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爆竹声在我的耳畔响起。在这合家团圆的欢乐时刻,思母之情油然而生。我可亲可敬的母亲啊,如今,您在哪里?
从您远去的那一刻到五年后的今天,我们彼此没能相见。离开了您,我再也无法体味您怀抱的温暖,感到的只是孤独。只有这美好的回忆留在我的记忆里。
母亲啊,您仍然是我记忆里的模样。
油灯下,您弯弓似的背是我一直不倒的依靠。儿时,我躺在床头,看着您为我织毛衣。
灯油渐将燃尽,火光从明亮变得昏暗。您双手不停地动着,织针带着毛线不断地穿梭。您的手,温暖的手,是多么的灵活,我看着,仔细地看着,您的手没有停下,没有丝毫地慢下来。那双手总是充满生气,尽管皮肤皱得太紧,尽管那粗大的血管显而易见,可终究是这双手给我织着期待已久的毛衣。您的脸上还时不时地露出慈祥的微笑,不知何年何月,几条无情的皱纹悄悄爬上了您的脸,可到底还是这张略显苍老的脸给了儿子最温馨的笑容。灯油渐渐燃尽,我已入睡,可待我从梦中醒来,您依旧坐在微弱的灯光下……
我还记得,清晰地记得您做的菜。和着油盐,伴着香料,绵绵不断的是您的爱。
母亲啊!您做的酸菜太香太可口了,留给了儿子太多太多的回忆。看上去并没有鲜艳的颜色,却香气四溢、美味可口,是酸、是咸、是辣。渐渐地,这道我不知吃了多少回的酸菜永远地在我脑海里扎了根。这五年里,我怎么也找不到像您给我做的这么美味的菜。思念啊!您做给我的酸菜。
今天是除夕。您的儿子很好,想必您一定在遥远的他乡想我念我盼我了。
五年了,我又怎能不时时牵挂!
五年了,我又怎能不深深思念!
五年了,我又怎能不夜夜期盼!
彼此相距千山万水,路途遥远,然而,再远的距离也无法阻隔我与您心灵相牵。
我依旧思念儿时的卧榻,我依旧思念儿时您亲手给我做的酸菜。期盼着,期盼着,有一天我能依偎在您的身旁……
五年了,这一千八百多个日子里,我只有在梦里与您相随相伴!
点评:
由爆竹声引发思念之情,角度巧妙。
深情呼唤,引入回忆。
细节描写逼真。
对母亲的手进行特写,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选材独到。
呼应开头。
排比句抒发对母亲的牵挂、思念和期待之情,情真意切。
总结全文,再次表达对拥有完整家庭的渴望之情。
感情流露自然、真挚。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怀化地处湘西,经济比较落后,农村很多年轻夫妇抛下儿由外出打工,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离开了父母温暖的怀抱,我们无处撒娇;面对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们需要承担家务;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我们没有父母关心:面对多彩世界(如网络游戏)的诱惑,我们缺少父母的监管……
也许你就是其中一员,也许你有过类似(如父母出差)的经历,用心写出我们独处的经历和感受,就是动人的篇章。
要求:
1根据材料,自拟题目。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3要有真情实感。
4不要出现与你相关的校名、人名、地名等。
整体评价:
这是一篇较有特色的考场作文。文章由除夕夜的爆竹声触发思念之情,随后再现五年前沉浸在母爱中几个幸福温馨的画面,生动形象,真切感人。文中第二人称的深情呼唤,排比句式的恰当使用。都增强了文章的情感力量。此外,文章的细节描写值得称道,如,对母亲织毛衣的手的特写,逼真、细腻、传神,极具感染力。
(向明康评价)
常到儿时玩的地方去
伴随着爷爷奶奶,我总觉得乏味。爷爷太凶,奶奶爱啰唆。于是,我常常到儿时玩的地方去,看着秋千、石邓[凳],总觉得亲切,因为这里留下了我童年最快乐的记忆。
如今,昔日的孩子已长成了少年,可童年却是永远封存的美好记忆。
还记得那棵大榕树,那用青石板铺成的小路,那操场中央迎风飘扬的红旗,那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的我……
时间过得多快啊!在这童年的时光里有多少苦与累、喜与悲,交织成一篇数不清字数的长文章……
棒棒糖依旧是那个牌子,可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喜爱与亲切;风筝依然在空中飞舞,可拉着线的却不是昔日的我。坐在熟悉的石邓[凳]上,仿佛能看见童年的我在尽情嬉戏,想要抓住,却又化为青烟消逝而去,留下的只有叹息和苦笑。
收拾房间,依然能找到那已不成样的玩具,那一根根削得很短的铅笔。看着照片中的我们,时不时会为自己的童年会心微笑。真想回到那个时候!
童年,简单的两个字包含了多少喜乐年华。有时真想回到那个朴素纯真的年代,没有丝毫负担,没有半点孤寂,有的只是朴实的微笑和稚嫩的心。
还记得刚戴上红领巾的喜悦,刚入学时的兴奋。可是现在,欢乐喜悦已不复存在,只剩下童(憧)憬、迷茫和无尽的忧虑。
我多么想回到过去——还是那个快乐、无拘无束、背着书包哼着小曲的自己。
听着《童年》的熟悉旋律,感叹时间的飞逝和自己的成长。身体长了,年龄长了,知识长了,可童年的一切却失去了!
童年,有妈妈的慈爱,有爸爸的严爱,可如今却享受不到了。
点评:
不满之情,溢于言表,为
下文展开做了铺垫。
再现童年生活的具体情景。
比喻巧妙。
用棒棒糖、风筝、石凳等,再现童年的欢乐,并与现今的叹息、苦笑等心情形成对比。
概括出童年的特点,但未与“独处”相联系。
道出了心中的迷茫与怅惘。抒发对父爱和母爱的期盼之情,但未能点明主旨。
题目解析:
这是一道给材料作文题。考题的最终落脚点是“独处”,因此在具体作文时应突出“独处”之情境。可以再现昔日家庭生活的温馨,如在父母面前撒娇,放学回家就能吃到可口的饭菜,考试失误时有父母的鼓励和鞭策等,反衬“独处”的经历和感受,以此表达出对亲情的渴望。
如果叙写独处的经历,应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才符合要求,且易于抒发真情实感。
抒发独处的感受,要在具体叙事的基础上,选准感情的突破口,抒发内心的孤独无依、身心的疲惫、渴望家庭温暖、渴望父母关爱、渴望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心声,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
同时还须注意,文章立意要积极健康,避免消极错误,如写因要承担家务而嫌弃或厌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写渴望远离父母监管而沉迷网络等,都不符合要求。
在作文的形式上要注重创新,如描述想念父母的梦境,或用日记的形式表现出想念父母之情的与日俱增等,如此才能使文章显得新颖、多彩。
整体评价:
文章抒发了考生面对现实的无奈和渴望回到童年的真实感受。但文章以回忆童年生活为主要内容,没能写出现在独处生活的冷清,也没能表现出孤独的感受和对父母之爱的渴望。因此,尽管文章有真情实感,文字也较朴实清新,但因完全偏离了“独处”的主题,是一篇失败之作。
(向明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