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连民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为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教材安排了两类课文,即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重视讲读课文,忽视阅读课文,可现有教材中阅读课文占有很大比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重要环节中,经常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放任自读,一种是上成讲读课,影响了学习效果。实际上,阅读课文与讲读课文有着严格区别。讲读课文是语文训练的重要材料,需要教师启发点拨,揭示规律,重点处要做必要的讲解,目的在于给学生新鲜准确的知识;而阅读课文则是讲读知识的迁移补充。由此可知,如果学生在讲读课中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在阅读课文的阅读实践中得到迁移应用,对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如何有效的进行阅读课文的教学呢?
(一)目标阅读法。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前后联系的一连串的小问题,并使相邻的每两个问题之间的难度逐步加深,学生阅读时就遵循这些问题一步步走进文章的内部,理解也步步加深,这样学习起来困难就不大,容易掌握。即教师把教学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在每部分里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依照这些目标设计一些相互联系的小问题,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下达各自能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扶”着问题进行达标阅读,有依据,有目标,这样就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二)梳理归纳法。
完成阅读课文的教学任务,必须要有讲读的基础。教师要在讲读的基础上,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使学生理清单元课文的一般规律,根据单元内容列出知识点,梳理单元内的相似系统与类别,通过学几篇文章梳理出同类文的共性。如记叙文中无论记人、写景、状物都要抓特征。通过找一类文的规律特点来体会本篇课文与同类文的方法规律特点。如:九年级上册里的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故乡》《我的叔叔于勒》两课是讲读课文,《孤独之旅》与《心声》是阅读课文,),这四篇课文从体裁上说都是小说,都可以按照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抓住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三要素来分析文章。在表现手法上都是运用对比方法,情节安排上都有人物前后情感的变化,在写作目的上,都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揭示一个深刻的主题,反映一种社会现实。教师讲读时,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出这三条规律性的知识,学生阅读其余课文时有了自学入门的钥匙,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很容易自学成功。
(三)比较阅读法。
在学生梳理归纳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相似课文作详细的解剖分析、比较。如《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迷》、《大雁归来》,都同属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其相同点都是抓住事物特征来运用具体数字表达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都用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方法,但表现形式不同。《敬畏自然》是议论性散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大雁归来》是一般说明文,而《旅鼠之迷》是科学小品。在梳理归纳基础上进行比较阅读,就能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会鉴别,在鉴别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四)速读与精读巧妙结合
“阅读课文”在一般情况下,安排的课时少,通常只有一课时。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捕捉所学信息,必须加强速读能力的训练。速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摄取主要信息,对次要信息有所忽视。要能抓住揭示主题的文字与段落,快速了解文章全貌,如主要事件、人物、观点等,这样,学生才能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 。 在速读的基础上进行精读。精读时需要理清文章层次,弄清重点段落,紧扣重点段进行分析和揣摩。要求学生运用讲读课学到的方法概括知识点,揣摩阅读规律,体会文章重点,,理解关键句子和词语的深层含义以及写作上的独到之处。这样速读与精读相结合,不但能快速完成阅读任务,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五)边读边思法。
很多学生读书只“读”不“思”,不会边读边思,多读多思。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自己的思维、好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因此,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训练学生以自学提示和学习重点为指导,以课后练习为思读线索,在边思边读中,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只有根据阅读课课型的特点,授以科学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规律,积累阅读经验, 打好阅读基础,才能达到阅读课文教学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