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法信
把素质教育贯彻于数学教学之中,使数学教学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笔者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 能力素质的培养
1.1 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其主体地位就无法保证,被动的主体是不存在的,所以培养创新精神,得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思维功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造出适合学生思想实际,内容健康有益,紧紧围绕教学中心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活动时空,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进度、学习角度、学习深度上要有自主权,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自主选择训练的速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角度和训练的强度。
1.2 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3 合作能力的培养如笔者在讲授球的体积公式时,课前让20名学生用厚0.5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5、9…0.5厘米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又让40名学生用厚0.25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75、9.5…0.5、0.25厘米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课堂上笔者先把球的体积公式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用两根细铁丝分别将2组圆柱按大到小通过中心轴依次串连得到2个近似半球的几何体。让大家比较它们的体积与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体积,发现第二组比第一组的体积接近于半球的体积——纸板厚度变小得到的几何体体积愈接近于半球的体积,帮助学生发现球的体积公式另一证法。同时不仅向学生讲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材料为什么让大家各自准备,而且有意识地让学生损坏串连到一起的几何体和各自的小圆柱。通过这些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数学学习具有不仅使学生学知、学做,而且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目标任务。
2 数学课堂上素质教育举措
2.1 重视“数学过程”的教学例如在初中代数第一册第一课,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三面的那张“时间—路程”表,提出问题:1)能否有一种比这种表达方式更好、更简洁的表达方式?2)是否任一时刻都能表示出那种关系?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代数的重要特点——用字母表示数。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和尝试“数学过程”的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运用直观和已有的经验进行大胆的估计与猜测,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创造和发明用以进行计算、推理或证明的方法,从而推导出结论,并引导学生将正确合理的结论和方法应用到解决其他问题的过程中去。
2.2 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是教学上的因材施教原则和心理效应。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一个班级中的学生程度各异,差别很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因材施教,发挥非智力因素作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对不同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的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帮助下的自己的努力,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增强求知欲。
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设计3个问题:1)判定命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两个角相等”的真假;2)说出命题的逆命题;3)判定逆命题的真假。第一个问题是针对A层次学生设计的,而第二、三个问题是对B、C层次学生而设计的,目的是要发挥他们思维活跃的优势,通过大胆的猜想和类比,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课堂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
3 结语
总之,素质教育应从实践入手,服务于实践,既重知识更重思维,同时也要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就近发展区”获得最大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市邵庄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