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新课程下初中语文的文化教学

2009-10-27 10:22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内涵新课程

邵 军

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已越来越突出了文化内涵,体现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化创新的融合,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变迁的历史,又在不断地重塑着新文化的发展。21世纪的多元化文化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丰富文化内涵,建立与此相协调一致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

一、新课程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是时空发展隧道的一种独特风景线。我们以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表“儒学”为例,《〈论语〉六则》向我们展示了儒家在教化、立身、学习等方面的独到见解,这些见解一方面体现了儒家对人的关怀,从社会发展中探寻人的发展,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道”的伦理文化思想,倡导以一种伦理道德来教化民众的朴素教育观。这对我们新课程语文教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语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培养学生丰富的文化知识底蕴和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学生也只有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汇发展中把握人文的本质,不断的发展创新。

近来许多教育学者著文探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改革问题,都想从语文发展的本位出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语文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社会生活又是文化的具体体现。这也就是说语文应该源于生活,源于文化的发展。中国课程领域尽管没有发育出成熟的课程开发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要重复西方课程开发模式的发展过程,恰恰相反,中国应在一开始就基于课程理解模式与西方展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合作,在交流合作中形成中国自己的课程理解。世界课程研究的这种趋势表明,课程是与本国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课程理解模式。课程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具有情境化的特点,这正是课程文化研究背景所在。

二、新课程语文教学应体现文化的内涵

新课程教材文本在编排上突出了语文课程文化的多元化特征,也正是这种特征符合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语文既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本身又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一方面应该博采众长,拥有开放的文化视野;另一方面应该坚守语文课程文化的基质,树立起新时代语文课程文化精神的新境界。由此可见,新课程下语文教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一方面它不仅反映和体现了中国文化变迁的历史,另一方面通过它也在不断地重塑着新文化的视野。语文教学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一定能够健康的成长。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受其文化发展的影响而产生出不同的观点,即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文化发展趋势体现在对语文作品的具体形象性、完整性、审美性以及阅读中个人感受的独特性。这种文化内涵需要我们从外在有形的课程内容中去探寻隐藏其中的文化价值意义。教学中过分追求急功近利的目标,忽视了那些潜在的无形的课程内容,忽视了语文教学潜移默化的长久影响作用,从而导致人文特性的流失,于是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心。语文教学则应该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在课程文本中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意义,应该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真切地感受文化修养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的积极影响意义。

三、新课程语文教学应以发展理念不断丰富现代文化内涵

文化应该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应该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传承和创新。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主流文化的影响,语文课程内容被经典主义文化所统摄,语文学习局限于名家名篇。固然经典文化作为语文课程文化资源,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不过普通民众的思想情感也是对文化的一种诠释,更有一种亲近之感。朱自清曾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传统文化的精典著作从某种意义上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与时代意蕴与现代文化已不十分协调,学生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文化品位和休闲时尚,都需要发生或已经发生了具体而本质的改变。当参考模式的阅读教学没有改善的时候,教师的阅读教学视野和课程资源占有不够广阔厚重的时候,经典文本的核心,学生在课堂上是触摸难及的,即使有些阅读期待,也只能随教而逝。所以,我们应该用身边的美文佳作来为学生补充他们应该获得的现代文化元素内涵。这也是语文教学必需的。

总之,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教者应该以文化发展为教学调和剂,不断地拓宽语文文化的多元化渠道,创新教学思维模式,为学生搭建新时代的文化发展平台,让学生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通州西亭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内涵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