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理想,打造未来

2009-10-27 10:22袁宇辉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创新能力探究

袁宇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行创新教育呢?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正确引导,使学生萌发创新意识

初中学生正在成长阶段,他们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兴趣,他们敏感而执着。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通过质疑、启发、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例如,我在上《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有个同学悄悄问我:“老师,我们今天还能看到丝绸之路吗?丝绸之路有三条路线,如果每条都看完既费时间,又费金钱,有什么好办法吗?”我立即感觉到这个问题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探究题目,于是我在新课结束后向全体同学提出这个问题并指明是哪个同学最先发现的。我看到学生的眼里闪过探索的光芒,接着有很多同学积极发言,说明自己的看法。课堂变的热烈起来,他们真的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我只是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参与进去。如果教学能使学生“有问、敢问、会问、善问”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潜移默化,培养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今,在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我们要实行素质教育,那么中学历史教师就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在挖掘教材,设置新情境,拓宽学生思路等方面多下工夫,“不动声色”的影响学生求异、创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例如,在学习《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一课时,我在黑板上板书“秦皇”、“汉武”。然后提问:“他们两个你更喜欢谁?为什么?”很多同学都立即举手,我接着说“别急,要说出你喜欢他什么方面?”从学生的表情看他们开始思考,而且在下面偷偷交流。五分钟后,我说“喜欢秦皇的举手”,“喜欢汉武的举手”这样把全班分成两派,就象开辩论会一样开展辩论,辩论的气氛很热烈,就连平常不爱发言的同学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通过这一过程我轻松的完成了课程标准“评价汉武帝”的要求。这样的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使结论更加科学、完整。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这种大胆求异、不盲从的精神,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在教师有意识学生无意识的情况下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正确评价,鼓励创新精神

对于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行为教师应给予正确的评价,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评价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学生有了创新举动,就要充分肯定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学生的观点,绝不能讽刺嘲笑,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习“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一历史史实时,我发现有个小个男同学在临摹秦始皇的画像,我并没有马上批评他。下课后我向其他同学了解到这个同学很善于艺术创作,“画什么象什么”。于是我找到他,对他说:“你能给老师做个教学道具吗?”他立即露出欣喜的光芒连连点头。我让他做了一个皇帝头上戴的冕旒。两个星期以后,他很兴奋的来找我交上他的作品,令我惊讶的是这件作品不但外型相似,而且每个细节都合乎古代皇帝的服饰制作要求,原来他为了完成作品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并在课堂上使用了他给我做的“道具”,这鼓励了他的自信心,后来不断又有新作品。

教师应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不同亮点。不吝那几句表扬的话,就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其创造精神。

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评论教育时说:“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教育对初中学生的意义十分重大,虽然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经验,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全社会的大力支持,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不断推进创新教育的深入,让创新教育这棵大树接出丰硕的果实,为新时代的中国培养出更多杰出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大连市金州区三十里堡镇一二五中学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创新能力探究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