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孟海 孔繁珍
一个在山间茅屋里修行的老法师月夜散步归来,发现一个小偷在他的茅屋里偷东西。他知道小偷在茅屋里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便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回去呀!”看着小偷的背影走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中,老法师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啊,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第二天早上,老法师睁开眼睛,便看见送给小偷的那件大衣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门口,老法师高兴极了:“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读完作家林清玄的这则故事,我不仅被法师超然的心境、博大的胸怀所折服,更为老法师这独特的教育方法拍案叫绝。
好一个智者!好一轮明月!这一轮明月不正是法师送给小偷的心灵之梯吗?作为一名教师,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在面对孩子成长中一个又一个“美丽”的错误。当我们面对孩子的错误时,我们是否也能有如法师一般的智慧,常怀一颗对学生的宽容之心,送给学生一轮明月呢?
【案例1】小林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常年有病,有一个妹妹正在上幼儿园。有一段时间他连续迟到,我忍无可忍,便让他在班上作检讨。看得出,他在作检讨的时候有满腹的委屈。有一天上实验课又没有见到他,正当我忍着怒火准备指导学生做实验时,透过窗子我看到远处的小林正急匆匆地向实验室跑来。是当着全班学生面继续训斥他,还是给他一个台阶下?我最终选择了后者。急中生智,我让学生先复习一下实验的内容,我去拿仪器。说完我通过内门躲进了实验仪器室。当我重新回到实验室后,看到小林忐忑不安地坐在实验桌旁,低着头不敢看我。我假装不知他迟到,安排学生做起了实验。下课后,我把小林叫到办公室,表扬他今天没有迟到。这时他红着脸说:“老师,我还是迟到了,您批评我吧!”说完小林哭了起来。原来这段时间他母亲的病又犯了,他每天早晨除了给母亲熬药,还要给妹妹做饭、送妹妹上学。我内疚得不愿听小林叙述下去。晚上,我去看望了他的母亲,小林的母亲见到我,哭泣着说是她拖累了孩子。第二天,我在班上主动检讨了自己的主观片面,向小林表示了真诚的道歉,从此他再也没迟到过。
学生上课迟到等现象,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经常会碰到。尽管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批评他们,甚至责骂他们,但我想,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冷静、克制,不要急于批评。在没有弄清事情的原因之前,最好先犯一回“傻”,让他体面地走下台阶来。过后再问清原因,了解真相,跟学生作一次心灵的沟通。直到今天,我每每看到按时到校的小林,我仍在为自己之前对小林迟到作出的武断处理而自责,同时也在为自己最后的处理方式而庆幸。正是我有意识地装了次糊涂,才使他对我产生了信任和感激之情,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案例2】学校操场外是一块麦田,每到麦子快要成熟的时候,班内总有几个调皮鬼,偷偷溜到校园高墙下,踩着人梯,翻墙出去摘麦子吃。
一天早晨,我早早地来到班里,听学生说有几个男生又翻墙出去了,我随即来到校园的墙下,隔着院墙我听到了他们在麦田里的嬉闹声。看着他们攀登出去的高墙,心想,他们一会儿回来跳下高墙,说不定就有摔伤的危险。我赶紧找来学校的梯子架在墙下,默不作声地等他们归来。就在他们尽兴归来就要跳墙返校时,他们惊呆了!在发现了梯子的同时也发现了我。一个个吓得魂飞魄散,不敢下墙来。我既好气又好笑,赶紧招呼道:“上面危险,赶紧沿着梯子下来。”他们下来后,站在地上不敢言语。“到麦田里帮农民拔草去了吧,下次不如从校门直接去!”说完我便走了。
他们知道我是故意装傻的。接下来的几天,他们一直躲着我,担心我会当众惩罚他们。但事情一天天过去,我一直不提此事。他们也深感惭愧,再也没有翻墙出去过。
如果我对那几个跳墙的学生大发雷霆,他们肯定会惊恐不已,慌乱中容易摔伤。更重要的是,如果那样做,势必会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过后他们仍然会我行我素。因此,我非但没有批评他们,反而给了他们一架梯子,让他们体面地走下墙来。对他们来说,这不是一架普普通通的梯子,而是一架心灵之梯,它给了他们一种前所未有的改变自己错误的动力,这动力是讽刺、挖苦、辱骂之类永远无法比拟的。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教育绝不是要把一个人推上绝路而后快,恰恰相反,教育要给人指明出路,永远都要给人一架梯子,一架互相通融的梯子,一架激励人奋发向上的梯子,一架犯了错可以走下台阶的梯子。教师就应该是为学生心灵架梯子的人。给学生一架梯子,就是对学生宽容、理解、信任,给以期望。只有这样,师生间才能心心交融,一个人才有机会改正错误,走向成功。
E-mail:lili7992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