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群
去年以来,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新沂市抓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契机,站在解放思想新起点上。以全球经济为参照坐标,在省市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突出工业的核心地位,化危为机,难中求进,全力培强做大五大工业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在变局中解放思想,理清新型工业化的思路
危中寻机,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新沂应对金融危机拥有自身优势,一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陇海铁路与新长、胶新铁路,京沪高速、宿新高速与连霍高速,205国道与323、249省道,在新沂形成了“四纵三横”的交通格局。二是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充沛,金红石、石英、水晶、钾钠长石等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也很大。三是工业基础扎实。初步形成了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资源精深加工等五大产业板块。这三大优势共同构成新沂培育特色工业体系的支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为新沂培育五大工业体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一步提供了思想动力和实践指导。我们把解放思想、借机发展放在首位,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目标定位,进一步理清新型工业化的思路。始终坚持加快建设“东陇海线上第三大工业城市”的目标不动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突出抓好技术改造、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三大重点,大力提升精细化工产业,做大做强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产业,加快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和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结构体系,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在困境中共克时艰,夯实新型工业化的基础
应对金融危机挑战,首要任务就是保增长,保增长的关键就是保企业。我市从保运行、促转型、助升级人手,让企业“逆势飞扬”。一是提振信心,保企业平稳运行。实行市四套班子领导挂帅负责、市直部门全力帮扶的包挂重点企业责任制,实施党企携手攻克时艰“凝聚力工程”,健全专项督查工作机制,做到凡是中央和省市已出台的扶持企业政策坚决执行到位。为了更好地解决企业融资问题,我市在苏北地区率先成立了县级金融办公室。市政府牵线组建了苏鑫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市财政先后拿出2850万元对民营企业进行奖励扶持,形成了协调有力、担保有方、贷款有序的金融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无一家企业因资金断链而倒闭。今年上半年,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4.4亿元,同比增长37.76%;规模工业产值113亿元,同比增长28.7%;规模工业增加值27.5亿元,同比增长21.3%;实现财政收入10.94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73亿元,同比增长30.5%。二是节能减排,促企业转型发展。依法关闭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安全隐患多的“五小”企业44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绿色”导向作用。支持企业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搞好原料替代、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培育清洁型生产企业,实现废弃物排放“减量化”。今年以来。投入资金1.1亿元,实施清洁生产项目233项,这些项目的上马预计每年可节约蒸汽12万吨、节煤2万多吨、节电6000万度、节水200万吨,削减废物130万吨。年增经济效益1亿多元。三是科技创新,助企业升级跨越。我市出台了《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规定》,成立了由60余位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金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教授、东华大学院长俞建勇教授利用企业院士工作站的载体优势,同企业一道研制出了“一步法特种复合纤维纺丝”新技术,不仅使生产能耗、土地占用和产品成本大大降低,而且还获得了10多项国家专利。目前,全市拥有徐州市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20个(其中省级3个),省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1个,80%以上规模工业企业都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技术研发机构,为企业拓展新市场、赢得新优势,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在机遇中建强载体,搭建新型工业化的平台
抢抓国家新一轮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机遇,努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的坚实载体。一是全面提高载体规划建设水平。在巩固提升优化新沂经济开发区、无锡一新沂工业园的同时,按照“精细、节约、集约”的要求,高标准编制了新戴运河港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实施总投资1.5亿元的新戴运河“六改四”工程(六级航道提升改造为四级航道,2000吨船只可通过园区港口经新戴运河进入京杭大运河通江达海),进一步促进新沂的交通区位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产业优势。二是着力提升载体的开发质态。突出“以园带区”,全力加快广东纺织工业园、江阴华宏科技工业园、中博节能减排产业园等8个“区中园”建设,进一步优化提升蓝丰工业园、唐店化工园管理水平,以园区的大开发、快建设来提升承载能力,吸纳和带动五大工业产业重大项目向“一区一园一带”集聚。目前,广东纺织工业园等一批项目已竣工投产,江阴华宏科技工业园、宁波纺织工业园、台湾工业园、节能减排产业园、世界华商科技园、浙商科技工业园已正式启动。三是切实强化对园区项目的管理。健全项目预审机制,适度设置注册资本占投资总额比例、投资额度、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环保、产出率等项目进区门槛,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采取“大项目进园区、小项目进镇级工业集中区”的办法,形成合理的项目布局。牢固树立“供给引导需求”的新理念,在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坚持依法用地的前提下,大胆创新,破解难题,化土地资源约束为发展机遇,不断增强大项目的用地保障能力。坚持集中集约、惜地如金,坚决杜绝和清理盲目占地、投机圈地、闲置土地,让园区真正成为土地集约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的模范区。
四、在“弯道”中集中力量,锻造新型工业化的“脊梁”
把招引大项目,建强大企业作为“弯道”超越、赢得先机的着力点,确保今年工业固定资产投入不少于150亿元,完成1000万元以上项目300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80—100个,全力加快工业强市新步伐。一是招引大项目,培育发展龙头。按照“大项目一产业链一产业集群一制造业基地”的思路,强力推进招商选资。灵活运用制定产业技术线路图、实行规划招商,发挥10支专业招商队伍的主力军作用、实行专业招商,真情服务外来企业、实行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等大企业、大集团上,大力引进带动性强、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重大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重点引进与五大工业体系关联度大的高新技术项目、资金密集型项目以及资金、技术和管理人才。今年4月8日,在首届新沂生态旅游文化节上,50个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隆重奠基,总投资达120亿元。今年1—6月,全市共落实千万元以上项目312个,涉及投资总额348亿元;开工建设千万元以上项目242个,涉及投资总额224.2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7.15亿元,同比增长31.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42.4亿元。同比增长21.3%。二是建强大企业,带动产业跃升。大力实施大企业梯队培植工程,对32家骨干企业进行分类排队,以支持企业上市为抓手,鼓励企业靠大联强、实施战略性重组,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重点培育以恒盛化肥为基础的“煤变肥料”、蓝丰生化为核心的生物化工、嘉泰化工为依托的“盐化工”等一批在同行业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旗舰型、龙头骨干型企业。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纳税销售超5亿、10亿、20亿、50亿、100亿的梯次发展格局。目前,蓝丰生化已上报省证监局审核,7月上报国家证监局审批,将成为徐州市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三是努力提升效能,优化服务环境。我市把2009年定为“争先创优年、创新突破年、效能跃升年、真抓实干年”,健全“中梗阻”整治机制,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建立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以及重大项目包挂责任制,促使各级干部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一切企业、为了企业一切”和“尊商、亲商、安商、爱商、扶商”的理念,严格执行好项目全员帮办、引资单位终身服务等制度,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营造一流的投资创业环境,真正让引来的项目落地生根,招来的企业做大做强,成为新沂加快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责任编辑:尤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