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转述江苏省特级教师、著名杂文家(笔名吴非)王栋生老师讲的一个真实故事:他的一个学生,作文高手,在学校举行的第一次模拟考试中,满分60分的作文他只得了32分,该生看到分数后很不服气,就去找王老师,王老师一看,确实是一篇好作文,但王老师告诉他,你的作文太含蓄,太讲求技巧;第二次模拟,该生有所改变,得了42分;高考成绩下来,该考生设法查到自己的作文成绩,竟然只有40分。
为什么一个作文高手在高考中却只得到如此底的分数?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考生没有能准确把握高考作文的特点,更没有能把握高考阅卷的特殊性。
由于高考阅卷受人力和时间的限制,一份作文的审阅时间一般会在两分钟以内,阅卷老师要在两分钟内阅读完800字左右的作文,并其对优劣作出判断,必然决定他不可能像平时老师评改作文那样慢慢揣摩言外之意,细细体会艺术技巧的高妙,归纳分析文章的脉络结构。这责任不能完全归于阅卷老师,作为考生,我们应深知“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道理,稳健、明晰、直接、简洁地将你所要表达的内容呈现给阅卷老师,以使其能快速地领悟你文章的精华,才是考场作文成功之道。
一、稳健为主,创新为辅
这个观点也许不太时髦,甚至有些保守与落伍,可能为有些大家所不屑。但我们应知道,钢丝上的舞蹈固然新奇,但成本也更大,风险也更高;善舞者不妨可以一试,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在地面稳健地把舞跳好,不失为明智之举。要知道,竞赛作文可以更大胆地去挑战,去冒险,失败了也只是不能得奖而已;而高考作文,是一锤子的买卖,你愿意为一生而冒险吗?
稳健的第一步是要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不主张玩新花样。诗歌、戏剧、文言文、开病历等不常用的文体,风险较大,成败各占一半。如果考生确有变换文体的勇气,考前应就新材料类、话题类、命题类的作文至少各做一篇,以试一试实际效果,考试时还应结合具体作文题的情况再确定是否翻新。当然,不管选择何种文体,文体特征一定要鲜明,要能让阅卷老师一看就知道。一旦确立文体,不能首鼠两端,中途更换写法,使得文章成为“四不像”。
稳健的第二点是要观点、中心正确、明确。只有保证正确、明确的基础上,才能追求新颖、独特,一味求新求奇,往往适得其反。
二、脉络清晰,直截了当
高考作文最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首先是结构与语言。结构是文章的“骨骼”,只有根据主题需要,安排恰当结构才能光彩照人。高考作文对结构的要求是,一要“结构完整”,所谓“结构完整”是与“残缺破碎”相对而言的。作为记叙文,故事情节要完整,时间、地点、人物要完整;作为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清晰;作为散文,形散的同时必须有一根主线贯穿始终。二要“层次分明”,好的文章结构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段落的划分和安排恰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没有颠三倒四的现象。考场作文下笔之前要有总体设计,不宜“摸着石头过河”,轻率下笔,想到哪写到哪,易使文章成为“天女散花型”。使文章的结构与思路清晰,最简单的方法一是让每段的中心句鲜明地呈现给阅卷者,或于段落的开头,或于段落的结尾;二是准确地使用提示语,如写议论文时可使用“首先”“其次”“当然”“不过”“话得说回来”“但”“总之”“概括起来说”等,使阅卷者能在最短时间内明白你的思路。
与“直截了当”相对的是“含蓄”。就一般意义而言,高考作文忌含蓄。由于阅卷时间的限制,通常一篇作文,阅卷者只能阅读一遍,如果大玩深沉含蓄,阅卷者在第一时间不能很清晰地掌握文章的主旨,就极有可能判你的文章主旨不清,立意不明,甚至认为偏题,因此,最好应在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鲜明地将你的观点、立意亮出来,给阅卷者一个明确的提示,阅卷者可根据你的提示快速回视全文,最终裁定文章的立意是否鲜明、深刻、独到,材料与观点、立意是否一致等。
请看一例:
精神的三间小屋
(2008年高考甘肃优秀作文)
毕淑敏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说:精神有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盛放我们自己。
在我们的心中也有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放我们的苦难。南太平洋的小岛幼龟,只有经老鹰不断地啄食,在竞争中得以生存。而没有丝毫苦难意识的龟群,终将成为雄鹰的腹中之食。没有经过流水冲蚀的卵石,不会发出夺目的光彩;没有经过风雨洗礼的树木,不会在风雨中愈益苍翠;没有经过苦难洗礼的人类,不会在自然面前更加挺拔。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多次遭贬,但他的心中总是将苦难承载。“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苏东坡,依旧乐观地迎接苦难,在给友人李常的信中写“虽遭贬于此,遇事者有尊主泽民者,则为之录”。这才是一代伟人文豪的处世之学,将苦难放在心底,微笑面对生活。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思想。接受错误信息的幼龟,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就争先恐后地涌向海滩,等待他们的,将是灭顶之灾。对于一个人来说,经过思考,再作出决定,才是智者。法国作家帕斯卡尔在他的《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中说:“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一根芦苇,但是,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古有言:三思而后行,充分地思考,才有扫清行进之中的障碍,庞涓未经深思,轻信孙膑所设之计,才有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遗憾,司马懿未经熟虑,轻信孔明空城之计,才有了拥有重兵而致大败的千古遗恨。而正因为有了多次思考,敢于否定前人,才有了给阿基米德一个杠杆,他可以撬起整个地球的佳话,才有了给卡文迪许一杆巨称,他可以称出地球质量的传奇。
第三间,盛放我们自己。即使是年幼的龟,也可以在危难时刻缩回去,重新审视世界,作为有成熟心智的人类,更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即使有苦有难,也可以经过思考,找寻出路。坚信我是自己的主宰,虽然失望,但不绝望。
晋朝时代黑暗,朝廷腐败,“竹林七贤”在一片乱世之中吟唱自己的生命价值观。于是有了嵇康的竹林打铁,广陵绝唱,有了阮籍的“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高呼,有了刘伶抱杆而舞,把盏而歌的吟唱。
这精神的三间小屋,需要能够承受苦难的心灵作柱,能够遇事三思的大脑作梁,最后以自己为墙,建成窗明几净,阳光四溢的三所小屋!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脉络分明,主旨清晰。题目为“精神的三间小屋”,文章开头即直截了当地表明三间小屋的具体含义,使文章的主旨明晰;然后分三部分分别阐释,使阅卷者能以最短的时间把握全文的脉络;每部分又自然分成两小节,一是先从提供的作文材料谈起,并略加引申分析,二是以具体事例加以证实,两部分综合起来,达到有理有据的效果。最后再次照应题目,点明题旨。总之,清晰的主旨,鲜明的结构,是本文赢得高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重点突出,反复强化
要想得到理想的分数,除在平时注重积累感悟和写作训练之外,还要注意考场作文在技术层面的要求。比如写好全文开头、每段的开头以及结尾,开头重点要突出,结尾尽可能采用整句,要言不繁等。其中最重要的两点一是突出重点语段、语句,二是加重对关键语句的渲染和强化。
也许在考场上将全篇写得很精彩比较困难,但我们完全可以把一段写得很精彩,或者有一两句写得比较精彩,例如一个独特的细节描写,一段感情强烈的整句抒情,一句具有哲理意味的议论,那么,我们就应将这些精彩的内容放大,把它们放到一个比较显眼的地方,甚至让它们单独成段,让阅卷者能快速浏览到这些内容,并留下深刻印象,起到“一白遮三丑”的效果。
对于起到照应话题、揭示中心、表达情感、表明观点的语句,应毫不吝啬地反复呈现,使其有足够的亮相的机会。通过强化、渲染,一来可以强迫自己行文时紧扣要点,不至偏离话题与文章主旨,二来可以加深阅卷者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并快速地作出积极评价。
总之,考场作文,特别是高考作文,完全不同于平时的练笔,更不同于文学创作,我们理应运用相应的技巧,让你的读者——阅卷老师,快速领悟文章的要旨,作出有利于你的判断。
陈国林,语文教师,长期从事考场作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