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活

2009-11-02 10:03季晓阳
中关村 2009年4期
关键词:生活

季晓阳

光头,大胡子,因为刮得不彻底而留下了大面积的胡渣。这种形象在潜意识里总会使人们将激烈、暴躁甚至鲁莽等形容词具化为某个人的形象,然后再把这类词语推而广之,应用到一类人群上,贴上一个标签。当然,在目前这个花花世界里面,异于常人的扮相往往说明不了任何问题,真实的一面需要互动之后才能知晓。

汪波的粗犷外貌似乎就是为了说明上面提及的道理,而刻意修理出来的。交往中,记者发现他完全不能用上述词语去概括,事实正好相反,他热情、温和并且理智。作为一家高科技创业企业的CEO,他不断地向我讲述其创新的理念和有关创新的故事,记者则从他的故事里发现了一种深层次的互动模式。用汪波的话讲,这种从他的理念中生发出来的东西延伸到了公司业务、公司管理等所有层面,是一种公司的生活模式。

创新团队

汪波目前拥有一个15人的较为稳定的团队和一些外围兼职人员,这些人无一例外地拥有一种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创新。

汪波的这个团队里都是些“80后”,这一代人的显著特点就是主动地创新。对于这些20世纪80年代的后生小子们来说,创新原本就是他们标新立异、我行我素的特质表现,他们有足够的热情和创意,也有足够的表现欲望。然而他们普遍存在的恒心不足,却造成了这些创意的夭折和自身创新力的丧失,也造成了人员流动频繁等问题。如何让这些年轻的员工有恒心,怎样才能让他们的创新力具有持久性,如何保留公司的技术力量,这正是影响一个高科技创业企业发展的传统难题之一。面对这一难题,汪波又将如何解决?

汪波的团队理念是开放的环境、创新精神和互利共赢,其核心就是创新。汪波所倡导的深度互动,使团队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模式:开放—分享—创新—互利。通过这样的设置,汪波把组织性跟自发创意有机结合起来,既促进了整个团队的稳定性,也使这个年轻的团队具有恒久的创新力。

在博看,工作区里没有办公格子,员工随时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开放的环境使这里的每个人都成为朋友,包括汪波自己。于是这里的每个人也都特别乐意与其他人共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就像他们乐意在午饭桌上分享自己的笑话和创意一样。很快他们便发现,分享使笑话更好笑,也使创意更出挑。这种对创意的分享早已成为每个博看员工的习惯,而汪波更是为员工们准备了每个月至少一次的创新会。这更成了大家畅所欲言的良机,每个人至少要完成两个创意的硬指标,完不成任务的人,作为惩罚,其他人就会把一个猴子玩具放在他的办公桌上待一整天。

一个团队因为欢乐而团结,团队的群体智慧使创意变得无所不在。然而只有创意显然还是不够的,也要有执行。得到执行的创意才能最终成为产品,带来收益。汪波对这一点的把握颇为深刻。在博看,无论是谁提出的创意,都会在分享的过程中迅速得到分析,而可行的创意会立即被规划出具体方案并得到执行。此时,无论创意的提供者还是实现者,都怀着一份共同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开始协作,他们会在代码上签名,并为代码质量而感到骄傲。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创新的团队总会比其他团队更团结的原因。

当创新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当创意很快会体现为产品甚至收益,自发而短暂的创新热情就会变成主动而持久的创新精神。“很多好的想法都是在吃中饭、晚饭,大家在一起聊天时提出来的。聚在一起的时候,员工们就会把自己在家里、在工作之外的很多好想法讲出来。这是创新融入生活很好的证明。”

创造知识

汪波的技术团队里有几个非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的人员,有的干脆学的是跟计算机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比如中文。在记者看来,这样的人员结构对一种以技术力量决定发展的高科技公司来说,似乎是一种不太稳妥的做法。对此,汪波却有自己的见解。“学什么专业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兴趣和信心,二者合一可以解决任何问题。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学科知识更有利于完善自我,这正是实现创新的一个必要条件。”汪波没有看错,博看科技的这几位员工无一例外地对计算机技术怀有深度热情,也无一例外地成为公司技术和创新的中坚力量。

这种想法并不偶然,汪波的求学道路也正是按照这样一种理念去设计的。1988年,汪波考入北京大学,他所学习的专业是科技情报,现在被称为信息工程,比他大一级的学长中,有一位就是百度的现任CEO李彦宏。这个专业带给汪波最早接触互联网的机会。1992年,汪波本科毕业,爱读书的他选择了继续读研。1995年,汪波应用国际标准为北大图书馆做了一个检索系统,使北大图书馆跟外部世界连接起来。正是通过这个项目,汪波对IT业真正产生了兴趣。

1996年,汪波毕业,任职于《计算机世界报》,在这段时间里,汪波开始思索自己的兴趣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觉得,自己很喜欢历史,喜欢哲学,喜欢宏大叙事。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作为一个工科生,文科素养可以充实自己缺失的一面;而出国则会开阔眼界,进一步完善自我。执行力很强的汪波将思考迅速化为行动,1997年,他申请到密歇根大学学习,并挑选了一个介于文理之间的专业:信息经济学。

求学期间,让汪波最难忘的是当时的系主任Gary Olsen讲的一句话:“你们要学会创造知识。”直至现在,汪波还清楚记得这句话带给自己的震撼。这颠覆了他对学习的看法。从前,他仰慕知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现在,他仍然仰慕知识,但也学会了创造属于自己的知识。“在这个阶段,我完成了心理上的飞跃。”

这句话同样深刻地影响了汪波归国后的打算。“在出去之前,我就知道自己是要回来的。成功不成功,都要做自己想做的东西。”

智能外包

智能外包是汪波公司所提供的一种软件服务,也是他自己的创新。这种服务理念源于他在国外工作时的切身经历。

在密歇根读书时,学业未完汪波就坐不住了。“当时正是互联网发展得轰轰烈烈的时候,在学校里待着,无法看到IT业在美国社会的发展。”汪波毅然离开学校,去波士顿加入了一家网络公司。在这里,汪波深切体会到美国IT界的种种神话和种种现实。在美国、在硅谷,每天都有无数的点子、无数的创业者涌现出来。汪波认识到,处于创业初期的创业者很难做到对公司各种业务的面面俱到。“这也就为外包企业,尤其是离岸外包,提供了生存的环境。”汪波说。回国后汪波便开始向这些北美创业企业提供智能外包服务,“我们就是他的工程团队与技术力量。省却产品开发环节,创业企业就可以节省很多人力、物力,专攻市场和产品推广等其他环节。”

这仅仅是普通的外包,那么“智能外包”的智能化又体现在何处呢?

“之所以说外包是智能化的,是因为从一开始外包企业对服务的理解就是不同的。”汪波向记者解释道。美国的创业企业具有其特殊性,通常是一帮人甚至是一个人,有一个好点子就开始奔波运作了,而这些人除了没有技术支持外,还缺乏初创阶段的经验。汪波所理解的智能化外包正是从这里切入的:跟服务对象形成一种共生关系,成为他们真正的合作伙伴,不但为其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也一起成长。一句话——“客户的成功就是我们的成功,我们的成功就是客户的成功。”

当然,智能外包也并不只是针对创业型企业,成熟企业也同样需要高附加值的智能化服务。

今年,博看科技为中美商会开发了一种管理软件。很快,博看科技高效、准时的工作方式就赢得了对方的赞赏。而博看科技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软件开发过程中,博看科技的产品分析人员针对产品作出特殊规划,提出了对管理及流程的改进方案,使软件应用起来更加高效,也使中美商会本身的业务流程更合理。这种智能化的服务使博看科技赢得了中美商会更高层次的信任。

在智能外包理念中,服务是通过双方的持续互动,把产品质量做到极致的表现。这正是创新脉络延伸到服务对象中才能够收获的果实。

目前,智能外包业务是博看科技的主打业务,也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但这不是汪波追求的目标。“更深入的创新才是我想做的,也是我回国的目的之一:用创新去改变生活。”汪波如是说。

创新@生活

“五四”时期的文化领袖是汪波崇拜的偶像,他们学贯中西,并学以致用,深刻改变了当时的中国社会。他觉得自己也有一种使命感,出去了,现在回来了,就要把自己所学用到现实中来。

首先出现的想法是创造一种英语教育方法,真正解决中国教育自身的弊端对英语教育的不利影响。

“总体来讲,我国的英语教育还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而根据一些学者的深入研究,学习英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听的问题。听力好了,口语也就好了,也就打破了我国大部分人学英语的瓶颈。”理论上是清晰的,但究竟要怎样将这个理论良好地实现,从而得到所希望的结果呢?汪波选择的突破口是设计一个规则,这个规则的载体是一个网站。在这个网站上面有各种分门别类的英语学习素材,而用户在这里会被一种互动的规则所指引,不自觉地追随这种规则进行学习和锻炼。于是,这样一个网站不但可以为英语学习提供整套的解决方案,而且还使学习充满动力和乐趣,在一种无形的鼓励下,人们的能力得以提高,兴趣得以满足,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英语达人。

这个站点不仅仅适用于广大个人用户,更适用于如今计算机应用普及化的大学。这个整体英语学习解决方案与专业教育结合在一起,必将在教育阶段解决国人应用英语能力差的问题。汪波相信,通过把合理的教学方式与教育进行深度结合,并不断互动、改进,就可以把这种创新脉络延伸到学习英语中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通过延伸创新脉络和深度互动,在互动双方间建立一种共生关系,对这种生存性互动最生动的诠释体现在博看科技另一种产品上——手机开发应用。

博看科技的手机开发如今主要基于iPhone平台。iPhone是一个极有诱惑力的平台:大屏幕、多点触摸、重力感应。在这样一个理想平台上,博看科技把生活与创新进行了深度结合。博看科技开发出的一系列个性化软件和游戏使原本已经极度个性化的iPhone更加具有未来主人的品格:将真正独特的自我随身携带,让欢乐随时随地展开,无论是工作还是闲暇,任何时候都能够面对自己并微笑。

汪波说,这是让游戏回到生活,让软件服务生活,同时又让生活改变游戏、改变软件的二次创意。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在一次员工聚会上,有人打了个喷嚏。当时就有创意产生了:如果把喷嚏等个性化的声音、行为放到游戏或者软件里,就会让这一款产品更具有个性色彩。玩家在玩游戏过程中,碰到角色打喷嚏,发现这个喷嚏就是自己打的,肯定很有意思。而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如果警告音是自己的喷嚏声,也必然会让用户的工作压力为之缓解,放松心情,会心一笑,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为了把这种理念推而广之,汪波在公司的创新会上向员工提出三个要求:在生活中寻找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努力发现生活中新奇好玩的东西;思考在没有任何约束和拥有充足资源的前提下,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汪波就是想把创新的边界打破,让思维无拘无束,但是它必须跟生活紧密相关。

技术需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脱离生活。

从汪波的发展轨迹上,可以看到他一直都是个对社会敏感、对生活具有想象力和感情的人。多年来,经历了IT业的几次变革,汪波认识到,高科技创业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创新则离不开生活,互联网的脉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创新的脉络在与服务对象的互动中,当这种脉络不再变得可有可无时,它就具有了无限的生命力。

链接:

汪波,1992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96年获得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学位。毕业后供职于《计算机世界报》,任编辑、记者。1997年去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信息经济学,并于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同年,在美国波士顿IONA科技公司工作,任首席软件工程师。2006年回国创业,创立博看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生活
漫生活
爱生活,爱思考
创意给生活带来了快乐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