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东
课堂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主渠道,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背景下,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模式,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学有所得,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探索的核心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课前教者的精心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首先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教材。作为新一轮教材的实践者,要从整体上了解新教材的编写概念,了解教科书体系结构及特点,对选(必)修每一个专题和模块的能力点要了然于胸,要充分地熟悉文章,形成自己的独特感悟。其次,要按新课程标准,备好目标。另外,按新课程标准备好学生,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比较强,同时他们又充满生机,表现欲强,作为教者,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还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甚至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一堂课都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二、课上师生的交互活动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斯腾豪斯说过:“真正的课程在哪里?真正的课程发生在课堂,发生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活动。
1.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能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就会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处于高度的自觉状态,兴奋而高效地学习。笔者前些年在南通中学听唐江澎老师讲授《不自由,毋宁死》,该课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的一篇课文,唐老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让学生登台演讲,在过程中相机点拨演讲方法,学生仿佛置身于当年议会大厅的“演讲”之中,真正把亨利这篇演讲辞的全部魅力,把它作为传世名篇所体现出的高超的演说艺术,把它的说服力、感染力品味了出来,让学生兴趣盎然,让课堂充满生机。
2.构建互动的课堂模式
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实践活动,教师要为课堂创设一个多维交互的课堂模式,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请看黄厚江老师执教的《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片段:
……
师:好,同学们回味一下录音的诵读和我的诵读,然后作个比较和评价,说说你认为谁读得更好。哪位同学说说呢?
生:我更喜欢老师你读的,因为我感觉这是魏徵对太宗说的,你的诵读体现了他对太宗所作所为的着急以及他激动的心情。
师:激动的心情,很着急,愿望很迫切?
生:对。
师:谢谢。其他同学呢,有没有不同意见的?
生:我认为黄老师你读得比较好,因为你抑扬顿挫比较明显,而课文录音,感觉读起来好象比较温柔。(学生笑)
师:我比较强悍?(学生笑)我觉得从整体看,各有长短。我还想听听认为我读得不好的同学的意见。
生:我认为你读得不很连贯。
师:哦,不是很流畅。(转向另一学生)你好象也没有投我的票(学生笑),说说你的感受。
……
生:我认为,你在读书的时候,心情浮躁,吐字不够清楚。
师:哦,好。看来同学们批评的水平很高。——哦,还有同学要发言,这位同学来讲一讲。
生:我觉得你读得太抑扬顿挫了。
师:太抑扬顿挫了?
生:我觉得你还是温柔一点比较好。如果他怕掉脑袋的话,他应该温柔一点吧。
师:我想,这位同学的意思是,我应该读得内敛一点,我把作者的感情读得太外现了。——这个跟我这个人的气质有关。不过,这篇课文,应该是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呢?(板书:基调)或者说如果魏徵上书要当朝读这篇奏议,他诵读时的感情应该是怎样的?
生:应该很着急,希望能说服唐太宗。
师:对,这是他的想法和目的。其实我和录音的诵读,对文章感情基调的把握还是比较一致的。有些同学也已经体会出来了。(转向一位同学)你体会出这篇文章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生:我觉得应该是亢奋。
师:亢奋?
生:我觉得应该是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感觉。
师:强烈的责任感?很好,请坐。我们是否可以说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诚恳”(板书:忠诚、恳切)?要做一个诤臣,首先要有满腔的忠诚,对国君的,对国家的;同时,他又显得特别恳切。平心而论,我觉得我和录音都体现了这个感情基调。
这个教学片段,让我感受到教师在课堂上的穿针引线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充分的凸现。黄老师由读中发问,从朗读语气一直引导到文章的感情基调,可谓是风行水上,不着痕迹,而学生恰恰在黄老师的“随心所欲”引导之下积极参与,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张扬。
3.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
一方面,科研人员对学生的生理试验表明,每一堂课学生的大脑兴奋点呈曲线变化:课始15分钟内维持兴奋状态;15-25分钟的时间里,大脑处于疲劳波谷,注意力下降;25-40分钟的时间里,再度兴奋;40-45分钟的时间里,再度疲劳,注意力下降。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并利用学生的兴奋区间,施行有效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语文素养的培养必须借助听、说、读、写等多种手段来训练,单一授课方式不但不能遏制学生心理的疲劳,而且会造成学生能力的缺陷。在杜郎口中学,史金凤老师讲授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生自己设计的版面,听到了学生自创的歌曲,欣赏到了学生的古诗吟读,也领略到了学生对未来的畅想。试想,一个学生置身于如此丰富多彩的课堂之中,想疲劳也没有办法,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课后的及时反思是有效教学的支柱
反思教学,是指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课堂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理性思考和总结。缺少反思课堂教学,是一种残缺的课堂教学。只有反思,才能使教学设计更合理,才能使教学环节更完善。通过反思,才能发现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问题,从而积累实践经验,促进自身的成长。
在新的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展开之际,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务必要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杜绝课堂上的高耗低效现象,让语文的课堂充满春色。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大公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