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复归的呐喊

2009-10-28 08:10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异化融合生态

程 远

摘 要:默温的诗《房屋的地平线》收录于他1988年出版的生态诗集《林中之雨》。默温在诗中着力表现的是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持续关注。他积极探寻人的“联结”难题,是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统一,还是任凭置身社会广角,为寻得安全感不断前行。诗人将人们这种逐步升级的虚无感与位置感的消逝进行对照,冀此来呼唤人们对自身逐步异化于自然与社会之外的警示。

关键词:默温 生态 融合 异化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1-

现代工业文明正在摧毁着人类,这是默温诗歌语言背后的心声。人与自然的疏远也成为社会、心理顽疾的根源是诗人通过本诗希望传达的警示。他认为,回归自然环境与回归人的自然天性,是人类健康生存的必需。他毫不吝啬地表达出对远古时代质朴人性光芒的赞美和留念。因此他呼吁人们应当重拾滋味无穷的迷醉感消融在与之浑然一体的广袤而美丽的大自然中。重返与自然的和谐是他回归自然观的最高境界,这正是基于他所发觉的后资本主义时代下人们精神世界的衰颓的严峻社会现实所提出的。

我们就诗歌的标题两个意象展开讨论。“房屋的地平线”包容着两个重要意象,其中“房屋”更是贯穿全诗始末。“房屋”的概念等同于一个原型,而这一原型是自从远古时代就已存在的普遍意象,深深扎根于人类发展的历史之中。无穷无尽的重复已经把这些经验刻进了我们的精神构造当中。而“地平线”是一个更为形象的意象。地平线似乎成为了一个看似很远又很近的目标,一个心理世界里的终点。无限延展的地平线在这种拉近的审看中扩展了诗歌的想象空间也具有了去魅的能力。由于房屋的在人心中定义的不同,界限也不尽相同。远古时代,透过房屋的地平线,人类领略到的是大自然的雄浑豪放。而在现代的屋子里,地平线成为四堵冷冰冰的墙壁,更筑起隔绝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一座坚不可摧的墙。

房屋,作为人类在自然大地的栖居之处,意味着一种归属感,一种人从属于大地、被大自然所接纳、与大自然共存的感觉。其对立面则是失去家园。正是出于对失去家园的惶恐之心,使得多少人奔波劳碌、不辞辛苦,使得这个社会想方设法开拓全新疆域,就连温饱也难以保障的流浪人群即使睡在“通往房间的门廊”也心甘情愿。他们尽其所能保障着与房屋的丝丝联系。因为这样,才能寻得心灵上的安全感。而现实往往与他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人们越是急切地渴望安全感,与自然越是渐行渐远,如此反复,形成心理层面的恶性循环。同时伴随而来的是情感层次上的逐渐冷漠。这样的房屋使栖局失去了意义。他们忽略了归属感的产生应当有两大前提,“一是诗意的生存,生存在审美愉悦和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当中;另一个就是要非常值得地生存,而要做到这样的生存,就必须做到对所栖居的大地负责任。” 这种诗意生存观正是诗人所提倡的。

默温认为人不应将欲望无限扩张。欲望应是有限的自然欲望,而绝不是消费社会所诱发的无限奢侈享受的欲望。他分析了文明社会强加给人类的欲望的由来,可越是不自然的、迫切的需要,欲望反而更加强烈。由此,人们也逐渐淡忘了房屋作为满足人类最本质需求的重要性。就像大自然的反作用一样,现代社会房屋中的人们也开始坐立不安,反而失去了他们苦苦追寻的安全感。本诗由此也揭示出当代人的“联结”难题。人越是亲近自然,还原天性,越是能得到心灵上的愉悦。反之,倾向于欲望的人,会逐步异化于社会和异己之外。时至今日,工业文明和反自然的高科技已经把生态系统毁坏到接近总崩溃的边缘。人类必须警醒地认识到欲望无限膨胀所必然导致的生态灾难。这场灾难也必将摧毁人类苦心经营的一切所谓“文明”。

默温在本诗中注重读者的反应,因此精心安排文本,引发读者的深思。他积极的引导人们追溯自然界的历史,并融合进现实进行跨时空的对比,表现“超现实的个人世界”,将埋藏在无意识里的意象,规避社会现实内容直接进入诗歌。他主张运用深层意象,使用非理性的联想、暗示以及某些图腾式的形象的手法进行创作。这一流派不断发展状大,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默温更成为“后超现实主义”的中流砥柱,被誉为“后超大师”。在他的后期诗歌作品中,几乎用很少的文字,忽闪忽闪的意象,似乎毫不连贯的句子,零碎的片段和流动的思想,却能够达到很好的语言艺术效果。

在本诗中所用的空缺和悖论式手法,很容易让诗歌的意象产生一种巨大的情感碰撞,是深度意象诗歌的重要特征。空缺是真实的,代表着一种不可言说的情绪。在本诗中,人类在亲情感、安全感上的消逝便是一种情感的空缺,然而人类又时刻处在对于安全感的求索中,这就产生了一对悖论。文本的结束部分更是充斥着意象和理念的碰撞。人们对房屋维系生命的意义失去兴趣、满不在乎,将房屋仅仅理解成为居住的处所。而怀揣着这种不在乎的态度在到达每一处新房间时又忍不住的好奇房屋内不平凡的从前。这里体现着的是人类复杂矛盾的内心。而在最后一节,诗人一反常态地说道,生活的不断改善仿佛是“由于极大的幸运”。这与他前文坚持的人类疏离自然带来的恶果和不幸是可悲的观点刚好相反。笔者认为,这不仅是制造了一个悖论,为读者的思考空间留白,更是于不经意间达到了反讽的效果。

默温的文字里有一条深深的隧道,他提倡文字不是用来表达或诠释什么,而是直接抵达文字本身的隧道。而穿越文字隧道的我想应该还是诗人的心灵和情感。生态的融合与疏离,人类社会将何去何从?对于这一点,诗人从未给出具体定夺,一切交由读者们深思之后的领悟。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王卓、孙筱珍.美国后现代诗歌的发展与美学特征.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2).

[3]杜昌忠.跨学科文化批评视野下的文学理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伊甸.美国新超现实主义诗歌鉴赏.名作欣赏.2005(15).

猜你喜欢
异化融合生态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刚柔并济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破次元
融椅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