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思路

2009-10-28 07:01
金融发展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消费结构

黄 磊

摘要:拉动我国农村消费是解决外部需求减少、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推动农村消费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农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发现收入水平低、保障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落后、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造成农村居民的生活保障类消费对生活辅助类消费的挤出。因此政策选择上应从结构调整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着力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完善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加快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农村消费;消费结构;对策选择

Abstract:Stimulating rural consumption is a solution to the reducing external demand of goods and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economy. In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conomy, the rural consump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By empirical analysis on rural consumption structure,we found low level of income, lacking of social security and poor infrastructure, inadequate supply of rural finance induce consumption on living extrusion consumption on others of rural residents. Therefore policy options on the start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should be to increase the income of the farmers as the focal point, to speed up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nd increase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and improve the rural commodity circulation market, speed up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system.

Key Words:rural consumption,consumption structure,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8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8-0073-03

根据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消费生产着生产”、“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消费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从社会生产循环过程看,消费既是上一个生产过程的终点,又是下一个生产过程的起点。如果社会产品形不成最终消费,将直接阻碍社会再生产的正常循环。而启动八亿多农村人口的最终消费市场,对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当前国际经济危机余波未平的背景下,着力启动农村消费是应对我国出口贸易减少、刺激企业生产,促就业、保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现状分析

(一)农村消费总量增长缓慢,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滞后

我国是全球国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国民收入用于消费的比重偏低,并呈不断下降趋势,这一特点在农村尤为显著。1980年至2007年间,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从51%下降到35%,农村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31%下降到2007年的9%。2007年我国农村人口为7.3亿,仅比1980年减少6300万左右,在农村人口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农村消费占GDP的比例大幅下降,表明农村消费市场出现萎缩。

以某县(以下同)为例,该县是典型的农业人口县,截至2007年末,全县36.9万人中农业人口为26.9万,占比达72.9%。2003年以来,辖内GDP增长88.5%,居民消费总额增长169.5%,而农村居民消费总额仅增长54%,远落后于GDP和居民消费总量的增长幅度。

(二)生活保障类消费比重过高,生活辅助类消费比重偏低

一是生活保障类消费比重高。仍以某县为例,2003年—2007年间,该县农村居民用于食品和改善居住条件方面的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由2003年的25%和6.2%提高到2007年的35%和16.8%,提高达10个百分点;医疗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3.5%增长至6.2%,增幅亦达77%。这几类消费基本属于必需品消费(在此称其为生活保障类消费),需求弹性相对较小,特别是文教及医疗消费支出,受消费习惯、价格增长及政策引导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占总支出的比重有逐渐扩大趋势。

二是生活辅助类消费占比低。家用设备、衣着、服务、交通等辅助类消费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易受收入变化影响,是农村消费市场极具潜力,并且容易被政策引导的部分。如某县农村居民2007年用于衣着方面的消费支出为0.74亿元,占比为7.5%,虽然所占的比重仍然不大,但与2003年相比增长幅度却达到了311%,受收入增长带动明显。

二、影响我国农村消费结构的因素分析

消费需求的实现取决于两个因素,即消费者要同时具备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影响农民消费能力的主要因素有收入限制和金融供给短缺;影响农民消费意愿的主要因素有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率低及消费环境不佳。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层次偏低,两类消费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正说明了这一点。

(一)收入水平低,保障类消费挤出辅助类消费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农村经济结构不断完善,促进农民增收的举措不断出台。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渠道不够通畅,农村居民对转型期间政策的一贯性不能肯定,对未来收入的稳定性不乐观,虽然收入增长了,但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却逐年下降,由1990年的78%降低到2007年的60%。而从收入的人群结构看,农村居民收入两极分化,购买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人均收入统计数据掩盖了实际购买能力。以某县某村为例,该村有300户农户,1002名常住农村人口。2008年该村人均纯收入6200元,村民总收入621.2万元。其中以从事非农产业为主、家庭年收入平均在30万元左右的高收入户8户,总收入240万元左右,占村民总收入的38.6%,8户高收入户家庭成员合计32人,占该村总人口的3.2%,人均收入75000元。也就是说3.2%的人口,拥有38.6%的可支配收入。 如果扣除高收入群体,该村其余970名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为3930元,是该村人均纯收入的63.4%。这一情况表明,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收入水平较高的富裕户仅占少数,多数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只能支持生活保障类消费,对生活辅助类消费的支付能力有限。如据该县统计部门的数据,2007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5405元,截至目前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彩电已达105台;移动电话达72部;空调、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相对较低,分别为10台、15台和31台。2008年国家实施家电下乡补贴政策以后,至2009年2月一年多的时间里,有5500户购买了家电,仅占该县农户的6.2%。

(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不敢消费

教育、医疗、养老是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强化了农村地区节俭的消费习惯。教育改革的深化使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高层次的教育,但教育投资转嫁给个人也造成了低收入群体的负担加重,家中有子女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农村家庭,往往很少在其他方面进行消费。同时,广大农民对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的需求强烈,但目前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依然以家庭养老为主,虽然政府为农民办理了合作医疗保险,但报销的额度较小。因此,农民不得不把有限的收入积蓄起来以备失去劳动能力或生病时的生活消费,即使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有意识地克制消费。加上农户受自然灾害影响的风险大,而保险体系覆盖面低,为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农民倾向于增加储蓄,减少即期消费。

(三)消费环境差,基础设施落后

目前部分农村地区电网老化、电压不稳、价格偏高,制约了农民家电消费的积极性;自来水普及率低,洗衣机在许多农村不具备使用条件;农村地区网络接入条件差,影响了电脑等产品的使用。另外,商品供给不能完全适应农村消费群体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家鼓励农民消费政策效果的实现。如对家用电器,农村居民要求其功能简单、操作方便、节能省钱,而不少企业忽视了这些需求,只是简单地将城市不好销的商品推向农村,从而限制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

(四)金融机构撤出,农村地区信贷支持不足

农民的剩余产品多以实物形态存在,农民根据市场行情,择期将其转换成货币形态,这就造成了货币的获得与使用在时间上的脱节,也就是说农村的潜在消费需求因为缺乏货币购买力的支撑而难以形成有效需求。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单一,农民消费信贷需求难以满足,致使其消费能力不足。

三、启动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思路

当前,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我国出口受阻。而扩大内需,尤其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是既能使我国尽快摆脱金融危机困扰,又能大幅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最佳选择。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着力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首先,要尽快实施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根据“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土地流转法律法规,让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得到实际利益。其次,要加快农民新型社区建设,促进村庄整合,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水平,改善农民住房条件。第三,鼓励农民以土地直接入股的方式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或公司,积极发展为农服务的中介组织,拉长产业链条,广泛引入合同定购制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第四,积极引入资金和技术,鼓励有资金有技术的人到农村,按照土地流转制度依法取得土地经营权,创办各类高科技的农业种养或加工公司,加大农产品开发力度,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第五,要健全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充实科技人员,增加科研经费,加快培育拥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创立更多自己的品牌,做好技术推广工作,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素质,实现农业生产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以减轻农民生活保障负担、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着力点,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首先,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兴修水利,实行科学用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实现户户通自来水;兴修道路,在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再适当拓宽,为大量汽车下乡创造条件;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开通农村有线电视和通讯网络,为大量家电产品下乡创造条件。其次,提高种粮补贴标准,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实行购买农业机械补贴,鼓励农田规模化经营。第三,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农村低保制度。加快落实新医改方案,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政府出资重点加强乡镇医疗机构的建设,配置医疗设备,改善医疗条件,尽快改变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

(三)以满足农民消费需求为着力点,完善农村商品流通市场

一是要引导工业生产企业把开拓农村市场作为“扩内需、求生存”的重要支撑点,抢抓机遇,加强市场调研,积极研发和生产省水、省电、省油,农民买得起、用得好的适销对路的产品。二是积极构筑现代化农村流通市场网络。合理规划和建设农村商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优化布局农村商业网点,积极培育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发展连锁超市、仓储、专卖等新型流通业,建立起高效、畅通的农村现代化流通体制。

(四)以满足农民融资需求为着力点,加快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首先,要督促现有各涉农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要求,明确具体的投放比例,制定贷款规则,创新贷款方式,制定考核激励政策,使这一惠农政策尽快落实到位。其次,强化现有各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支农责任。农业银行要重新科学布设农村服务网点,扩大农户贷款覆盖面,积极支持农业集约化经营。农业发展银行要完善政策金融功能,增加中长期农业设施和基本农田改造贷款,为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供支持。邮政储蓄银行要尽快提高员工素质,充实信贷业务人才,积极开办支农信贷业务。农村信用社要发挥网点优势,成为真心实意为社员服务的社区银行。要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扩大信用贷款面。第三,要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参考文献:

[1]顾海峰,蔡四平.功能视角下我国现代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建构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9,(1).

[2]林强.构建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若干思考[J].福建金融,2009,(5).

(责任编辑 代金奎)

猜你喜欢
消费结构
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十三五”能源消费结构怎么变?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实证研究
河北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优化苏北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对策研究
山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问题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新常态下江苏居民消费升级与经济增长潜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