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恩良
创建学校特色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如今办学的趋势。因此各个学校都在苦思冥想、挖空心思搞特色,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满园皆是特色校”的势头,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
有些学校校长思维喜欢跳跃,他们的计划是一年一个花样,他们的特色是一年一个变样,他们认为特色项目越多,特色水平也就越高,所以今年创艺术特色,明年创德育特色,但往往是一创而过,全面开花,却全面不结果。这些学校,传统的特色项目本来已经有些成就了,但在校长的“跳跃”下。只能是一年不如一年,新特色找不到,旧特色也枯涩了。
有些学校,校长一换,特色也跟着换。新的校长总喜欢标新立异,他们认为站在前人的阴影里,就是没有出息。所以他们总是抛弃过去、重建自我,前任校长创建的特色项目,不管多好,一律作废,新校长就得有新特色、新气象。
而有些农村学校利用学校内的特色师资力量,搞艺术特色创建,倒也搞得红红火火:学生的参与面越来越广。学生的艺术水准也越来越高,一切都朝着好的趋势发展。想不到的是,这几个有艺术特长的老师被城区学校看中了,新学期都纷纷调走了。这样剩下的教师没有了艺术特长,学校创建的艺术特色项目也就很快夭折了,烟消云散了。
有些学校搞艺术特色没师资。摘体育特色没场地,搞前卫特色没经费,搞……所以他们认为,他们没有特色可搞,特色创建跟他们没关系。虽然他们学校的教研活动搞得很好、办学历史非常悠久、教学合作非常默契、学生思想非常朴素……但这些在他们眼里都是和特色不能靠边的。在他们眼里特色就是看得见的、拿得出的、和别人不一样的;在他们眼里特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可怕而不可能的。有钱有人才会有特色。
而有些学校却刚好相反,在他们眼里特色就是一篇报告、特色就是有几个学生获奖、特色就是搞了几次很有噱头的活动……所以他们年年出特色,年年有成果。
有些学校为了搞特色,要求学生一哄而上,不管学生喜不喜欢、可不可能,都往这个既定的特色项目上套。他们认为全民参与、整齐划一就是特色,学生的特长是为学校的特色服务的。
其实这些都是由于校长对“特色”的错误认识所造成的。认识不清。当然特色也就难产了,因此学校特色创建首先要从端正校长的认识开始。
关于“学校特色”,我们的校长不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加以认识。
一、特色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存在于头脑中的蓝图。也不是几次活动中的偶然,更不是生搬硬套的点缀。它是客观的存在,它产生于学校的底蕴。凝结为学校的精华。表露成集体的行动。它是可以感受的、可以检测的、有生命力的客观存在。
二、特色是联系的。它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只不过是学校工作的排头兵而已。它不是漂泊的浮萍,它有自己的依托和生成。只不过更加耀眼和璀璨。它更不是学校的全部。它有自己的价值和定位,它只不过是学校发展的手段和突破口。
三、特色是发展的。它是从萌芽到开花到结果然后再生成再萌芽的—个生生不息的发展的过程;它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深、从深到精、从精到特的一个渐进渐强的发展的过程。它更是从优势项目到特色项目、从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四、特色是实践的。特色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无缘无故冒出来,它是实践的结果、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特色产生的基础,是特色发展的保障。实践让学校拥有了内涵,内涵的进一步实践让学校拥有了特色,特色的进一步实践让学校拥有了精彩。特色的真伪是用实践来检验的;特色的内在是用实践来丰满的;特色的成果是用实践来展示的。
五、特色是人本的。从学校内部看,学校特色就是校长、教师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结晶。
首先,学校特色是校长个性化的体现。学校要有特色,关键是校长的办学思想要有特色,没有特色的校长,很难办出有特色的学校。校长必须拥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并利用学校的优势,发展自己的独特见解,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办学特色。
其次,学校特色是教师个性化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建设要有一支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来实现。因为学校育人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要形成学校特色,光靠校长的办学理念是达不到的,还必须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教师工作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要使学生学有所长,教师必须做到教有所长。
最后,学校特色是学生个性化的体现;学生是学校特色创建的出发和归宿,学生的个性化现状为学校的特色创建提供了基础和方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为学校的特色创建积蓄了力量和信心,因此没有学生个性化的质和量的保证,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特色。当然两者又是互为作用的,学校特色的创建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学校特色创建的深化,更为学生个性的充实发展提供了可能。
……
总之,只有认识清,才会思路明。校长只有真正认识了“特色”,才会有“脚踏实地,积蓄学校的底蕴,凝聚学校的精华,创新学校的思维”的真正“创建”。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