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高中地理新课程

2009-10-27 10:22胡翠兰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技能素养

胡翠兰

摘 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一条基本理念。同时《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还提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结合”的基本理念。这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学会终身学习成为《新课程标准》中高中阶段重要的培养目标和任务。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 地理素养 过程与要求

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地理素养是个体的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也是现代公民的一种必备素质,更是国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地理科学知识的素养

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是养成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和地理科学品质的载体。地理科学知识指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地理术语、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空间分布、地理过程、地理因果关系、地理特征、地理规律等。例如,地理1(必修)中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等;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学习时,要善于动脑,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学什么?在哪里?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有何利弊?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只要引导学生按照这个思路学习,知识就容易掌握了。

二、基本技能的素养

地理技能是学习地理知识与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习地理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地理技能的掌握不能脱离地理知识,而地理知识的掌握又促进地理技能的学习。“课标”中对地理技能素养的培养有明确要求,如“运用教具或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归纳世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要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时,公式机械不好理解,就简化为H=90°-纬度差,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在讲有关地球的自转运动、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晨昏线运动及特点时,利用动画演示、课件图片、地球仪等会更生动直观,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引导纠正。

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素养

《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包括地理学习态度、热爱祖国和家乡、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在教学中,我们地理组编写了乡土教材,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家乡进而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爱国需认识国情,“课标”要求通过学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和问题、区域能源和矿产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内容,使学生能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课程标准中有很多关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容。在教学中需采用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和判断、反思自己行为。要求学生多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利用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了解本地污染,土地的利用、人口增长情况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知识学有所用,而要进一步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协调好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四、正确的学习方法的素养

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新课程改变过去的机械学习,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领航的角色,做好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作者单位:定襄县古城职业中学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技能素养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