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沙漠中的足迹

2009-11-02 10:03
中关村 2009年4期
关键词:毛乌素沙区治沙

王 思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吟唱久远的民歌,其实并没有全现出内蒙古广袤的自然风貌。苍茫草原的旁边还有着苍凉的沙漠。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自然气候,使得内蒙古占着全国的四大沙地和四大沙漠,全境有一半国土面临荒漠化或存在荒漠化趋势,辽阔北疆也成了席卷华北的沙尘之源。

沙化猛于虎。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由国土沙化或荒漠化灾害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数百亿元。但是,治沙难,难于上青天。面对滚滚沙尘,人类有过抗争,亦有过屈服。但就是有人明知治沙是一条艰辛且漫长的道路,却毅然离开都市,放弃已有,选择治沙,李京陆——这位四十八岁的山西汉子,新时期的走西口人,他在自己事业有成的壮年之际,义无反顾地选择走进内蒙古的库布其和毛乌素沙漠,探索产业化治沙之路,并以此作为自己后半生的追求。

治沙,新目标的确立!

李京陆的朋友并非都很理解他的“超凡”举动,询问原因,他解释道:“人生过半,事业有成,我算是个幸运者吧。但是,余生怎过?人各有志,我选择挑战——探索出一条新的治沙之路。若能在有生之年,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能为祖国染绿几片荒漠,也算是此生无悔!”2003年秋,李京陆和他的事业团队来到了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在茫茫沙漠中确立了人生追求的新目标。

在沙区,人们有着与风沙较量的实践经验,其中最有效、最实际的还是种草种树,植被覆盖。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当地也种了不少树,但是,绝大多数长不高,发不粗,成了“小老头树”,只能挡风沙,不能当材用。群众称之为“守着绿色银行,却取不出票子”。李京陆他们踏上黄河之畔的库布其沙梁后,最初想到的就是效仿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走林纸一体化的产业治沙之路。试图通过规模种植速生杨,获取工业原料,有所收益后反哺治沙事业。为此,李京陆亲自执笔撰写了《关于建立库布其沙漠重建区的报告》,洋洋万言,逐级呈递,引起了旗、市、自治区三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当地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干旱气候使得他们种下的大片杨树陆续死光,损失了几百万元,历时两年的最初治沙探索失败了。

识沙,新长征的开始!

毕竟是人到中年,事业有成,遇到挫折尚能镇定自若,深刻反思。2005年,李京陆和他的团队结合实情,请教能人,分析原因,研讨对策。近百天的调研,近万里的探访,使他们明白了在我国的干旱半干旱沙区,最适宜生长的树种不是乔木,而是灌木等乡土树种。其防风固沙效果好,抗病耐旱力强,鄂尔多斯高原本身就是一个沙生灌木的王国。所以,要想覆盖好,最宜种灌草。

新的种植方案明确了,但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这类沙生灌木有个“怪癖”——种植以后,必须抚育。即每隔三五年进行周期性的平茬,也就是在冬季植物休眠期间,砍去地表之上的枝条,使得来年能够萌发更多的新生枝条。否则,种而不管,渐衰渐亡。事实上,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库布其沙漠一带,毛乌素沙地大片生长着各类沙生灌木,亟需平茬抚育。国家造林给钱,群众平茬无利。于是,长成的灌木也会因为无人平茬而死去。当地林业部门为了改善灌木抚育管理水平,也先后利用沙生灌木材为原料生产密度板和包装箱板纸。但是,规模小,档次低,二次污染严重,所以未能形成产业规模。

新时期产业化治沙之路,路在何方?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和国家林科院专家的指导下,李京陆的孜孜以求,终有回报。2006年,随着国家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以及出台的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在李京陆的计划中,一个利用沙生灌木平茬剩余物进行生物质直燃发电的构想日趋成熟。在风沙弥漫的日子里,他和他的团队跋涉在沙丘和荒滩上,规划着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治沙的蓝图。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初,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核准批复了毛乌素生物质热电项目,2007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2008年11月并网发电,2009年2月进入商业化运营。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不同于农区的“秸秆电厂”,李京陆和他的同事们借鉴和汲取了那些“秸秆电厂”在原料收集过程中的“被抬价”的教训,他们未建电厂,而是先行规划建设了60万亩灌木能源林基地以用作原料来源,内蒙古广袤的沙地给了他充分想象和驰骋的空间。

用沙,新产业的诞生!

局外人听后也许不以为然,不过在沙区建个小电厂,装机容量不过3万千瓦,值得这般渲染?但当事者知道它的重要性。每年它通过营造15万亩基地林和消耗20万吨沙生灌木材,为当地农牧民提供5000个劳动机会,增收6000万元;每年还为国家稳定提供2亿度“绿色电力”和减排25万吨温室气体。它的生物质炉灰是生产复合钾肥的好原料,它烟囱里冒出的高纯度二氧化碳气体经过压缩装瓶,竟然可以用于螺旋藻的生产!由于生物质电厂的建立,项目区放羊的少了,种树的多了,柳毒蛾病虫害少了,沙棘的产量多了……这些貌似不相关的事情,通过电厂神奇地联系在一起了。

现在,这家国内也是世界上首家沙区生物质电厂越来越受人关注了,自治区主席来了,勉励其安全生产,推而广之,为治沙多出力;国家林业局领导来了,充分肯定其示范效应,授予“国家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示范基地”称号;国家发改委能源所专家来了,认真探究技术路径和独特模式,计划向世界推介;各类新闻记者、各地参观考察人士纷至沓来,一时间,门庭若市,李京陆似乎应当陶醉了。

此时的李京陆已历尽沧桑,处变不惊了。他知道治沙绝不是一个人、一个企业、甚至一个民族的战斗。治沙是一场长期艰巨的战争,而且要讲科学,讲效益,还要讲和谐。此时,他的心中思考得更多的是怎样提高沙地大规模物流的组织效率,怎样改进现有的沙生灌木平茬机械,怎样进一步降低物耗,提高发电出力。一句话,夯实基础,竖起样板,为产业资本或风险资本进入这一产业打通路径。

采访之时,他一方面坦陈在沙区发展事业的困难因素,一方面以更加乐观积极的口吻讲道:内蒙古的可治理沙区有6亿亩之多,这是多么广阔的发展空间啊!若是能够通过毛乌素生物质能源发展模式,快速复制,形成规模,形成气候,那么呈现在世人面前则是万里北疆的绿色屏障和生生不息的生物质能源产业集群,那该是多么动人,多么欣慰啊!

从防沙治沙,到识沙用沙,这一路的发展都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理性关爱和真诚反哺。沙漠亦蕴藏着无限商机,沙漠亦可成为新世纪中华民族新的生存发展空间。这些都是李京陆于沙漠中的认识,于沙漠中的思考。

链接:

李京陆,祖籍山西,曾任太原瓷厂厂长、山西省委党校教研室主任、山西政协常委、北京今儒投资公司董事长。现任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总经理、内蒙古沙草产业协会副会长、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副会长等。

猜你喜欢
毛乌素沙区治沙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毛乌素花海
红色沙区的由来及发展
推动内蒙古沙区生态产业技术实践与科技进步
毛乌素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治沙专家郭普
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
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壤颗粒组成动态变化特征
沙区樟子松人工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