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强
“地理”作为一门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生存环境,揭示人与自然密切关系的学科,蕴藏着丰富的美育素材。学生既可以在初中区域地理课上通过多姿多彩的自然地理现象,感受“雄、奇、险、秀”和“自然美”;又可以在高中“地理”课上通过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感悟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美”。中学地理教学的美育价值就产生于地理学科丰富的美学特性。
一、中学地理学科的美学特性
1.形象性
形象性是美的首要特性,黑格尔指出“美的生命在于显形”。离开了鲜明生动的直观形象,教育就难以成为美的教育,形象性恰恰是中学地理教育的显著特性。
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因此,中学地理教学必须使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现象具体化、表象化,才能帮助学生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掌握地理现象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地理学科经常应用的直观教具包括:书面教材——教学地图、地理彩色景观图;影像教材——地理幻灯片、投影片、电视片、电影;实物标本——地球模型、岩石矿物标本等。
2.新奇性
新奇性是美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对旧事物的突破和超越,它使人们达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境界,从而体验一种新奇美。地球上存在无数人类所未知的领域,大自然中蕴藏着无数人类所解不开的奥秘,人类对自然充满了好奇。地理科学正是在人类探索新领域,发现新世界的强烈欲望驱使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神秘的青藏高原还是浩瀚的撒哈拉沙漠,五彩缤纷的世界对学生总有无穷的吸引力,这些都会吸引学生在课堂上探索那些对他们来说未知的新世界。
3.多样性
初中地理介绍了千差万别的地理环境。高中地理既包括天文学、气象学、水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内容,又包括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如此多样性的教学内容是地理科学进行美育最丰富的源泉,使地理教学既能够向学生展示自然科学严谨、规范的美,又能够引导学生欣赏社会科学抽象、变幻的美。
4.节奏性
节奏普遍存在于地理环境中,郭沫若先生说过:“宇宙间的事物没有一样是没有节奏的:譬如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易,四时为序,这便是时令上的节奏;又譬如高而为山岭,低而为溪谷,岭谷相间,岭脉蜿蜒,这便是地壳上的节奏;宇宙中的东西没有一样是死的,就因为都有一种节奏(可以说是生命)在里面孕含着。”
5.协调性
大多数美学家都认为美就是“和谐”,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环境,本质上是最统一、最和谐的,地理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大气、水、土壤、岩石、植物、动物、人类社会等)没有一个是多余的,所有的部分都从属于宇宙这个整体,共同构成一个结构完整、和谐美丽的世界,其中任何一个要素不与其他要素相协调,都会破坏整个环境的整体。例如,高中地理讲到农区以薪柴、秸秆为燃料,牧区以草皮、牲畜粪便为燃料的利用方式,破坏了农田、森林和草场,也就是破坏了自然界各组成要素间的和谐统一。利用牲畜粪便和作物秸秆产生的“沼气”作为生活燃料,既能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又维持了生态系统结构的“和谐美”。只有通过“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的“对比性”,学生才能辨别出“美”与“丑”,体会到地理环境的“和谐美”,认识到人类活动只有与地理环境相协调,才有可能在和谐的环境中享受生活的美。
二、地理教学美育价值的实现
1.使学生成为审美的主体
无论“形象美”、“新奇美”、“节奏美”还是“和谐美”,在地理教学美育中,学生都是审美的主体,教学设计应始终使学生成为审美的主体。例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在展示图片后,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各种景物的不同颜色、层次等美的因素,不是由图直接概括地形特征,而是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颜色、景物去描述自己心中的地形。当学生充满神往地用“蓝蓝的天空,皑皑的雪峰,牧民们高歌着珠穆朗玛”描述青藏高原时,他作为“体验者”在由景观图创设的审美情境中,既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又比较容易发现地形区的形态特征。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中既需要注意创设美的情境,使学生成为审美的主体,又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观察一幅彩色景观图,有的学生很快就能进入审美情境,发挥想象力,描述出心中的美景,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图像的观察是无目标、无次序、浅层次的,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教师的引导是他能否进入美的境界,体验景观图“现象美”的关键。
例如:在讲过青藏高原后,再看内蒙古高原的图片,同是高原,景观差别又不大,学生的兴趣减弱,观察力分散,此时教师就需要适时引导学生挖掘图片中颜色、层次、意境等“形象美”的要素,帮助学生进入形象美的情境,由教师提问:“同是高原,青藏高原地表起伏的状况和内蒙古高原有什么不同?”“同是草原,牲畜有什么不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是青藏高原还是内蒙古高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比两幅图片中天空的颜色,草原的颜色,既体验了“形象美”又由两图景观的不同,自己发现内蒙古高原不同于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征。
3.满足学生不同审美需求
初高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审美的需求也不同,教学必须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中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地理现象,以探索性的问题,“你知道……吗?”作为课程的导入或问题的过渡承传,就能激起初中年龄段学生的好奇心,去探求新奇美。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从以形象思维为主转向抽象思维为主,此时仅仅向学生介绍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是什么”、“在哪里”,就满足不了高中生对新奇美的需求了,只有透过他们所熟悉的地理现象,发掘出地理现象背后的“为什么”。才能满足高中生对“新奇性”的审美需求。例如,高中地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中,以排放到池塘中的工业废水造成鱼类死亡为例,讲解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对于“鱼死了”这一现象来说,如果我们注意到鱼的死因“缺氧窒息死亡”不同于学生想象的“新奇性”教学中就可突出“为什么”。以“鱼究竟是怎么死的”来激发学生探索“新奇美”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发挥出学习主动性。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形象性、新奇性、多样性、节奏性和协调性等美学特征,使地理教学具有相当的美育价值,为中学地理教学进行美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现地理教学的美育价值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这样就会使地理美育既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水平,又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