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2009-10-30 04:16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39期
关键词:克洛德波伏娃蜡像

阿拉巴巴,变形!

耳东每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阿拉伯的故事、伯的故事、伯的故事……”很多年长者都是用这样的语调来给孩子讲《天方夜谭》里《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但这个故事从小春的嘴里讲出来更具有说服力,因为他是学阿拉伯语专业出来的。这个专业在全国来说绝对属于稀缺,以至于你甚至可以通过“小春”这个称呼在全国近十年来的大学生档案中查出他究竟是谁、目前身在哪座城市。当然,我的这位老朋友已经躲起来了,就像千年前千里外的阿里巴巴一样,像谜一样地生活着。

至少刚刚接触这门语言的时候,小春还是有着很大的兴趣:睡觉、吃饭、走路、蹲马桶,他整天整夜地练着大舌音小舌音,然后到处显摆在女孩子面前说“wuhibuki”。這种阿拉伯男人对女人的表白方式,谁都听不懂,不过可以自主猜测,有情有意的自然就可以用眉来眼去来回应。

小春澄清说,他的阿拉伯语不是用来讨好女孩子的,而是用来干事业的。这点我认可,他曾经和每个大学生一样,豪情万丈:大一的时候,出于考古的兴趣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前往探索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大二的时候,希望能在毕业后进入外交部,和伊拉克已故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打交道;大三的时候,受到毕业师兄师姐的影响,希望能够在传说中的迪拜开创一份事业;大四的时候,一个个噩耗接连打击小春的雄心:首先,美索不达米亚被周杰伦唱臭了街;随后,萨达姆被美军抓获审判,最后,倒卖风油精到阿拉伯的生意早被人做滥了……不过他说,他还有一个横贯大学时代的理想:那就是讨四个老婆——“如果我是《天方夜谭》里那个国王,王后换归换,杀绝对不杀,多么暴殄天物啊!”

小春在一个外贸公司工作了半年,后来就辞职不干了,他没有去成迪拜,也没有去成两河流域,更没有去成麦加或者耶路撒冷。小春说,中国人唱“阿里巴巴是个快乐的青年”唱出毛病来了。他在迎接那些客户的时候,那些缠着白头巾和长袍的阿拉伯大叔老是喜欢开玩笑叫他“阿里巴巴”,这让他在感情上非常受不了。“阿里巴巴是小偷的意思。”他叹了口气,说他每次只能回应人家单词“皮包”,然后看着老外不知所措的样子咯咯笑,“你要知道,这是一种从右往左书写的文字。”

如今,这位会抖动大舌头和小舌头的能人,在网上开了家店,安安心心地做起了变形金刚玩具的生意,干着和大学专业完全没有联系的事情,除了用阿拉伯数字记账——这么说印度人又不高兴了。“谁说我的事业和阿拉伯没有关系了?”他很严肃地反诘我,“按照阿拉伯习俗,讨四个老婆是要很多钱的,我现在的积蓄化作阿曼里亚尔才够娶一又四分之三个……”

蜡像馆往事

韩松落

全球第6座杜莎夫人蜡像馆落脚上海后,“刘德华”“奥黛丽·赫本”“刘翔”“李小龙”“谢霆锋”欢聚一堂,报章也隔三差五刊出新人住的明星蜡像,但没多久,就有英国作家凯特·布里奇推出新书《蜡像神话:杜莎夫人的生活和传奇》,讲述杜莎夫人生平。原来,她发家于法国大革命时期,令她走向辉煌的生意,是为断头台下的冤魂塑像,好让革命者们拿去四处展览。这生意时效性太强,因此,她常需亲自去断头台和公墓前捡人头,以便在头腐烂变质前制好蜡像雏形。

蜡像这东西,比别的人偶更令人觉得诡异不安,它逼真,却没血没肉;它栩栩如生,却没被灌注灵魂,整件东西在似与不似中,在生与非生间。难怪1953年的经典恐怖电影《恐怖蜡像馆》会拿蜡像作为素材,恐怖气氛一流。而在欠缺摄影技术的时代,用它为死囚造像,震慑效果也属一流。但是,即便对它的诡异早有感受,一旦知道华服丽影、专为名流塑像的蜡像馆,居然有这样一段前尘往事,一颗老心也实在颇感震荡。

就想起库布里克的《闪灵》,规模宏大、气势迫人的度假酒店,居然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墓地上,以至于每到大雪封山、游客绝迹,酒店就成了鬼怪的天下,这里面当然有对美国政治历史的隐喻,但回头想想,所有灿烂辉煌、庄严典雅的事物背后,恐怕都有这么一段不堪的过往为某种隐喻增添分量吧。

所以,吃饭别看后堂(看看彼得·格林那威电影《厨师、窃贼、妻子和情人》吧),恋爱别问过往,戴钻石别去想南美的血腥钻石矿,裹着皮革举着酒杯笑语盈盈时,别去想动物被剥皮时的哀号……麦当娜、凯瑟琳·泽塔·琼斯、刘嘉玲貌似善良纯洁完美地走到我们面前之前,阴谋、挣扎、惨烈、嫉恨、毒辣都曾经历,都别问,也都别想,只管享她们的花样年华。

而且,能走至今天,能成功洗底摒弃过往,也必须有些手艺、有些能耐,就像杜莎夫人,曾为法国王室成员塑像,大革命来了,本来难逃一劫,可革命者们需要她,她活下来了,一度入狱,还是活下来了,直到革命者也被送上断头台,她还是活下来了,因为,还是有人需要她。山河变色,血海滔滔,她凭着这么一门诡异的手艺,活到了90岁。所以,鞋匠不会死,将军却死了,风云人物的权威,抵不过一只小小的钉锤。

黄口终于有饿期

叶倾城

到了这个年纪,看到动人话语,比如“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止不住泪如雨下。但说到我自己的具体情况,也就是小女小年身上,怎么就变成“黄口无饿期”了?

奶粉盒上注明要吃60ML的阶段,她吃30;年龄段到了90ML,她吃60……我急得把奶嘴往她嘴里硬抵。她吐出来,大哭。到了渐渐会说话,她的语言表用一连串的“不”来完成,看到食物热腾腾、香喷喷地端过来,她就摆手:“不要不要,不吃不吃,不喝不喝……”拔腿就跑,被我们一把揪回来。小勺递到嘴边,她的嘴闭得比“打死我也不说”更紧,终于塞进一口,我才松口气,她全吐出来了一美食当前,我如果有此毅力,岂会在减肥大战中屡战屡败?不,我根本就不会有减肥的需求。

每一个中午,她只肯吃幼儿面的1/4束,一点点青菜。鱼,一点点;肉,一点点。我急得给她买鸽子煮汤——最后是我全吃了。

束手无策。到底该怎么样,她才肯大吃大喝呢?当然了,我也不希望她吃成我这个体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我的身高还不足她的两倍,而体重是她的好多倍。我悲伤地想:原来这么多年,我都没长高,一直就忙着在发胖呀。

这个艰难阶段是怎么度过的,我也不知道。如果你要请教我“如何应对幼儿厌食期”,我只能口钳舌结。总之,小年终于开始吃了。

早晨,我在吃牛肉米粉,她站在桌边的椅子上,俯身过来,有一搭没一搭用手抓着一根根米粉往嘴里送。渐渐秋高气爽,螃蟹上桌了,我们教她:“螃蟹。”她就说:“蟹蟹。”我们掰了蟹腿给她吃,她很高兴,咬着蟹脚冲到屋子的另一角,又冲回来。无非就是表示一种无以名状的喜悦。

我有吃零食的习惯,尤其喜欢吃坚果:山核桃、松子、榛子。小年过来,我就给她

剥一个。说:“咱们偷偷地吃。”小年很快就学会了,拖着长声:“偷偷吃……”她很快就弄清楚食物分两种,一种是“啊呜啊呜”,指正餐;二是“偷偷吃”,零食。她就这样,开始说平生第二句六字句:“妈妈吃偷偷吃”(第一句是“鸡鸡鸡滑滑梯”,指肯德基儿童乐园内的滑梯)。她显然认为偷偷吃是名词,并且是这种食物的统称。惭愧,我作为一个胖子的长期偷吃行为,太白于天下。

她的口味与我很接近。我喜欢吃坚果,她也喜欢;我喜欢吃葡萄,她也喜欢;我不吃葱姜蒜,她也不吃……

全世界的宝宝呀,你们都是一个一个的谜,你们要什么不要什么,从来不肯告诉我们。而全世界的父母,大概也像我一样,在育儿中学会育儿,在爱他/她中学会爱。

人人都是蜈蚣精

寇研

1952年,波伏娃44岁了。其时,这位被称为女性主义鼻祖的大姐大,迎来了人生的巅峰期。事业就不必说了,《第二性》被译成十多种语言,她结结实实赚了一把。爱情上,除了萨特这个终生伴侣,除了和美国作家尼尔森·艾格林轰轰烈烈的“偶然爱情”,她还收获了年轻编辑克洛德·朗兹曼的爱情。

克洛德比波伏娃小17岁,几乎已不止于姐弟恋,而是跨越了一个辈分,因此,波伏娃特别有成就感。波伏娃决定和克洛德住到一起,虽然一生艳遇无数,这还是她第一次与人同居,因为“从这位年轻的情人身上,她找到了激情、青春活力、心醉神迷的感觉”。似乎朝夕相处就能耳濡目染,吸收到一些生命的朝气,让她忘记“衰老的折磨”。

从少年人身上吸取生命精华,这其实是个古老的神话了。传说蜈蚣精想要修炼成人身,就得靠吸食少女精血,来一寸一寸换掉自己龌龊的肉体。《天龙八部》中,李秋水以壮男精血永葆容颜。少女壮男周身驰荡的,是只有幼兽才有的刚猛新鲜的自然生机,他们尚未在世事浮沉中泯灭其灵性,尚未在男欢女爱中丧失其精气,像一坛埋地三尺十八年未经染指的女儿红。于是,在永葆青春的幻想中,他们顺理成章成为意淫的对象。

毕加索一辈子都像一头处于发情期的公牛,总在追逐女人。他的爱情口味有个特点,他喜欢的都是年轻貌美的少女。少女体内特有的冷鲜技术保持的水灵灵的活力,激发了毕加索蓬勃的创造灵感。从这一点来看,毕加索的追求与蜈蚣精殊途同归。

因此,爱情种类中,最摄人心魄的就属忘年恋了。它似乎有特别的征服力,使^无力招架,甚至根本就不愿招架。以意志力著称的法国女作家尤瑟纳尔,在80岁高龄时,与动机可疑的年轻后生杰瑞·威尔森关系暧昧。她的传记作者说,杰瑞使“尤瑟纳尔长久以来处于休眠状态的情感和肉欲,突然以泛滥甚至无法摆脱的方式爆发出来”,所以别指望她能用80岁的祖母们通常有的明智来分析自己的处境。在他们的印度之行中,杰瑞勾搭上一个名叫达尼埃尔的年轻人,尤瑟纳尔因此在笔记本留下了一个词“哭泣”,也是意料中事。

当克洛德第一次邀约波伏娃看电影,波伏娃激动得“热泪盈眶”,似乎很不符合她文坛大腕的身份。但这也说明,不只波伏娃,不只尤瑟纳尔,其实人人都是蜈蚣精,都在梦想一段忘年恋,梦想一位活力四射的可人儿,将自己拖出生命的年轮,哪怕短暂的一瞬也好。几年之后,克洛德33岁了,這个年纪,需要的是小姑娘而不是老女人来安慰自己青春已逝的伤感。克洛德离开了波伏娃。经历分手之痛,波伏娃终于觉得自己“已经迈入了老年”。

猜你喜欢
克洛德波伏娃蜡像
人体可笑堂
克洛德·西蒙《弗兰德公路》中女性形象分析
女权教母:成就放在当下,遗憾留给来生
蜡 像
蜡像
波伏娃 羞涩的女权战士
波伏娃:在“双重生活”中追求独立与自由
赞美与批评
《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形象分析
面对萨特死亡的波伏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