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萧涧秋的脚语看男主人公心理的四层境界

2009-10-28 08:10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09年4期

冯 翠

摘 要: 电影《早春二月》改变自柔石的小说《二月》,在电影艺术家谢铁骊的手中,通过将文学改编成电影,赋予了这一文学经典新的内容。电影对主人公四次脚部动作的特写,给人留下了尤其深刻的印象,通过这一窗口,透视出了主人公变化了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早春二月》 脚语 心理境界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1-

英国心理学家莫里斯经过研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体中越是远离大脑的部位,其可信度越大。”而在人的身体部位上,脚是离大脑最远的,所以也最能够反映主人公内心的隐秘。导演谢铁骊在《早春二月》中出色地运用了脚这样一个艺术表现的媒介,通过四次镜头对脚的特写,隐晦地展现了主人公在特定环境之下复杂的内心世界及其心理变化和成长的历程。

场景一:初到小镇,轻松自由

影片开始不久,导演就率先采用了脚的艺术表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萧涧秋初到芙蓉镇, 和陶慕侃在市街上走着, 店铺里的人们议论他这个新来的陌生人, 使得他感到很不自在。导演在这里用了一个特写萧涧秋的脚在地上蹭来蹭去。这个细微的动作, 让我们感到主人公萧涧秋作为这个小城镇的闯入者,独自来到这个稍显闭塞的“世外桃源”时内心的些许不安与无所适从, 同时也让我们感到他虽然“ 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 有着较深的阅历, 但还没有完全失去纯真的性格。作为一个年轻的知识分子,这种受到意外的关注,的确会产生主人公心理上的羞涩和短暂的空白。所以导演在这里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知识分子特殊的心理。如果导演没有抓住这个细节予以突出的表现, 那在艺术上将会显得逊色很多。

场景二:梅林散步,吐露心声

第二次出现是萧涧秋与陶岚在梅林散步,相互吐露心声。此时两人相互之间已经产生了些许的好感。在两人主要谈话以后,镜头转向了两人协调一致的脚步。镜头跟随着脚步的行进而移动,或许此时他们还在谈论着什么,但是电影有意静化了他们的语言,只是表现两人的脚在梅林走动,以脚语向观众诉说,两人的步调是如此的掷地有声,如此的轻快与沉稳。这种无声的语言,或者说是肢体语言,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萧涧秋刚到芙蓉镇不久,这里平安而质朴的表象使他感到愉快,这种新鲜的感觉使他获得了心灵的安逸。这种因陌生而产生的错觉,使他获得了心灵的释然,对未来,萧涧秋充满了美好的愿望与遐想,所以他的步伐也是沉稳有序的。在陶岚身上,他仿佛看到了多年前自己的影子,她对生活不失的信念,行事的勇气与无谓,美丽的面庞都煽起了涧秋内心不小的波澜。

场景三:凄风惨雨,心灵重创

流言蜚语流传开来以后,整个剧情急转直下,主人公的内心开始了苦苦的挣扎。继梅林散步以后不久的陶家相邀吃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展开了。在去往陶家的路上,涧秋与陶岚又有了一次深谈,此前涧秋刚从彩莲口中得知了外界对他与寡妇的流言,心理上受到了重创。后又从陶岚之口了解了外界对他与陶岚的攻击,这时涧秋的心境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开始看到这个乡镇的真正面目,心灵上陷入了困境。接下来,镜头又转向了两人的脚,这时的脚步失去了先前的坚定与整齐,显得有些凌乱。反映出主人公内心思绪的混乱,对于这样的结果他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本来想在这远离世俗纷争的小镇获得心灵的救赎,但是仁义的布施反而遭到了外界的诽谤。他感到人间的无情与冷漠,对于寡妇而言,芙蓉镇上的人不是对她加以同情,而是冷眼旁观,甚至还要加以攻击。涧秋真正感到了人生的不易。他的世外桃源梦也被真正打破。

场景四:困兽之斗,寻求出路

最后一个对主人公脚的特写是萧涧秋在文嫂自杀、王福生被迫退学之后, 他追求的“ 理想”在现实面前幻灭了。今后怎么办,他在苦苦地思索、激烈地斗争着。此处, 导演作了这样的处理,以一个全景透过窗户看见涧秋在踱来踱去,继以一个特写萧涧秋的脚走出客房、折向走廊,又以一个中景表现萧涧秋心神不宁地徘徊进画出画。再以一个特写涧秋的脚来回走动进画出画,再继以一个近景展示涧秋心神不宁地徘徊进画出画……

近十个镜头, 把萧涧秋的不安、思索、斗争以及决断, 相当鲜明、形象地展现了出来。导演反复用脚走动的特写与萧涧秋徘徊的全、中、近景交替出现, 运用镜头景别的变化, 忽明忽暗的光影效果, 前景的处理, 造成这场戏在情绪上、节奏和气氛上的极不安定感, 从而描绘和烘托出肖涧秋复杂的心理。摄影机跟着肖的脚移动, 由于前景走廊栏杆的运用, 给人以肖涧秋好象是被关在笼子里的一头猛兽的联想, 使银幕形象的涵义更深刻了。

影片对脚的细节描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把握主人公的性格和心理变化,而且对剧情起到了细化、推波助澜的作用,给观赏者以审美的想象。这一艺术技巧的巧妙运用,或许比任何语言的诠释更要深邃、更动人心魄。在影片的最后,导演让萧涧秋投奔到了“时代的洪流中去”,以这样一种略显无奈的方式解决了主人公的困境。但不管怎样,萧涧秋的出走多少带着希望。虽然导演再没有对涧秋的最后那次华丽的转身,最后的那次轻松释然的出走做细致的描绘,只是一个远景的描绘,但我们从陶岚的身上也许可以看到他的影子,这样的艺术想象就是电影所带给我们的。

参考文献:

[1]檀秋文.精神家园的失落与心灵人格的困境.当代电影.2005(6).

[2]王德彰.《早春二月》:从“毒草”到香花.文史精华.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