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ly
毕福剑:你叫什么名字?小沈阳:我的中文名字叫做小沈阳。毕福剑:还有外国名字?小沈阳:我的英文名字叫xiaoshenyang。
这是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最受人关注的节目——《不差钱》中毕福剑和小沈阳的对话。当小沈阳说出阴阳怪气的“xiaoshenyang”时,台下观众捧腹大笑,这笑声,在突如其来的幽默和无可奈何的现实中,在时下兴盛和中国意识中,在渐失自我和媚外崇洋中,犹如一道强光,格外显眼,也毫不留余地通过凸透镜照向我们民族最脆弱的心灵,时光愈久,心灵愈受灼伤,以至于疤痕累累。中国人崇洋媚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洋务运动。那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媚外时代,正当国人沉浸在“师夷长技以制夷”主义成功时,甲午战争的炮响摧毁了所有人的幻想。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依赖外国货,“洋火”、“洋盆”、“洋皂”等这些寻常百姓天天用到的东西都标上了“洋”字。“洋”字的盛行,不仅在物质上依赖国外,更有甚者,引发了知识分子出国淘金的潮流。随着国力的日趋强盛,老百姓的日用品逐步去掉了洋字,也曾自豪地标称:中国制造。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崇洋媚外的势头又开始抬起来了。私企在这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私企领导的名片成了这势头的主要执行者之一。几乎所有的名字在被反面分别印上中英文。自己的职位、公司地点都一一翻译成英文。美其名曰:和老外交往中,更让老外接受。这理由也够冠冕堂皇的。老外接受了你,也就接受了你的产品,你的这次交易就有可能成功,你的业绩就有可能提升。这一连串看似合理的推断在有些人心中无疑是金科玉律。可真正翻译名字的时候,这就犯愁了。我怎不可能直译吧?于是英文名开始出现了。一位领导为了这可费了不少心思,他的中文名是:毛永兴,翻译成“maoyong xing”?不好,那是直译,翻译成,tnao Yung hsing”,好像也不是很好,翻译成“YongxingMao”,更不好。这位领导最后弄了好几个,到最后他都差点儿忘记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名字是毛永兴。在经济浪潮中,我们几经坎坷和折腾,坚挺地走过来了,而今,在我们享受经济浪潮后的成果时,我们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这种迷茫不是来自经济的受困,也不是来自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而是来自自己沿用了几十年的名字。
于是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诸如“大家好!我是新来的经理,大家可以叫我Jerry”、“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小宝贝James”此类的话,定睛一看,都是纯纯粹粹、真真实实、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而这些Jerry、James都似乎在享受这一切。在他们心中,似乎他们是最捧、最牛气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现的这一幕也不足为奇了。在深圳一些企业里,求职单上都有“English Name”这一栏,这种人事的表格误导了中国年轻的一代,以至于丢掉独特的中华文化。中国人是唯一一个不用自己真正的名字却用外国名字的民族。在很多外国人看来,中国人不用自己的名字,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文化,放弃了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而这些人都得不到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
在我们邻近的日本,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使用英文名字,让外国人去适应他们,而不是主动迎合外国人。他们认为:一个人的姓氏代表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不要轻易丢弃,丢弃了自己的文化,就等于背叛,也就迷失了自我。在不远的马来西亚,有一类人使用英文名,那就是外国人常去的高档场所酒吧女。在欧洲发达的国家中,法国、德国、意大利人都统统不用英文名的。在他们的意识中,异化自己的名字是对父母的不尊敬,更是对祖先的不敬,更谈不上使用英文名了。
在全球化日益加快的今天,中国人要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尊重,就请首先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我们的姓氏,尊重父母给我们起的唯一能证明你身份的中国名!
中国人,不一定要英文名,并且完全可以不要英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