个多元发展、相互作用的系统,不仅异国形象推进和参与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国形象也作为文化“他者”参与塑造了外国文明文化。另一方面,它也说明中国的文化形象蕴藏着巨大的“软实力”,其知识体系、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显示出的优势,具有广泛深刻的影响力.不论在文化、历史,还是社会、民俗方面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

猜你喜欢
阿拉丁阿拉伯人阿拉伯
阿拉伯人
Chapter 2 A walk to nowhere
阿拉丁
《阿拉丁》 身份永远不能定义你自己
从名言名句中看古代阿拉伯人的求知思想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阿拉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