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导读

2009-10-28 07:01周金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09年3期
关键词:车祸小伙子微笑

周金平

美点赏析

简直不可理喻,也许大多数人会像我一样去评价这位受伤的农村小伙子,但当你一步一步阅读完这篇文章时,你会为之徒生敬佩,除了敬佩,你还能用什么词语表达自己此刻的心情呢。

文章讲述了一个因车祸受伤的小伙子,面对记者的摄像镜头,做出了极其反常的表情与动作,为的是防止妈妈知道自己出了车祸而担心,用这种方式向她报个“平安”。作者通过他的文字不仅带给了读者一次心灵的洗礼,也带给读者诸多美味的大餐。

1、悬念美。设置悬念,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先是让人产生许多的不解,然后又让你在一步步地阅读过程中顿悟。车祸,本来是多么让人闻之惊心,睹之惨目的事故,再加上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这么一渲染,更加让你为之揪心——“身体的伤痛让他们痛苦,出师不利的阴霾让他们绝望。”“脸上无一例外地流露出痛苦、愤懑乃至绝望的表情。”摄像记者本来想拍下这些,警示“司机们要珍视别人和自己的生命”。这样的局面不想被一位断腿的小伙子打破了,他笑对镜头。这不得不让人猜疑,“他的脑子在车祸中受伤出了毛病,还是他难得上一回电视才一反常态?”疼痛让他表情扭曲了,难道让他心灵也扭曲了?

然而,一切猜疑、一切联想、一切责骂,随着小伙子的最后一段话,都化解开来,他所做的这一切令人不可思议的表情与举止,仅仅是为了不让远在山村的妈妈担心。此时,读者心中的冰雪也化成了春天。

2、主题美。爱,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个最美的话题。本文最大的美妙之处,就是巧妙地表达了“爱”这一伟大主题。我们读文学作品了解到,关于亲情之爱,描写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之爱,多半是赞美之辞;而涉及子女对父母的爱,则多半是用批判的笔调了。本文似乎突破了这一藩篱。

小伙子那些让人难以理解的惊人举动,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让妈妈知道自己是车祸的受害者,而是“这起车祸中的幸运者,毫发无伤”,这是怎样的一颗爱母之心呀!儿女永远是父母眼里的孩子,一般人遇此大劫,恐怕向父母哭诉还来不及,然而他却能够强忍疼痛,努力地露出笑容,因为他的内心多了一层顾虑。爱,就不要以你的痛示人。也许远在农村的妈妈正静候着儿子顺利到达的佳音,她心中定有着许多的担心,许多的焦虑,说不定她正在门槛上守候,正在村口期盼……爱,就要爱到心细。小伙子在疼痛中还能考虑到母亲会从哪条途径知道这起车祸,山区,没有电话,唯一的可能就是电视了,面对镜头微笑,便是最好的报“平安”方式。

文中关于小伙子的介绍资料不多,可以解读出来的就是来自农村、去深圳打工、二十出头。其中“二十出头”,是个很值得咀嚼、寻味的年龄介绍,应该算是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关于这个“80后”一代人,曾被大多文人墨客所批评、所指责过:无爱心、自我主义。读了此文,你还会抱着自己的观点不放么?爱,原来是不分时代,不分地域,不分人群的!

“学会感动,学会爱。因感动而爱,再因了爱而善感。只写感动我的事,以及,我爱的人。”这是作者曾说过的话,可以算是对此文最好的阐释,也是对我们读者最好的教诲。

难点指津

本文除了赞扬之外,恐怕还有含蓄的批判。批判什么呢?人的猜疑之心。包括那位记者,包括作者,包括我们读者。作者并没有直接流露出这种批判,但他借那位记者的口说出来了:“我当时甚至鄙视起自己来,鄙视自己心里对他曾有的猜度。”其实,作者是借一人之口,说出了万人之心。人是最会猜疑的动物,这种猜疑再伴上联想,就会变得可怕,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便会变成指责和谩骂,最后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了。幸好,小伙子说出了真相,让那位记者理解了他的爱,让作者理解了他的爱,让我们读者也理解了他的爱。最后,记者掏出手机让他直接报平安,作者感动得把这个故事记了下来,读者也经历了一次爱的情感熏陶。

理解了这些,可能我们再来理解文章所说的“爱能使人幸福,能使人坚强,能让人化解生活中的所有苦难”,会显得更深刻了。

考点训练

1、文中多次描写到受伤小伙的微笑,你觉得小伙子为什么要微笑?

2、你怎么理解小伙子的做法是一个“善意的欺骗”?

3、读了此文后,你有什么感想或收获,请写100字左右的读书札记。

附:答案参考

1、小伙子受伤后面对镜头微笑,是为了防止妈妈可能通过电视知道自己所乘的那趟车出了车祸而担心,用笑容向妈妈报“平安”。

2、欺骗本来是不好的,也是可恶的,但小伙子的这种做法是为了不让母亲知道真相而担忧、伤心,本意是好的,是对母亲的一种爱,所以说是“善意的欺骗”。

3、说明:结合文章导读的“美点”和“难点”或自己独特的理解来写,只要言之成理,都行。

猜你喜欢
车祸小伙子微笑
第十三章 惊险的车祸——氢能
由一起车祸引发的案例思考
小伙子失明真凶是谁
种微笑
车祸撞没了嗅觉 怎么赔?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