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专业硕士学位的背景分析

2009-10-27 10:53陈方红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硕士学位专业学位学位

陈方红 王 锋

[摘要]伴随着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进一步增强及学位类型日益多样化、学位体系日趋完善的新形势,特别是我国已有学位制度出现的弊端,高等教育分类的偏颇,劳动市场结构的变化以及国际学位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经验,都表明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专业硕士学位的条件已渐成熟。

[关键词]专业硕士学位应用型本科院校背景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5—0139—04

[作者简介]陈方红,南昌工程学院讲师;王锋,南昌工程学院高教所所长、教授(江西南昌330099)

众所周知,我国的学位制度中把学位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大类。学术学位是一种国际通用的授予个人的学术称号,表示其受教育的程度或在某一学科领域里已经达到的学术水平。它是侧重理论和学术研究方面的一种学位,是在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里所授学位的通称,如文学学士(硕士、博士)、理学学士(硕士、博士)等。专业学位是相对学术学位而言的,旨在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在专业领域所授学位的通称,如建筑学学士、教育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医学博士等。可见专业学位的最大特点是,获得这种学位的人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有明显的某种特定的职业背景,如医师、律师、建筑师等,所开设的课程侧重于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能力。换言之,应用性是专业学位的根本特征。

实施应用型教育的高等学校有层次之分(专、本科和硕士),而专业学位的根本特征与应用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吻合的一致的,基于这一点,可以说专业硕士学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延伸。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专业硕士学位是有道理的。

从1991年试办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教育开始,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学位类型涉及法、医、农、工、教育、管理、军事等门类;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分布广泛,学习方式多样,在读人数越来越多。可以说,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日益显示出强烈的社会需求、强大的报考吸引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相关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然而,把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纳入到应用型本科教育领域进行研究的比较鲜见。应用型本科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伴随经济的不断深化而发展壮大。面对这种形势,如何进一步改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现状,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良性发展,正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因此,深入分析和厘清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中所遇到的理论问题,进而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路径和制度环境选择奠定理论基础,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鉴于以上分析,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的一个补充,本文试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背景,力图为此类院校如何构建区别于学术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做点努力。

一、深刻的历史背景:对已有学位制度弊端的批判

关于我国学位制度的弊端已有论者进行了归纳,如学位设置以“学术研究型”为主;学科结构以“人文社科类”研究生过多;目标定位以“文凭获得型”研究生教育为主;培养模式以教学型、知识型、封闭式培养为主。本文主要从我国学位制度中在专业学位方面暴露的问题入手。

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级别学位应该具备的学术水平作了如下规定。学士学位:(1)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学位:(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学位:(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3)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这表明中国大学人才培养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兴趣超过对“专门技术工作”的热心,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按学科授予“学位”,所授的学位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学术学位”。

为拓展人才培养的类型与规格,加快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针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不同行业背景、不同类型、不同规格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我国设立了专业硕士学位制度,且专业硕士学位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布局结构与学术学位教育都相差甚远。我们知道,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实施机构都是定位于“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的高等学校。这类学校定位于“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能够很好地培养学术学位人才,但让他们培养专业硕士学位人才未必擅长,难免不会根据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来框定专业硕士学位人才的培养模式。其结果是,已获专业硕士学位中的相当数量者理论多实践少、基础性成果多实用性成果少,总以为“知”者难而“行”者易,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换言之,我国已有的学位教育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正面临巨大的挑战。

从目前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不仅存在“杯水车薪”的尴尬,而且质量标准和培养过程几乎与“学术型人才”无异。这导致专业硕士学位“含金量”不高,社会信誉度欠佳。

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型学位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位,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差异很大。前面我们提到“专业学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特征,它理应有独特的质量规格与培养过程。而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为“以应用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全面职业素质教育为重要方面”,因而专业学位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范畴是一样的,同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是一致的,都是培养应用型、专业型和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相同的,即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把专业硕士学位纳入到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实施,既可以防止重学术轻专业的倾向,又可以突破传统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局限,克服已有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问题和弊端,更是专业硕士学位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模式等方面的重要突破。

二、复杂的理论背景: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分类是高教界近年来讨论比较多的话题,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结构和体系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分类标准繁多,如以“是否重点”为标准,将高等学校划分为重点和非重点两大类;以所拥有的“学科门类”为标准,将高等学校划分为综合大学、理工院校、农业院校、林业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语言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体育院校和艺术院校;以“隶属关系”为标准,将高等学校划分为教育部直属院校、中央其他部委所属院校和地方院校等。这些分类标准都是为了适应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发展建设的需要而形成的,具

有很强的历史烙印,虽然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时效性和较大的随意性。结果是,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没有形成真正科学合理的、统一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非但没有促进高等学校合理、有序的健康发展,反而导致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目前国内高校办学模式趋同;二是各高校之间职能不清晰、分工不明确;三是盲目攀比,更名风,升格风,争硕士点、博士点风日益盛行;四是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无的放矢。

有鉴于此,国内很多学者构建一种崭新的分类法,让高等学校在合理的类型和层次范围内确定自己的位置并且保持自身的特色。因而出现了借鉴国际上有关高等教育分类标准,如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分类法》和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将高等学校划分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这不无道理,但是其分类标准还是单一维度,主要是对高等学校进行了层次划分,并没有形成立体维度。本文借鉴日本学者的分类方法,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横向坐标轴表示学习的形式,纵向坐标轴表示知识需求的类型,两个坐标轴构成一个平面。现行学术型人才培养机构处于第二象限,这类教育机构以追求知识自身价值或知识内在逻辑的“价值、理论取向”,采取拘束型学习形态来满足对知识的需求,以提供教育研究水平为目标。专业型人才培养机构处于第三象限,这类教育机构是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目的的“应对取向”,采取拘束型学习形态来满足对知识的需求,将重点放在更具有“应对性”的知识,即实用性取向的教育上。这个分类图还表明,学习形式只有方式不同,没有高低之分;知识需求只有目的不同,没有高低之分。因此处于第二象限的人才培养机构有学位层次(即学士、硕士、博士)之分,处于第三象限的人才培养机构也具有多个层次(即学士、硕士、博士)之分,只是两者分属不同的类别,第二象限的学位属于“学术型”,第三象限的学位属于“专业型”。就像教育部2002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的一样:“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性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采用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对承担实施不同类型教育的高等学校实行分类指导和同层次发展。我国要建立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大体系,必将扩大应用型教育的规模,促进应用型教育层次的提高,使目前不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得以调整,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更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三、客观的现实背景:劳动市场结构变化的需要

学位是以能力为媒介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机会分配连接起来的社会工具,是显示个人所拥有的职业上的知识和能力的信息集合,被雇佣者和雇佣者大都是以此为基础在劳动市场上互相选择。学位与劳动市场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诚然,学位制度是已经固定并为人皆知的制度,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长期的安定性和理论上的一贯性,但是,如果经济社会的存在形态和个人行为样式发生巨大变化,那么学位、职业资格所应有的功能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时下劳动市场机构的变化给学位教育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市场对学位获得者的要求日趋多样化,不仅需要现代高科技基础理论研究人才,而且需求大量高级管理人才和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促使大学不得不发展多种多样的学位以迎合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对教育课程的内容,进一步说对学位的发言权与其说在供给方,不如说在需要方。根据学术理论编制课程并以此为基础授予学位的做法已经落伍,取而代之成为主流的是,适应市场需要根据教育需要来编制教育课程而授予学位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须调整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将多数学位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位转向培养技能型、生产型人才的领域,才会有竞争力。二是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知识、学科、职业的不断分化,越来越多的职业进入到专业领域。职业的专业化水平越高,对职员的任职资格要求也就越高。在社会诸多职业走向专业化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已将获取专业学位作为从事某种职业的先决条件。但是,专业知识的成熟与完善并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是一个漫长的累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脱离不开高校所提供的强有力的智力支撑,特别是高校的专业学位教育,从而促进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我们知道,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属同一范畴,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职能,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更加彰显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在发展专业知识、繁衍专业人才方面的独特的品性与优势,更能提高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其专业领域内推进自己的职业生涯的水平,更能实现劳动市场所需人才的规格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契合,从而改变当下“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尴尬局面。

四、广阔的国际背景:发展应用型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是世界趋势

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大力发展中国应用型教育,提升应用型教育的层次,需要在一个新的水平上吸收和借鉴国际应用型教育和学位教育的成功经验。据此,才有利于提高我国应用型教育政策制定的自觉性和科学性。

有关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国际经验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进行审视。一是大力发展应用型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从世界应用型教育发展的历程看,二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至今,科技的迅猛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职业岗位的总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用型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涌现出形式多样的实施应用型教育的机构。如美国、加拿大的社区学院,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澳大利亚的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法国的短期技术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我国台湾地区的科技大学等。这些实施应用型教育的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有力地弥补了原有人才结构中的断层现象,推动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层次并不是原地踏步,而是表现出不断高移的趋势,如1965年,美国教育家Harod·A·Foechek教授提出“大学本科水平上至少有四种学位教育——科学类、工程科学类、工程类和工程技术类”,其中工程技术类就属于应用型教育。1969年,美国已有首批技术学士学位毕业生2858人;我国台湾地区1974年已举办大学本科层次的应用型教育,此后,又进一步办起了研究生层次的应用型教育,从而构筑了完整的应用型教育体系。为此,我国的应用型教育要顺应国际这一趋势,应对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层次作相应的高延,逐渐高延到研究生层次。二是专业硕士学位是世界学位制中发展的重点。学位制度是当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一

种高层次人才培养制度,是关于各种学位的构成,各级学位代表的学力以及学位授予资格的系统规定。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上学位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一方面,各国学位教育的发展规模急速膨胀。另一方面,以往重视学术性、偏重文理科学位授予的倾向有了明显改观,学位种类快速增长,各种专业学位纷纷出现,并日趋占据主导地位。换言之,专业性是国际学位教育呈现出的新特征。这一特征的出现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各部门对高级人才的极度渴求相匹配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与分化的速率在急剧增长,涌现了大量的应用学科,并迅速而直接地进入了研究生教育领域。据统计,1971年至1981年间,仅美国就新增加了1560种专业硕士学位。但是,国际上学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并不仅仅表现在数量的剧增上,更重要的是与传统学位教育相比,专业学位在其培养目标与功能、培养模式与途径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培养目标与培养功能方面,由于科技进步及由此所导致的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了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专业学位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不再是为了造就博闻强识的学究或师资,也不是为了培养富有创造意识与能力的研究者,而是为了训练大批的从事实际工作的专家。与此相对应的是,专业学位教育的内容也由传统的知识传授与道德涵养,转变为科学研究与课程学习的并重。如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的主题在就学期间被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事本专业和学科领域内的科学研究。工程、工商管理、医学和法律等专业学位的培养计划中引入了现场工作制和实习制以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这一系列的显著变化,使得专业型学位有凌驾于传统的学术型学位之上的趋势。在人们眼中专业学位往往能够代表一定的专业水平,而传统的学术学位则逐渐沦为攻读更高一级学位的一种过渡性学位乃至补偿性学位。

以上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专业硕士学位的背景,但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背景或者原因远不止于此。要真正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把应用型教育向研究生层次拓展,实现应用性与普通教育的并行、并立和并重的蓝图,建构中国高等教育的科学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工作要做,期待着我们共同努力。

注释:

①楼成礼等.提升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力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3,(2):80-82.

②朱晓东.对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初步认识[J].江苏高教,1999,(4):97-99.

③鲍洁,梁燕.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5):47-50

④马振华.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⑤王怀宇.中国高等教育分类中的几个现实问题[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3):1-3.

⑥⑦⑧⑨金子元久,刘文君编译.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3,192,198.

⑩杨汉清,韩骅.比较高等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25.

⑾⑿孙崇文.从“博雅”教育到“专业”教育国际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1997,(1):84-86.

(责任编辑:王庆玲)

猜你喜欢
硕士学位专业学位学位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基于慕课的学位和传统在线学位的五点不同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中美土木工程硕士培养体系比较及分析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应用导向及质量保障研究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
趣谈“学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