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俭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国民党内部的分化及其蒋介石民族主义情感的上升,促成对日政策的转变,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军事合作。在军事上的合作主要表现在:正面战场上双方精诚合作组织了三大会战,中国共产党积极开辟了敌后战场,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国共两党在军事上的合作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粉碎了敌人“速战速决”的企图,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国内团结,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军事;合作
中图分类号:E296.9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3—0037—02
从第一次国共关系破裂后,国共两党陷入了长达十年的对峙局面,但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民族危机的加深,到1937年9月,国共两党又能捐弃前嫌,再度携手,并肩御辱,重新走到一起。本文试就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在军事上的合作略加论述。
一、国共两党军事合作的背景
1.日本侵华政策的加紧实施,加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多灾多难的中国,也是风云变幻的中国。国共两党进行着内战,日本帝国主义趁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扣开了中国的大门,先占东北,再侵华北,最终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共同合作。“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兴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随着日本的步步逼进,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引起了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力量的不满,他们纷纷举起了抗日反蒋的旗帜。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再次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根据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深入侵略的企图,在7月8日,也就是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率先向全国发出通电:“平津危机!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提出了:“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的政治口号。[1]正是国内社会各界对“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强烈渴望成为国共两党合作实现的外部推动力。
3.国民党内部的分化及其蒋介石民族主义情感上升,促成对日政策的转变。“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活动不断升级,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但当时的蒋介石集团为了打内战而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国民党内部出现了分化。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布:“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亦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2]表明了蒋介石代表的国民政府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开始准备抗战。这是一个大的进步。南京国民政府曾发起“改订新约运动”,[3]力图通过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的独立。而共产党更是把实现民族独立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4.国共两党相互让步,为实现合作扫除了障碍。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华北,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促使国民党调整内外政策。对外:国民党对日军的侵略由不抵抗转为抵抗。对内:对共产党由剿灭转为联合。共产党也调整了对国民党的政策:由逼蒋抗日改为联蒋抗日,使抗战初期两党有了比较密切的军事合作。国共双方开始广泛讨论了国共合作的一系列问题,双方作出了一些相应的让步,国共两党军事合作正式形成。
二、国共两党军事合作的方式
国共两党军事合作的方式符合国共两党军队的特点:国民党军担负正面战场的任务,中共军队担负侧击任务,基本发挥了各方军队的优点。全国抗战开始时,两党军队主要是在战役上的配合。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国民党军南撤,在华北以国民党军为主的正规战争结束,以八路军为主的游击战争转为主要地位。随后,开辟了华北、华中敌后战场。敌后战场形成后,在战略上积极配合和支援正面战场。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不断加深,蒋介石与中共代表商谈救国大计,双方协议决定:由国民党军队担负正面战场的抗敌任务,由中共军队进行侧击敌人。这一决定的正确性很快在战场上得到验证。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之初,国内政治局面也一时出现了民主、团结的新气象。共产党对国民党内外政策方面的显著进步作出积极评价,制定了同国民党长期合作的方针。
三、国共两党前期合作取得的成果
1.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的精诚合作。为了挽救全国危急的战局,从1937年8月下旬到9月底,八路军陆续开赴战场。在防御阶段,它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进行的忻口、徐州、武汉三次大规模的会战。
(1)忻口会战。阎锡山计划在平型关与日军会战,希望八路军配合。1937年4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1000多名,击毁敌人汽车100多辆,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给日军的精锐部队板垣师团以沉重打击,取得了全国抗日以来第一个大胜利。[4]比如,一二0师深入大同附近开展雁北游击战争,切断了敌人进攻太原的交通线,收复大片失地;一二九师夜袭阳明堡,击毁敌机24架,使日军失去了空中控制;一一五师在晋东北积极作战,歼灭了大批日军,收复了多座县城。[5]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在军事上互相配合,抗击日军的一次很有影响力的战役。
(2)徐州会战。白崇禧奉命去徐州协助李宗仁作战之前,曾请周恩来、叶剑英商谈作战方针,周恩来、叶剑英建议:津浦线南端应采取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的联合行动,使日军不敢贸然北上支援南下的日军;徐州以北应采取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方针,守点打援,以达到穿插分割、各个击破的目的。白崇禧采纳了这一作战方针。[6]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副司令长官白崇禧指挥40 万国民党军队,抢在敌人之前占领了台儿庄和运河渡口,并以主力绕至临沂绎县之间,对日军矾谷、板垣两个精锐师团8万多人分割包围。经过激烈战斗,击溃日军两个师团,歼敌1万多人。[7]1938年3月23日至4月7日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所取得的重大胜利。为了取得会战胜利,为配合国民党军队的作战,八路军总部向所属部队下达了破坏袭击敌占交通线、断绝日军交通补给、打击钳制敌人的命令。晋察冀军区迅速派遣各军分区部队开展游击战争,破坏铁路、袭击日军,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有力支援了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8]这些重大胜利都是在国共两党精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后取得的。
(3)武汉会战。中共军队不仅在战斗战役上直接协同国民党军队作战,而且在战略上也主动进行了配合。如:1938年6月,中国方面制定保卫武汉的作战方针;中共军队守备华东、华北现有阵地,并积极发展游击战牵制消耗敌人;而在武汉外围则布置国民党军主力。各军相互配合支援,使日寇进军迟缓。[9]
2.中国共产党积极开辟敌后战场,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深入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运动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
(1)在华北地区,一一五师深入敌后,在晋察冀边区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1月11日,成立了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1937年9月,八路军一二0师在贺龙、关向应领导下,开展雁北游击战,建立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2)在华中地区,1938年春 ,新四军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创立和发展了苏南、苏北、苏中、淮南、淮北、鄂豫皖、皖中、浙江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和新四军在上述根据地内,广泛地组织和武装群众支持抗日战争。
从以上三大会战可以看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在抵御日寇侵略中是相互发展、相互依从的。正由于两个战场密切配合,共同对敌,才使日军战线拉长,消耗加大,兵源匮乏,由此进入相持阶段。
四、国共两党军事上合作的重大意义
1.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粉碎了敌人的“速战速决”的企图,延缓了日军的进攻速度,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提供了条件。
2.军事合作是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双方的精诚合作,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国内团结,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3.中国共产党在双方合作中的作用有力地提高了政治地位,为中国共产党的壮大发展提供了条件。抗日战争决定了国共两党的兴衰消长,改变了他们在国内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并且奠定了未来中国政治走向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始终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努力,坚持以阶级斗争服从民族斗争,以长期合作支持长期战争,制定并实施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部必要的政策。这些政策保障了各抗日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调动了他们的抗日积极性,推动了全国抗战。
纵观抗战初期的国共合作,由于两党都坚持民族统一战线,因而在军事方面的合作效果明显。在这一阶段,国共双方共歼敌70余万,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粉碎了它妄想“速战速决的”迷梦;同时还开辟了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从而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并为坚持长期抗战创造了十分有力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43—344.
[2]王烩林.中国现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12.
[3]张岂之.中国历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31.
[4][5][10]胡华.中国革命是讲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498,499,502-503.
[6]曾桂林.中国历史教学参考[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7]李宗仁.徐州会战[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13.
[8][9]伍宗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史长编(上)[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438,520.
(责任编辑/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