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瑾慧
一个勤劳的农人,秉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信念,每天在苹果树下细心耕作。每当他除草、浇水、施肥的时候,总是会想到果实累累、果香扑鼻的情景。收获的季节转眼到了,结果却在他的意料之外——小而青涩的苹果最终没能长得饱满。
时间不等人,眼看冬天就要到了,弱小的苹果经不起深秋寒风的侵袭,重重地摔落在地上。农人发现了地上奄奄一息的青黄色的苹果,心痛地将它捧了起来,想着:可怜的小苹果,难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对吗?如果是正确的,为什么无法在你身上体现?若是错误的,又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以它为座右铭?农人不解,似乎听到青苹果想说却没力气说的话……
有耕耘,就一定会有相应的收获吗?这就像“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一样。要想得到理想的结果,必须“对症下药”才行。只有向着正确的方向,遵循客观规律,创造有利的条件,才可能“一分耕耘”有“一分收获”。或许,苹果最后要说的是:“在农人的关照下,我有充足的水,有充足的阳光,没有害虫的侵扰,可是这片土地并不适合我,因此我无法实现农人的愿望。”
如果非要那“一分收获”,有时却要几分耕耘甚至几十分、上百分耕耘,就如学习。同样是好学生,同样优秀,一个是快快乐乐、轻轻松松,另一个却每天“犹抱厚书半遮面”。为什么?这就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找对了方法,就会事半功倍,否则只能事倍功半。有一句古话是“不违农时”,不根据农时耕作的人会更吃力,收成也少,这可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辛劳耕作中总结的经验。
而一分耕耘只能得到一分收获吗?适时适地地耕耘,也可能不止得到一分的收获呢。就如种麦,小麦在开花的时候需要钾离子较多,而平常需要的较少。在开花期施加富含钾离子的肥料,既可促进小麦生长,又能节约成本。这不是更少的“耕耘”,却得到同样的“收获”吗?诸葛亮借东风助周瑜火烧曹操的战船,不费一兵一卒就打败了曹军。曹植巧用石头称象,解决了称象的难题。这也表明,只要动动脑筋,一分耕耘是可以换来几分收获的。这种例子不仅古代有,现代社会中也常见。就如发送E-mail,短短几秒钟时间,就可以将文件发出,不用买邮票,不用邮递员四处奔波,文件就可以安全到达,真是事半功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并不是伸手可得,也不是遥不可及,而是永远跟在真理的身后。
(指导教师张晓愉)
(责任编辑李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