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两题

2009-10-30 07:46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09年9期
关键词:晋侯烛之武退秦师秦师

何 伟

节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言简意赅,历来为中学语文的传统名篇。然而有些词句令人费解,笔者浅陋,兹试析两处。

一、“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下注[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如之。

对于此注,笔者颇感疑惑。查《汉语大字典》,[且]读qiě时,共6个义项,其④连词。表并列关系,相当于“又”。“而且”。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八:“且,犹又也。”《诗·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多。”郑玄笺:“酒美而此鱼又多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笔者按“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此处“且”应释为“连词。表并列关系,相当于‘又,‘而且”。此处指郑国除了对晋国没有礼貌外,而且还倾向蛮夷民族(楚国当时为中原华夏民族所鄙视),因此于道义上讲,郑国很不得人心。

《汉语大字典》[贰]《说文》:“貳,副益也。从贝,弍声。弍,古文二。”段玉裁注:“当云副也;益也。形声包会意。”朱骏声《通训定声》:“贰,从贝从弍会意。弍亦声。”共17义项。其②辅佐,作助手。《字汇·贝部》:“贰,佐也。”《书·周官》:“贰公弘化。”《后汉书·仲长统传》:“秦兼天下,则置丞相,而贰之以御史大夫。”

《左传》“贰于××”之结构,共9处:

1.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隐公元年》)《白话左传》(以下简称《白》)译为: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既听庄公的命令,又听自己的命令

2.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左传·隐公元年》)《白》译为:周平王暗中又将朝政分托给虢公,郑庄公埋怨周平王,平王说:“没有这回事。”

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僖公三十年》)《白》译为:晋文公、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而且心向着楚国

4.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左传·文公十七年》)《白》译为:当时,晋灵公拒绝会见郑穆公,以为他背晋而亲楚

5.为归汶阳之田故,诸侯贰于晋。晋人惧,会于蒲,以寻马陵之盟。(《左传·成公九年》)《白》译为:由于晋国让鲁国把汶阳的土田归还给齐国的缘故,诸侯对晋国有了二心。晋国人畏惧,在蒲地和诸侯会见,重温马陵的盟会。

6.秋,郑伯如晋。晋人讨其贰于楚也,执诸铜鞮。(《左传·成公九年》)《白》译为:秋季,郑成公去到晋国,郑国人为了惩罚他倾向楚国,在铜鞮逮捕了他。

7.晋人以公为贰于楚,故止公。(《左传·成公十一年》)《白》译为:晋国人认为成公倾向于楚国,所以扣留了他。

8.夏,齐侯围成,贰于晋故也。于是乎城成郛。(《左传·襄公十五年》)《白》译为:夏季,齐灵公包围成地,这是因为齐国对晋国有了二心的缘故。在那时侯就在成邑建立外城。

9.贰于楚者,子侯石盂,归而讨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白》译为:敝邑偏向楚国,是子侯和石盂,回去以后就讨伐了他们。

据语境、词义以及杨伯峻先生的翻译来看,例句1、2、3、4、6、7、9中,“贰于×”,可释为“倾向于×,有益于×”;而例句5、8中,“贰于×”,则可释为“对……有二心”。

综上所述,窃以为,“贰”有“倾向”或“有益”义。则“且贰于楚也”,似译为“而且有益于楚国”或“而且倾向于楚国”为好。

笔者在《史记》里又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众所周知,太史公的《史记》有些部分或直接演绎了《左传》,或作了自己的阐发。《史记·晋世家》以及《史记·郑世家》的某些情节可与《烛之武退秦师》互为参照:

初,郑助楚,楚败,惧,使人请盟晋侯。晋侯与郑伯盟……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史记·晋世家》)

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史记·郑世家》)

画线部分句子与“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极为相似,据还原性或对应性的原则,或简单地从意义上理解,“贰于楚”,即太史公的“助楚”也。

二、晋文公撤军的背后

为何晋文公围郑又撤军,不允许子犯的请求,攻击秦军?是否真如晋文公自己所言,“以乱易整,不武”?

《左传·宣公十二年》:“武有七德”谓“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指出此处“武”,专指“和众”,杜预注“绥万邦,和众也”,即合和万邦,化敌为友。秦晋两国联合(实质的或象征的),就是“整”;彼此相攻,即为“乱”。

为何不攻打背信弃义的秦穆公?晋文公宣言曰:“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智;以乱易整,不武。”

首先,从当时的国际背景来看。晋文公有所顾忌,虽然秦穆公的出尔反尔,的确令人气愤。《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据《左传》载:鲁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刚刚进行了城濮之战,虽然最终以晋国胜利而告终,从此也成就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但晋军并未重创楚军的有生力量。晋国的西方仍有强秦,南方仍有强楚,都在觊觎中原的霸主地位。而且,秦穆公已先于晋文公称霸,因此,据当时的形势来看,在秦穆公单方面撤军后,老谋深算的晋文公根本不愿两面树敌。在二十多年后,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果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雄霸一时,这从侧面也证明了晋文公的深谋远虑。

其次,从战争的最后结果来看,晋文公实现了他的某些愿望。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郑世家》为我们作了更多的解惑:

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溉逐髃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最后,从晋文公的个人素养来看,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他的处世经验丰富,应变能力极强。假如晋文公打击秦师,则完全应验了烛之武之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暴露出晋国总出尔反尔;“夫晋,何厌之有?”则印证晋国贪得无厌;“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印证晋国狼子野心,得陇望蜀;如此的不仁不义的结局,这是富有心计、“谲而不正”的晋文公所不愿看到的。

E-mail:lili79928@163.com

猜你喜欢
晋侯烛之武退秦师秦师
晋侯墓地出土有铭青铜器撷英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国家博物馆新征集晋侯簋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人物符号的语言表达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礼与利的契合:也谈《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重点
从成语“秦晋之好”看《烛之武退秦师》
聪明的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