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忠
摘要:本文从经济周期波动理论出发,以L市为例,剖析了银行信贷逆经济周期增长的基本表现,分析了银行信贷逆经济周期增长的原因,揭示了银行信贷逆经济周期增长需要关注的风险,并提出了应对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银行信贷;“逆周期”;风险
Abstract:The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economic cycle undulatory theory,analyzes the basic performance and the reasons why the bank credit grows inverse economic cycle,and promulgates the risks needed to pay attention,then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and suggestions to prevent the financial risks.
Key Words:bank credit,“inverse cycle”,risk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9-0055-05
一、引言
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个基本特征。近年来,很多经济现象及研究都表明商业银行在信贷活动中带有明显的顺经济周期特性(Procyclicality)。Katalin Mero(2002)指出,这种顺周期特性源自贷款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在经济开始出现疲软的时候由于更多考虑到信用贷款的偿付可能,更加倾向于紧缩其信贷规模,使得那些没有风险、能够获利的项目也难以获得融资,从而可能导致整个宏观经济的进一步紧缩,并转化为通货紧缩。银行信贷政策的态度在本质上有助于增强经济波动,因而具有很强的顺周期性。Bikker.J和Hu.H分析了26个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1979—1999年期间的相关数据,发现这些国家在经济扩张时期,信贷规模和银行利润都增加,经济衰退时期则都减少。
国内学者也对信贷变化与中国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陈磊(2004)对于1981—2002 年这段时期信贷周期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对信贷扩张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经济波动对于信贷规模的影响也由1994 年之前的微弱变为明显增强,贷款已经具有一定的内生性。滑静、肖庆宪(2007)利用多元GARCH模型,分析了1978—2005 年中国GDP增长率和年末信贷余额增长率数据,论证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特征,两者当前波动状况不但受自身波动的影响,还受各自前期波动的影响。
在当前世界经济金融关系的发展演进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普遍采用逆经济周期操作战略,即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收紧信贷投放,在经济萧条时期则扩张对信贷的投放,这就是所谓的逆向操作的偏好。发达国家之所以倾向于逆周期操作,其原因主要是,逆周期操作在经济衰退时期,可以进一步证实贷放对象对市场的生存适应能力,真正做到择优发放贷款;在衰退时期加大对市场的贷放力度可以刺激经济的复苏,缩短经济的衰退期。对银行来说,在衰退期投入贷款,等待经济复苏以后,可以获取经济繁荣所带来的成果并避免银行信贷资金运行的风险。
目前,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间的交互影响仍在继续,国际经济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体衰退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受国内外多方因素影响,自2008年下半年、尤其是三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大幅下滑,同时我国银行信贷表现出了明显的逆经济周期特点,信贷连续数月高速增长,2009年上半年人民币新增贷款已达7.37万亿元,创下历史同期最高增量纪录。从L市的调查情况看,在该市经济增长大幅下滑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同样表现出了明显的“逆周期”增长态势。这种反周期现象有其合理因素,对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防止经济过快下滑、支持经济回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蕴含诸多风险,应引起高度关注。
二、银行信贷“逆周期”增长的基本表现—以L市为例
(一)信贷总量超常增长
在全球金融危机及全国经济下行的背景下,L市经济增长也已进入下行区间,特别是2008年三季度以来经济增长下滑速度加快,该市GDP同比增速由2008年三季度末的15.00%降至2009年一季度末的8.00%,下降了7个百分点,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由2008年9月末的20.03%下滑至2009年6月末的11.92%,下降了8.11个百分点。而该市银行信贷却不断增加,2009年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已升至18.02%,比上年同期提高3.37个百分点,比上年末提高6个百分点,尤其是在经济增长大幅下滑的2009年第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单季增量创纪录地达到87.27亿元,增长14.37%,同比上升7.98个百分点,增量是上年同期的2.44倍,比上年全年增量多20.05亿元。
从近几年L市经济和贷款增长情况看,2005和2006年L市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GDP同比增速均在17%以上,2007年该市经济增长开始步入下行通道,2009年6月末GDP同比增速已降至10.70%,为2005年以来的最低点。然而,在经济增长大幅下滑的2009年上半年,银行信贷却迅猛增长,2009年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攀至2005年以来的最高点,1—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量更是高达107.84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增量记录,相当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2005年和2006年两年的贷款增量之和。
(二)信贷结构变化明显
在银行信贷“逆周期”高增长的同时,信贷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企业贷款大幅增加,中小企业贷款占比有所提高。2009年6月末,L市人民币企业贷款(剔除票据融资)余额482.15亿元,占人民币各项贷款(剔除票据融资)余额的70.88%,比年初增加58.63亿元,占人民币各项贷款(剔除票据融资)增量的62.18%。其中,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58.81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53.68%,比年初提高2.83个百分点,增长20.19%,高出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幅6.33个百分点。二是个人消费贷款快速增长,其中个人住房贷款显著增加。2009年6月末,L市个人消费贷款余额48.92亿元,比2009年初增加9.08亿元,是2008年同期增量的3.8倍,占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量的8.42%,比2008年同期提高3.39个百分点;比2009年初增长22.79%,高出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幅5.03个百分点,比2008年同期提高16.27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住房贷款比年初增加6.01亿元,占个人消费贷款增量的66.19%。三是行业贷款集中态势明显。制造业作为L市的传统主导行业,一直是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主要方向。2009年6月末,制造业贷款(剔除票据融资)余额312.30亿元,占该市企业贷款余额的64.77%,比排名第二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高53.96个百分点;1—6月份增量为45.63亿元,占该市企业贷款增量的77.82%,高出第二名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60.05个百分点。制造业中的汽车、纺织和电解铝行业作为L市支柱行业,尤为受金融机构青睐,授信额度不断增加,2009年6月末分别达到14.68亿元、36.29亿元和22.43亿元,比年初分别增长46.55%、21.38%和23.68%。而倍受关注的房地产业2009年6月末贷款余额为15.98亿元,比年初增加1.42亿元,占该市企业贷款增量的2.42%,虽然占比不大,但仍在各行业贷款(剔除票据融资)增量中占据第三名。四是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其中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贷款增加明显。2009年6月末,L市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196.44亿元,比年初增加37.56亿元,同比多增22.95亿元,比年初增长23.64%,同比提高12.99个百分点。据调查,中长期贷款增量中,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贷款占比近65%,主要投向了公路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五是票据融资迅猛增长。2008年10月以来,L市票据融资快速增长,2009年1、2月份出现超常扩张,两个月的增量高达29.98亿元,增长140.82%,同比多增30.94亿元。到2009年2月末,票据融资余额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中的占比达到7.72%,同比提高5.55个百分点,3月份以来虽然有所下降,但6月末仍有4.87%,比上年同期高出1.98个百分点。
三、银行信贷“逆周期”增长的原因分析
对于近期银行信贷“逆周期”增长,尤其是2009年一季度“井喷”式的超常扩张,人们心态不一。乐观者认为,当前的信贷扩张有助于经济在2009年下半年出现反弹。在“信心比黄金珍贵”的现实下,贷款规模的“逆周期”增长带来了希望和生机。经验表明,银行贷款通常领先投资5—7个月,这意味着大约在2009年第三季度实体经济会开始复苏。但是,仍有部分人心存忧虑:在实体经济如此不景气的情形下,信贷的超常增长何以发生?这一现象正常吗?笔者认为,近期银行信贷“逆周期”增长有其合理因素,具体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银行信贷扩张
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央行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工具,采取一系列灵活、有力的措施,及时释放确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信心的信号,带来一系列有助于信贷投放的积极效应。一是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后,一年期贷款利率累计下降了28.9%,有利于企业降低贷款融资成本,改善盈利预期,促进其增加投资和贷款需求。二是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银行保持充足的流动性。三是取消信贷规模控制为银行增加信贷投放“松开了手脚”。取消对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的硬约束后,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空间明显增大。尽管银行贷款投放还要受到存贷比的限制,但目前金融机构存贷比在67%左右,仍在70%以下,尤其是大型银行的存贷比更低,因而成为新增贷款的“主力军”。
(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信贷增长的拉动效果显著
在经济下行情况下,贷款有效增加往往依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拉动。受多方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已步入下行区间。鉴于此,中央政府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果断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包括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了总额约为18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些投资计划和产业政策的落实,需要银行资金的配套支持,从而拉动银行信贷增长。从L市投资情况看,2009年上半年该市新开工规模以上投资项目2542个,同比增长47.2%;累计争取项目资金21.81亿元。在此带动下,上半年该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100个重点项目的信用总量支持达到76.27亿元,创历史新高。
(三)政府与银行内部激励机制助推银行信贷扩张
一是政府激励机制。在当前经济下行的环境下,为加大银行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尽快回暖,地方政府纷纷制定各种激励措施鼓励银行增加信贷投放。以L市为例,该市政府制定了对银行的百分制考核奖励办法,其中对银行贷款总量、增量和增幅指标的考核分值分别为10分、20分和20分,合计占到考核总分值的一半。另外,对于积极支持该市重点项目建设、贷款增幅超过该市当年GDP增幅、贷款增幅高于该市贷款平均增幅、贷款增幅在全省同业中进入前三名、贷款增幅在全省同业中排名与上年相比前移等情况给予不同分值的奖励。政府考核办法的制定有效激励了银行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银行内部激励机制。银行作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主要目标,而自2008年以来贷款利率的多次下调造成银行贷款息差收益大幅收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银行采取“以量补价”的经营策略。为加大信贷投放,银行制定内部激励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加大营销贷款的力度。如,L市某商业银行为加大信贷投放,该行行长每两天要听取一次有关业务部门的贷款投放情况汇报,全力以赴督促贷款投放,要求天天有进度,天天有成果,并将新增客户数量及贷款投放量纳入到对授信业务部门的考核中。
(四)银行加大有效投放是保持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金融与经济唇齿相依,如果经济增长下滑的形势不能尽快遏制,在经济持续下行的情况下,银行不良资产势必大量涌现,面临的风险将全面上升,银行经营效益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将为银行的稳健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银行存款大幅上升,流动性充足,推动信贷不断增长。以L市为例,2009年6月末,该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086.51亿元,同比增长38.30%,比上年同期提高18.6个百分点;比年初增长29.87%,同比提高12.7个百分点;1—6月份增量为249.87亿元,同比多增134.75亿元。存款数量的持续增加为银行的信贷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也给银行带来了较重的放贷压力,客观上促进了银行信贷的增长。另外,商业银行按照“早投放、早收益”的经营管理模式,将2008年年底储备的贷款项目在2009年上半年密集投放,也是推动贷款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四、银行信贷“逆周期”增长蕴含的风险
结合L市银行信贷“逆周期”增长的实际情况,当前,尤其需要关注以下风险形态:
(一)关注企业违约风险
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行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普遍下降,企业生产经营更为困难,企业效益不断下滑,偿债能力大幅下降,企业违约风险明显增大。2009年1—5月份,L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3.34%,同比提高0.7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95.69亿元,利润62.82亿元,较2008年同期分别下降4.34%和6.28%,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6.24%,同比下降13.04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7.23%,同比下降54.9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5.21%,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从企业不良贷款及付息情况看,2009年一季度末,L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良贷款余额10.16亿元,同比增加7.82亿元,累计欠息2.00亿元,同比增加0.15亿元。
(二)关注行业经营风险
2009年以来,L市纺织、有色金属等制造业行业以及电力行业先后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价格剧烈波动,造成企业大面积停产、限产和行业整体性经营困难。一是纺织行业整体效益下滑。2009年1—5月份,L市纺织行业亏损面为4.53%,同比上升1.05个百分点,亏损额0.15亿元,同比增长145.94%,实现利润5.52亿元,同比下降1.67%。二是由于煤炭价格持续走高,发电企业成本上升,整个电业行业处于亏损状态。如,2009年1—5月份L市某发电企业累计亏损0.78亿元。三是有色金属行业市场萎缩,产品价格下降较大,氧化铝平均价格下降46.73%,电解铝平均下降35.63%,利润空间缩小,企业被迫限产减产,效益下降明显。如,1—5月份L市某大型铝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了68.28%。行业间的波动相互影响,风险彼此交织,容易形成上下游及相关行业连锁波动,进一步加深行业前景的不确定性和经济运行中的风险。
(三)关注政府背景项目的信贷风险
现在政府投资热情高涨,贷款主体的“政府化”倾向日益显著,各大银行纷纷与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信贷投放越来越多地流向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银政合作对银行加强客户营销、扩大投放规模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政府项目也不是万无一失。政府背景贷款的风险主要有:一是政府支付能力风险。一方面,政府背景的项目资本金较少,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另一方面,在当前财政增幅趋缓情况下,政府贷款快速增长在对地方信贷增长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必将对财政收支状况产生显著影响,特别是乡镇政府财政收入与其所承担的职能之间存在严重的不相称,往往导致乡镇政府借新还旧,支付能力风险相对较高。二是银行多头授信,政府信用超额度膨胀,容易出现过度负债风险。三是贷款周期长,规模大,风险具有隐蔽性。四是有些投资项目可能在缺乏深入论证的条件下仓促上马,项目未来的经济效益和偿债能力值得关注。五是很多项目以土地为抵押或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要还款来源,由于土地出让收益下滑,导致第二还款来源不稳定。
(四)关注票据业务风险
习惯上,人们把票据贴现视为“低风险”业务,但是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票据融资快速扩张的背后仍有一些风险值得关注。一是银行信用的过度膨胀使银行存在潜在的支付风险。对于银行来说,出于增加手续费收入、吸收保证金存款和派生存款、改善资本充足率等考虑,随意放大银行信用,超规定限额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虽然通过保证金制度可以锁定风险,但保证金制度使企业获得的票据融资远远超过了其所缴纳的保证金,一旦企业到期无法付款,承兑行必须垫款,低廉的手续费无法弥补风险损失。二是银行极易发生操作风险。如果银行对企业提供的商品交易合同或增值税发票未加以严格审查,就为其签发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或在实际操作中有章不循,擅自放宽保证金的收取比例或放松抵押担保的条件,为一些资信度不符合规定的企业签发汇票,则会造成极大的操作风险。三是企业利用票据的循环贴现导致其信用膨胀。票据资产具有乘数效应,如果企业以30%的保证金拿到100%金额的票据,收款企业贴现后再去银行申请更大金额的票据额度,如此循环,企业所套的资金就越来越多,等到还款期,企业是否能偿还欠款,其风险性可想而知。四是存在企业利用票据贴现进行“套利”的可能。央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市场流动性趋多,引导票据贴现的市场利率下行,出现了与同期存款利率的倒挂,形成套利空间。客户可以通过存单质押开立承兑汇票,再拿到银行来贴现,存在利用票据贴现进行“套利”的可能。
(五)关注贷款集中风险
一是关注贷款向少数大客户过度集中的风险。目前,不少银行对大客户、大项目青睐有加,贷款增长主要依赖“垒大户”。尽管从单个银行来看,并未突破监管规定的授信控制比率,但从整个银行体系来说,极可能形成贷款向大客户过度集中的风险。调查发现,在近期L市银行信贷“逆周期”投放中,流向大客户的贷款占了很大比重。如,L市某国有商业银行超过75%的信贷资源集中于不到10%的大客户中。二是关注贷款向某些行业过度集中的风险。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宏观经济下行的环境中,行业的波动性将会加大,一旦某些信贷集中度过高的行业出现风险,必将会将风险转嫁到银行体系,对整个银行业带来巨大损失。
(六)关注银行操作风险
银行信贷的快速增长,特别是2009年一季度的超常扩张,是在时间短、信贷人员没有增加、新增指标任务重、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完成的。首先,在短时间内发放规模如此巨大的贷款,银行很难避免信贷调查不细、掌握信息不全面和不准确等问题,由此导致信贷审批和发放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其次,贷款审批时也可能存在人为操作的不确定性,包括对贷款授权、审查审批、贷款程序、发放条件审核等制度的执行不力,都将给银行贷款带来风险。
五、结论与建议
在当前的特殊环境下,银行信贷“逆周期”增长利大于弊,是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体现,有利于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为扩内需、保增长添柴加薪,对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支持经济回暖起到积极作用。同时,现代经济以金融为核心,信贷一定程度上就是“信心”的代名词,信贷的“逆周期”增长有利于改变通货紧缩预期,提振经济复苏信心。但是,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信贷“逆周期”增长同时也蕴含着诸多潜在风险,特别是当风险并不容易在短期内显现时,更应该尽早想办法来有效防控风险。
为在经济下行环境中实现高质量的信贷增长,特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加强贷款管理和行业分析,降低信用风险。首先,加强贷前管理,从源头控制信贷风险。其次,加强贷后管理,尽早发现信贷风险点。再次,加强行业分析和研究,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信贷政策,防范有关行业信贷风险,对受经济下行影响比较大的行业实行风险限额管理。二是加强管理,降低票据业务风险。首先,银行要严格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加强票据签发、贴现等环节管理,彻底堵塞管理漏洞。其次,银行要合理确定质押保证金额度,不足部分采取其它抵押担保形式,让企业无法套取银行信用。再次,银行要充分利用企业征信系统了解企业信用状况,建立银行间相互联动制约机制,全面增强银行业抗风险能力。三是加强银行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降低信贷集中风险。一方面,银行要对自己掌握的大型企业、贷款大户及行业信息加强交流共享,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另一方面,对于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长的项目,积极开展银行间银团贷款,分散贷款集中度,降低大额贷款带来的风险。四是加强员工风险防范意识,降低银行操作风险。在授信决策过程中,严格坚持授信审批的原则、程序与标准,绝不用放松信贷标准来换取高增长。认真遵守银行长期以来积累的风险管理的基本准则,加强一线业务人员的风险防范、识别与管理能力,提高风险管理的前瞻性、敏感性和精细度,筑牢抵御风险的防线。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刘海博. 信贷周期理论研究综述[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7卷第3期.
[2]王国恩.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1卷第2期.
[3]李小庆.经济下行环境中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措施和建议[J].经济师,2009,(2).
[4]连平.多重因素共推信贷高速增长[J].银行家,2009,(3).
[5]葛兆强.关于信贷高增长的四个问题[J].银行家,2009,(3).
[6]高德胜.银行信贷高增长中的潜在风险与防控[J/OL].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Summary.aspx?docId=1959022&leafId=18.
[7]国研网金融研究部.经济周期下行商业银行的切肤之痛[J/OL].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Summary.aspx?docid=1947166&chnid=0&leafid=221&gourl=/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
(责任编辑 代金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