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近年来,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地不断兴起,创造了文化和商业价值。东北的二人转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及自身特色,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打造文化品牌,走出了一条与时俱进的发展之路,为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作出了表率。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产业化 思考
文化与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文化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成为生产力大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从宏观上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全球化的文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已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传统的文化资源只要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和开发,就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资源优势,深刻认识文化的经济价值,积极保护、利用、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创造自己的文化品牌。
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产业化规模后,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共赢,并且让传统文化的凝聚力更为集中。源于民间的文化产业 ,近几年来在世界各地不断兴起。本文以东北二人转为例,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进行分析。
传统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及自身特色
二人转的流传区域遍及东北地区,这与东北平原广袤平坦的地理特征有关。生活在这里的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流沟通比较方便,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语言习惯,基本上是相似的,欣赏口味也基本相同,这才使得“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得到流传。二人转是东北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集中反映了东北民间文学、音乐、舞蹈、表演和语言的精华,并开放性地吸纳更多姊妹艺术的独特艺术形式,其“说、唱、扮、舞、绝”的艺术特质决定了它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强烈的艺术吸引力。
二人转以东北大秧歌为基础,融会了河北说唱艺术莲花落、太平鼓、霸王鞭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植根在民间,走村串户,在地头、窝棚、船营等地演出,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最突出的特点是与老百姓“不隔语、不隔音、不隔心”,中国民间文化精髓被二人转用最质朴的形式作了最通俗的演绎,使之成为老百姓生命当中一个不可分的组成部分。老百姓喜欢什么就来什么,想看什么就演什么。它可以把老百姓喜欢的东西随时拿进戏里,但又不是照抄照搬,而是通过艺术上的夸张与变形,把它“二人转”化了。这种随时吞吐、吸纳百川的功能是二人转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二人转的这种深入生活、贴近群众,注定了它与普通民众之间天生的亲和力,舞台上下的零距离接触使得现场始终保持着火爆热烈的气氛。
二人转深深扎根于东北老百姓的精神品质之中,并有着强烈的地域性,它乐曲的“闹”,舞姿的“浪”和语言的诙谐不羁,正是百姓赋予它朴素的灵性,是在白山黑水、大寒大暑里积淀的地域魅力,以及黑土地孕育出的东北人的从容和豁达,泼辣和风趣,更带有一股民族的生命力和穿透力。
传统文化资源的发展之路
(一)二人转的起源与历史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旧社会人们讥称它为“蹦蹦戏”,新社会“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1955年,女演员开始逐渐增多,男女开始分腔,演唱讲求科学发声方法。20世纪60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开拓了新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音乐唱腔要克服“单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赏。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及演员手持道具增加了许多,服饰得到了改进。舞台灯光色彩变幻,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涌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马前泼水》、《回杯记》、《包公断后》、《包公赔情》、《西厢听琴》、《双比武》、《冯奎卖妻》、《水漫蓝桥》等。
(二)二人转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的变化,二人转同样需要更新和转变。如今,二人转已从农村唱到城市,从东北人爱听唱到全国人民都爱听,这就对二人转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无论是二人转的创作、还是二人转演员的表演,都需要在保留二人转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升,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艺术审美、欣赏口味。如今二人转也发生了变化,首先,起源于圣婚仪式的舞蹈几乎不见了,只剩下上下场舞和走过场舞,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流行歌曲和笑话,说口更是成了大部分二人转表演的主体。其次,戏耍性模拟表演占主流。如小曲小帽代替了成本大套,逗眼及其他趣味的成分增多,使丑角和丑角化表演更加突出,喜剧化色彩更加强烈。
(三)二人转的乡土特色
二人转是以“土色土香、以俗见长”为特征的民间艺术。二人转变了的只是某些形式,艺术旨趣从未改变。其转变的目的正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运作的游戏规则,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娱乐消遣的需要,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思想情感节奏也随之加快,如此养成了现代人习惯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的心理态势。二人转正是以其短平快的打法契合了这种时代特征。
二人转剧目可长可短,向以短小精悍、剧目生产周期短、常演常新而著称。它能够以最质朴的舞台背景,最简洁的道具在有限的时空里,充分调动说、唱、扮、舞、绝多种艺术元素,以双线交叉的演剧形态、跳入跳出的表演方法,以线串篇的结构方式、又扯又逗的审美功能,让观众领略到舞台艺术的魅力;在有限的时段里,让观众获得较充分的娱乐享受。而它的音乐唱腔高亢廖亮、粗犷豪放,戏剧情节集中紧凑,这些毫无疑问都符合了现代人的口味。与观众互动是现代戏剧舞台艺术发展的方向,而在其他戏剧品种艰难追求这种互动的路程中,二人转却轻易做到了。现代社会节奏与竞争带给现代人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刻都要大的心理压力。
放松、发泄、释放激情是现代人娱乐追求的目标。二人转与生俱来的丑角形态和喜剧功能就给了人们这个释放的机会和欢乐的理由。来自老百姓的大实话,根据现场情势、观众情绪随时变化的自然随意、率性的表演让观众马上融入现场欢乐的氛围当中。二人转正是尊重了观众的审美需求,才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事实证明二人转的转变适应了新气候,赢得了市场,成为民间文化产业化的成功典范。
打造传统文化资源的文化品牌
(一)发扬二人转的地域乡土特色
一种艺术形式要立足市场,就必须有品牌意识。面临市场的考验,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新的变化,不断推出新的花样,最终树立观众支持的品牌,这样才能留住观众。所以要正确认识二人转的特点,抓住其本质。二人转是一种地域特色浓郁的民间艺术,是东北的俗文化。这种“俗”是指通俗和民俗,不是庸俗和低俗。二人转语言的魅力在于坦直而机智地表达东北人的心声,通俗的语言中包含着东北人真挚的情感。所以,二人转的乡土性和通俗性典型地体现了二人转的艺术特色和文学特色,要挖掘、整理二人转的乡土性和通俗性,在题材上,应该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把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融进人物的性格中,在内容上必须提高思想文化内涵,讴歌主旋律;在形式上,应保留和突出二人转的本土特色和美感享受,俗中见雅、精益求精。总之,只要保持和发展浓烈的地方乡土特色,在其优秀的传统艺术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就可以使二人转永葆其艺术生命力,使其以自己鲜明的风格独立于全国的民间艺术之林。
(二)加强二人转的宣传
品牌要以宣传作为提高其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当今社会,人们每天都要主动或被动的接受大量信息,在这种背景下,要打造二人转文化品牌,就必须加强二人转的宣传,从而达到吸引人们、扩大影响的目的。对二人转进行品牌宣传,以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大众媒体为主,从不同层面对二人转进行全方位宣传。不仅要做到全面性,而且要做到长期性。从而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扩大二人转的影响。
随着电视剧《刘老根》、《马大帅》的热播及赵本山的个人宣传,使二人转的影响不断扩大,尤其对于年轻的观众群体及除东北以外的对二人转较陌生的地域来说,正是由于出自电视剧及媒体的报道引发的对二人转的好奇与新鲜感,促使许多人走进了二人转剧场。尤其近一、两年来二人转或出访美国、或频繁进京、或南下巡演,不断引起轰动,在各地演出市场制造民间艺术产业的票房奇迹。
(三)提高二人转演员的素质
老百姓喜爱看二人转,它的演出市场很广阔。但二人转演员的素质迫切需要提高,市场急需一支高文化素质、高艺术品位和高道德修养的从业队伍。针对这种情况,2004年初,长春、沈阳两地不约而同地在高校成立了二人转的相关专业,培养二人转表演、创作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其中,长春师范学院开设的“东北民间曲艺(东北二人转方向)”专业(专科),学生入学后,将学习中国艺术史、文艺理论、东北民俗史以及二人转艺术的基本理论等课程,并接受二人转艺术编导、创作、表演等诸方面的基本训练。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设立了影视表演、民间艺术表演、导演和戏剧影视文学4个专业,还有占地20万平方米的本山艺术学院实习基地、摄影棚、排练场、实习剧场。辽宁省民间艺术团正是通过多种措施树立起观众支持的品牌,才能在成立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演出稳占市场,不仅深受老百姓喜欢,而且得到多方政府领导及中央领导的认可。
(四)推动二人转向市场化、商业化、多元化发展
二人转起源于东北,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历经几百年的沿革,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剧种。观众层面的扩展和社会地位的提升,领军人物赵本山功不可没。他先后自筹资金组建民间艺术团、开办学校、举办大奖赛、拍摄电视剧、开办“刘老根大舞台”二人转剧场等一系列积极稳键的步骤,倡导绿色二人转,号召演职人员讲究职业道德,杜绝粗口。有效的促进了东北二人转的复苏,将这个挣扎中的民间艺术形式请进高雅文化的殿堂。推动了二人转向市场化、商业化、多元化的进程。一大批二人转的领军人物,远见卓识,积极投身到传承民族文化,振兴东北二人转的大潮之中,组建民间艺术团队、开办专业剧场、开办艺术院校,不但名利兼收,而且为东北二人转的迅速改良,茁壮成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辽宁省采取整合资源、政策扶持、典型引路、打造品牌等方式,积极探索和丰富发展文化产业的模式和手段。辽宁省在重视国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出精品、闯市场的同时,对民营表演团体大力扶持。沈阳市专门拿出1500万元资金,用来促进民营文化演出产业发展。如今二人转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府的保护和扶植下会有更适合的生长环境,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谭志云,赵德兴.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换问题[J].青海社会科学,2007
2.王朝闻.王朝闻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孙立亭.当前二人转发展形势的解读[J].艺术广角,2005
4.王明霞,于雪.打造东北乡村旅游的文化品牌—二人转[J].生产力研究,2007
作者简介:
郭莲纯(1967-),女,汉,辽宁沈阳人,辽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民俗和文化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