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及影响研究综述

2009-10-28 07:01陈建青
金融发展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次贷危机资产证券化金融风险

陈建青 俞 颖

摘要:本文对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及影响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归纳,首先从外部的经济周期和内部的资产证券化运作两方面概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然后归纳了次贷危机对全球及中国的金融机构、资本流动、实体经济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风险防范、加强监管、把握宏观政策平衡及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次贷危机;资产证券化;金融风险

Abstract:This paper generalized the relevant articles and opinions on the U.S. subprime cri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uses and effects. Firstly,it outlined the causes of the U.S. subprime crisis from outside economic circle and internal asset securitization process,and then analyzed its global effects including the effects 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capital flow and economic entities. In conclusion,this paper gave some suggestions to Chinese economy on financial risk prevention,financial supervision strengthening,macro-policy balance and mod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subprime crisis,asset securitization,financial risk

中图分类号:F83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8-0017-05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并不断向全球实体经济蔓延。此次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究竟是如何形成、爆发,会对全球经济产生怎样的长期后果,学者们提出了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将对这些观点进行梳理、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一、美国次贷危机传导过程及成因

此次次贷危机起源于信贷危机,先是在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相互传递,然后传导至实体经济并逐渐向全球蔓延。张明(2008)分析了整个过程:基准利率上升和房地产价格下跌引爆了次贷危机,次贷的证券化、金融机构出售风险资产的去杠杆化操作使危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商业银行为特别目的载体提供的信贷支持及资产价格下跌导致的商业银行“惜贷”行为使危机再度从资本市场传导至信贷市场;次贷危机所导致的美国住房投资萎缩通过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和金融加速器机制抑制了居民消费和投资,危机从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危机通过贸易和投资渠道,从美国传导至全球。

从上述传导过程来看,经济周期及与之相对应的货币政策引致了利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跌,使信贷市场出现了借款人违约现象,信贷危机出现,当其转化成资本市场次债危机后,便通过资本市场价格的变动与银行体系产生了多维度关联效应,冲击整个金融体系,进而通过房产市场的衰退和金融市场的梗阻影响市场主体的消费、投资支出及信心,逐渐扩展到实体经济,可见经济周期是诱发次贷危机的外部因素。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则加重了其影响力,这一过程中各方的非理性行为、金融衍生品定价方式的局限及监管的疏漏是导致危机的内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美国的经济周期及相应货币政策

曹红辉等(2008)指出次级贷款以浮动利率贷款为主,且购房者的信用等级较低,其“贷款价值比”和“债务收入比”较高,对利率和房屋价格较为敏感。这两大因素又与美国经济周期及相应货币政策相联系,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对相关各种信用衍生品投资热情高涨、次级贷款规模迅速扩大同时出现,形成了美国近10年的房市繁荣,但也孕育了次贷危机。在此基础上,王漪珺(2008)基于“明斯基模型”对经济周期引发次贷危机的过程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指出繁荣和危机都始于外部冲击,正向的外部冲击给经济参与者带来获利机会,使经济走向繁荣,金融创新与证券化、美联储扩张性货币政策都形成了正向冲击,与此同时也积累了金融脆弱性,表现为信贷门槛降低、评级体系漏洞和风险控制方法缺乏,当投资偏离理性时泡沫开始产生,泡沫大到一定程度时内部人意识到风险而撤出,市价下跌,此时一个负面的外部冲击就会致使危机全面爆发。美联储逆转性的货币政策给予了市场内部人离场的信号,房价泡沫被挤出、次级债产品市值缩水、金融机构亏损甚至破产,以及资产支持证券评级下调均形成了“负向冲击”,引爆了次贷危机。

(二)内部因素:资产证券化运作过程中的漏洞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流程是: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向低信用购房者提供贷款,并将贷款转给特别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SPV通过承销者将贷款打包并证券化,经过评级公司评级后在市场上出售给各类投资者,次级贷从而转变为次级债,在这一过程中环环紧扣,任一方出了问题都会加大整个证券化链条的风险,正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非理性行为、证券化产品定价方式的局限及对各环节金融监管的漏洞共同酿成了次贷危机。

1. 市场主体的非理性行为。

(1)借款者的低储蓄和过度消费。高消费低储蓄是美国社会的经济特征。李石凯(2008)认为美国次贷市场违约的根源在于借款人还款能力的下降,还款能力取决于借款人可支配收入水平和储蓄,前者一直在习惯性增长,后者就构成了消费者违约的关键因素。除了储蓄因素外,卢宇峰等(2008)指出美国低收入阶层凭借各种信贷手段形成的过度消费导致了短期投资膨胀和社会总需求扩大,造成利率上扬,随着还贷期的到来,房地产等大宗商品消费难以维持,最后形成银行呆坏账和房地产业的衰退,构成了次贷危机的实体基础。曹红辉等(2008)进一步对这种低储蓄和高消费所形成的过度负债进行了定量描述,并认为过度负债成为次贷危机发生的社会基础。

(2)特别目的载体“借短投长”的经营特征。张明(2008)分析了SPV在加深市场流动性危机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商业银行通过设立一个或若干个SPV来间接进行高风险高收益投资,SPV通过发行短期证券即资产支持商业票据来融资,然后投资于更长期限的资产支持证券,靠两者的息差收入来赚取利润,如果SPV购买的长期证券价值低于其销售的短期证券价值,便会面临资不抵债的风险,如果市场出现流动性短缺,则SPV不能继续发行短期证券融资,只能在低迷市场抛售资产,造成严重损失。

(3)评级机构的评级误差。在次贷产业链中,评级机构的职能是将债务抵押债券(Collateralised Debt Obligation,简称CDO)分层,据标准普尔发布的研究报告,2005—2007年创立的抵押贷款CDO类别中的85%被给予了AAA级,且三大评级公司对证券化资产评级具有相同结果,说明评级误差已升级成一种系统风险。史健忠(2008)进一步分析了造成这种误差的原因:首先是评级的非透明性;二是预警能力的滞后性;三是评级技术的局限使得评级机构不能精确地对证券发行人信息进行评估,造成了次债产品信用评级的虚增。

(4)其他市场主体的推波助澜。曹红辉等(2008)认为贷款发放机构和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也对危机的孕育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次级贷款发放机构大部分缺乏销售网点,大多以经纪人、客户代理为销售渠道,而且这些机构大多依赖于贷款的二级市场和信贷资产证券化来获得流动性。相关的代理机构缺乏有效的贷款审查和风险管理制度,在利益驱动下,忽视了借款人风险。主要投资者如对冲基金、银行等机构在CDO交易中运用高杠杆比率进行融资,由此使其收益和损失都随杠杆比率的提高而放大,一旦发生波动,就必将产生连锁反应,从而造成市场整体波动。

2. 证券化产品结构设计和定价方式的局限。次债产品经过了由次级贷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MBS),再到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ABS)的多重衍生过程(CDO即是ABS的一种),采用了分档技术,根据投资者对期限、风险和收益的不同偏好,将债券设计成不同档级。史健忠(2008)分析了这种多重衍生的结构设计弊端:一是整体次级贷款规模因为CDO的存在而增加。二是CDO的存在使得间接参与次贷危机的金融主体增加。三是CDO拉长了次贷借款人和投资者的距离,使投资者难以正确估计风险。另外,CDO产品流动性较差,缺乏透明的市场定价机制,主要依靠模型计算违约概率及投资损失率,进而确定其价格。黄小军等(2008)揭示了这种盯模定价方式的局限性:这些模型具有较多假设条件,如市场流动性不存在及对CDO背后抵押证券组合中各种贷款相关性的假设,当次贷危机使市场出现流动性紧缩时,这些贷款间的相关性也发生改变,使得依赖于模型的多层CDO定价体系崩溃,投资者资产价值大幅缩水。

3. 金融监管的缺失。次贷危机产生的制度因素在于金融监管不力,师子奇(2008)分析了监管机构的失职:对抵押贷款标准的降低使相当一部分信用不佳的购房者通过贷款购买房屋;对评级机构监管的放松也增强了产品评级的主观性,评级机构的信用增级促进了CDO产品的热销,而市场环境改变后大范围调低评级又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加剧了市场恐慌;对银行和证券公司监管的放宽也使其将很多亏损的投资科目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以达到迷惑投资者的目的,监管者并未制定更详细的规则打击这种有害行为。辛乔利、孙兆东(2008)指出,CDO产品通过私募出售,价格没有透明度,监管者并未有任何风险预警,监管处于真空状态。可见,金融监管缺失助长了市场主体的非理性行为,也成为危机不断蔓延的根源之一。

二、次贷危机对全球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首先打破了国内金融市场的均衡,利差的产生激发了金融资本的跨国流动,进而波及商品市场,利率、汇率及通货膨胀率等价格变量的连锁反应最终影响到实体经济。

(一)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次贷危机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影响较为显著,使金融机构资产大幅缩水引起账面亏损,市场对全球金融业在次贷危机中损失金额的估计也不断增加。然而,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影响较为有限。周小川(2008)指出,中国金融机构次债投资占比较小,并且这些金融机构规模较大,经营状况较好,少量的损失可以承受。此外,国内银行业投资海外次贷产品都没有使用杠杆,且危机对持有次贷资产的中资商业银行的影响是一次性的,属于沉没成本,不会对其未来的经营活动产生太多的影响。吴晓灵(2008)进一步指出,次贷危机不会对中国金融机构造成系统性风险,因为中国金融业经历30年的改革开放,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不断健全:以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了成功,证监会等部门对高风险券商的综合治理化解了股市风险,通过对国有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化解了保险公司的利差损问题,对信托投资公司的数轮治理整顿也为其打下了稳健运行的基础。

(二)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次贷危机会导致发达国家流动性出现局部紧缩。危机使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加之市场信心缺失使金融机构谨慎放贷,国际金融体系从原来的流动性过剩转变成流动性偏紧,许多欧美金融机构出现资金短缺,从亚洲市场抽回资金进行弥补。此外,次贷危机也影响了中国市场的流动性。易纲(2008)指出,次贷危机造成全球流动性从泛滥到紧张,从理论上说应当减少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压力,然而在某些市场发生危机时仍有一些游资需寻求相对安全的市场,中国恰是这样的市场,因此抽资与进入的资金有可能大致抵消。也有观点认为次贷危机可能会加剧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主要原因一是美联储的持续降息形成中美利差倒挂,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二是中国金融体系相对独立,与美国资本市场的关联度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三是中国经济增长一枝独秀;四是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提高。

(三)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1. 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次贷危机使发达国家贸易环境恶化:欧元大幅升值削弱了欧元区产品的竞争力,欧盟统计局2008年7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2008年5月份外贸逆差约46亿欧元,大大超过此前预测的10亿欧元逆差。由于进口大幅增加、出口增幅微弱,日本也于2008年8月份出现了26年来首次月度贸易逆差,逆差额达到3240亿日元。次贷危机引起的欧美市场需求收缩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同样影响着中国对外贸易。一种观点认为影响显著:如果美国进口下降10%,中国出口将下降3.5%,如果同时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10%,中国出口将下降7%;另一种观点认为影响有限: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的提高使出口增长与全球需求增长的同步性明显高于与美国需求增长的同步性,并且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对美出口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 其收入弹性相对较小,同时美国经济放缓后, 美国公司增加业务外包的可能性上升,有利于我国增加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

2. 对制造业的影响。次贷危机使欧美制造业倍受打击。欧洲制造业已出现自2001年以来的首次衰退,企业主和消费者经济信心指数持续下跌,欧盟零售销售月率也自2007年10月开始逐月下降,消费日渐萎缩。

次贷危机所引起的油价高企及美元走软使中国制造业面临严峻市场环境。油价高企凸显了接近需求地区制造业的运输成本优势,对中国传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形成挑战,加上美元的走软使美国制造业订单开始出现回流,这对于有1/4出口份额供应美国市场的中国制造业打击沉重:从2008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后的情况来看,2008年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自2005年1月以来首次回落到50%以下,为48.4%。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4个月回落,7月已下滑到50%以下。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房产、钢铁、纺织行业,据第一纺织网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7月我国纺织业累计完成投资1534.10亿元,同比仅增长13.14%,增速较2007年同期回落了13.15%。全国钢铁产品价格平均下跌20%。截至2008年10月5日,沪深两市28家发布业绩预告的房地产公司中,有11家因业绩下滑而报忧。

3.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冲击使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2008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基本停滞,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增速仍较快。

现有研究从两个角度分析了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一是发达国家经济减速会通过影响出口而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华而诚(2008)相对乐观的估计是假定发达国家经济仅轻微减速,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的整体经济增长率2008年下降到2.0%,则中国的外贸顺差增长率将下降到33.54%,经济增长率将下降到10.6%。相对悲观的估计是假设美国经济显著衰退,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的整体经济增长率2008年下降到1.5%,则中国外贸顺差增长率下降到25.2%,经济增长率下降到8.0%。二是美国GDP 增速会通过影响进出口、投资和消费影响中国GDP增速,吴海英(2008)构建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美国GDP增速下降1%,中国GDP增速将下降1.34%。

三、主要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在于:从次贷危机的成因看,应充分认识金融创新中的各种风险并加强监管。从次贷危机的全球影响来看,应把握好资本市场开放、汇率稳定及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综合平衡,构筑坚实的“防火墙”;同时也应针对次贷危机冲击下我国出口、投资需求都有所萎缩的形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消费需求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对外界负面冲击的抵抗力。

(一)充分认识房地产金融创新中的各种风险

美国的次级债是在次贷基础上经多重衍生而成的金融创新产品,这一金融衍生品在提高住房二级市场流动性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首先是产品定价风险,次债产品的盯模定价方式使其价值过于理论化,理论价值与市场价格极易脱节。二是信用链过长而引起信息不对称风险。信息的不对称使投资者过分信任评级结果和中介推销,造成了CDO市场非理性繁荣。三是经济周期所带来的系统风险。当经济处于上升周期时,借款人违约率较低,CDO产品理论价值大幅上扬,刺激了证券化各参与主体的非理性行为,而一旦经济周期发生逆转,违约率也随之上升时就会影响CDO定价模型的假设条件,造成定价体系的崩溃,加之市场主体恐慌性抛售,理论价值和市场价格纷纷踏空,金融危机由此爆发。与美国相比,我国房贷市场不存在如此复杂的证券化链条,但也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首先是经济周期所引起的系统风险,近几年房地产业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但一旦形势逆转出现通货膨胀,宏观调控政策转向可能导致房贷违约率逐渐加大。其次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我国的住房按揭贷款以浮动利率为主,放贷银行不承担利率风险,容易将流动性较强的短期存款长期放贷,形成期限错配,这种短存长贷的行为日益积累可能引发严重的流动性风险。可见,充分认识房地产市场的金融风险是防范危机的基本前提。

(二)在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

证券化在提高住房抵押贷款流动性的同时也带来一定风险,因此加强金融监管十分必要,这种监管体制包括:第一,加强房贷过程中的信息披露。整个次贷的证券化过程是将风险层层传递、逐步化解的过程,监管者应对市场主体的信息披露加强监督,在风险转化的同时保障信息传递的通畅。第二,加强关键环节的审查力度。放贷、资产真实出售及信用增级是资产证券化中较为关键的环节,也是监管部门监管的重点所在:对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应充分考量并及时公开;审核SPV的财务状况及经营行为,实现最大程度的“破产隔离”。第三,实行风险预警制度。次贷产品的盯模定价使其理论价值与宏观经济形势所决定的利率、房价及违约率有密切关系,因此在经济周期发生逆转、评级机构下调次债产品评级之前监管部门就应进行风险预警,使投资者提前作出防范。

(三)把握资本市场开放、汇率制度及货币政策的综合平衡

我国应把握好资本市场开放、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综合平衡。首先,应审慎开放资本市场,密切监视国际游资进行人民币套利行为,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入的控制,加大对各类金融机构跨境交易的监管。其次,保持人民币在稳定的基础上小幅升值,以适当缓解通胀压力,减少市场主体预期的不确定性。最后,应合理掌握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下通过适度操作保持物价稳定、保持经济增长是对我国宏观调控提出的挑战。

(四)顺应形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美元的贬值和外需的减少对出口形成打击,大量的信贷投放又可能导致资产价格出现泡沫,因此尽管一定时期内还需依靠投资来抵御危机对经济增长的冲击,但长期内传统的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必须改变,应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居民消费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仅为35%左右,而其他国家都在70%以上,因此鼓励消费、增强消费者信心仍是当务之急。总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在外界负面冲击下增强我国实体经济防御能力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辛乔利,孙兆冬.次贷危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7.

[2]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J].国际经济评论,2008,(4).

[3]黄小军,陆晓明,吴晓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8,(5).

[4]王漪珺.次贷危机产生与发展的根源—基于“明斯基模型”的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2008,(7).

[5]李石凯.低储蓄率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J].中国金融,2007,(21).

[6]史健忠.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的角色及影响[J].上海金融,2008,(9).

[7]史健忠.CDO 对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3).

[8]李若谷,冯春平.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8,(2).

[9]卜伟,段建宇.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8,(3).

[10]段霞.次贷危机下美货币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8,(8).

[11]华迎,陈文敬.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J].国际贸易,2008,(9).

[12]赵坤.当前欧洲经济形势及次贷危机对欧洲经济的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2008,(8).

[13]张明.“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研讨会综述[J].国际经济评论,2008,(3).

[14]周纪恩.从次贷危机根源和实质看宏观金融风险监管[J].新金融,2008,(6).

[15]焦继军.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政策建议[J].经济问题,2008,(8).

[16]卢宇峰.收入差距: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与本质[J].统计与决策,2008,(16).

[17]李明伟.金融创新工具缺陷与风险控制缺失—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再透视[J].北方经济,2008,(8).

[18]曹红辉(执笔).美国次贷危机考察报告[R].中国经济研究报告,2008,(69、70).

[19]易纲.美国资贷危机:起源、传导与启示.人大经济论坛,2008-1-11.

[20]易纲.次贷危机并未明显抽出国内流动性[N].第一财经日报,2007-10-29.

[21]师子奇.解析美国金融风暴之原因篇:六因素推动危机爆发.中国经济网,2008-10-7.

[22]周小川.中国金融机构受次贷危机影响损失数量和比例不大.新华网,2008-3-6.

[23]吴晓灵.次贷不会对中国金融机构造成系统性风险.新华网,2008-9-26.

[24]唐建伟.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及其对策.交通银行研究报告,人大经济论坛,2008-4-2.

[25]国家统计局国际中心世界经济分析小组.发达国家经济下滑间接影响不可低估—2008年前三季度世界经济形势及全年展望(上,下)[N].上海证券报,2008-10-18.

[26]苑德军.不必过分悲观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中国银河证券公司[N].上海证券报,2008-10-17.

[27]郑杨.美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到底多大[N].国际金融报,2008-3-20.

[28]王惠绵.解析美国金融风暴之影响篇:五波危机后谁能接班.中国经济网,2008-10-7.

[29]徐谷明,龙昊.华尔街让国内制造业很受伤[N].中国经济时报,2008-10-7.

[30]许小年.次贷危机如何影响中国.http://koudai.qihoo.com,2008-10.

(责任编辑 耿 欣)

猜你喜欢
次贷危机资产证券化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状态扫描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新常态下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与防范研究
试论金融管理中如何有效识别金融风险
浅析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及防范
浅谈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次贷危机下的经济法作用
浅谈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特殊目的载体的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