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妮雅 刘晓萌
提要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引起了人们对我国奶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视。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奶制品行业发生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奶制品;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F062.5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奶制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其严重性
2008年震惊全国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给全国人民和奶制品行业敲响了警钟。在此之前,专家学者研究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只是集中于农产品、畜产品、绿色食品等方面,并没有对奶制品做过针对性的研究。“奶粉事件”的爆发使人们陡然发现在研究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方面的死角。专门研究奶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在于,虽然专家学者对于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奶制品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独立行业,在和其他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存在共性的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性。从我国目前奶制品行业的质量安全情况来看,城镇和农村奶制品市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城镇奶制品含有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在我国广大城镇销售的奶制品,大多数由大型奶制品企业生产供应,产品质量安全系数相对较高。但是,在供应城镇的奶制品中存在的问题是,企业为了在不提高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奶制品检测时的营养成分的含量,试图增强产业竞争力,扩大市场销售份额,而非法添加一些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厂商实施此类行为的原因在于:一是城镇居民的整体文化水平较高,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情况下,有追求健康食品的需要。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会注重产品营养成分的含量,这是促使企业想方设法提高产品营养成分含量指标的根本动力;二是企业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并不是会百分之百被检测出来,并且被检测出的可能性较小,而如果未被检测出的话,企业可从中获得较高的利润,这是促使企业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直接原因;三是在城镇销售的奶制品的生产商多为已获取国家“免检产品”称号的大企业,因此企业可以在“免检产品”的保护下,进行大量生产,而不必担心在检测中发现问题,这是企业肆意添加非食品添加剂的保证。以上三点是导致大型奶制品生产企业出现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农村的假冒伪劣产品和过期产品严重威胁消费者的健康。在农村销售的奶制品除了少数为大型企业所生产,大多数为小企业和小生产作坊所提供。与大型企业相比,小企业和生产作坊生产的奶制品会出现更多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第一,小企业和生产作坊生产的健康卫生条件难以得到保证;第二,由于条件简陋,产品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产品的质量安全难以得到保证;第三,生产者法制观念不强,对于劣质产品对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威胁的严重性认识不够,因此生产者的行为难以得到约束。除此之外,农村的奶制品多在小便利店销售,店主对于产品质量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利益的驱使下,会更多的购进低价劣质产品,甚至销售过期食品。而在农村,由于各种原因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够,很多销售商的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同时,农村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淡薄,对于健康食品的需求不足,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较低,食品安全知识缺乏,对于产品价格的敏感性较高,这是导致假冒伪劣和过期产品在农村仍有广大市场的直接原因;农民在购买商品时没有良好的消费习惯,不注重产品的成分、是否有合格证、是否有相关认证标志、商品是否过期,并且在所购买商品出现问题时,维权意识差,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很少能主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以上原因导致了城镇和农村奶制品消费者的健康受到威胁,这是奶制品发生质量安全问题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当出现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后,奶制品行业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消费者健康受到威胁后,会进而引发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影响整个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因此,在消费者对奶制品需求不断增加,奶制品行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奶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对消费者、奶制品行业和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不利影响,必须进行纠正改善以促进全社会协调发展。
二、我国奶制品质量安全问题原因探析
在我国奶制品市场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市场失灵。具体而言,这是由于奶制品市场中存在的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和公共产品所导致的市场失灵,使得价格体系不能有效运作,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
(一)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价格体系有效率运作的原因是市场价格向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传递了信息。当一种生产或消费活动产生了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的间接效应时,就存在外部性。外部性可以是正的或者是负的。当经济主体所采取的经济行动对他人产生了有利影响,而自己却不能从中得到报酬时,便产生了正外部性;当经济主体所采取的行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而又未给他人以补偿时,便产生了负外部性。企业生产如果产生正外部性,就意味着企业的生产活动要承担过多的社会成本而得不到任何补偿,因此处于自身利益考虑,企业会降低产量;反之,企业生产如果产生负外部性,就意味着企业的生产活动为其他社会成员造成了危害,而并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因此这会导致企业产品定价过低,产量过大。外部性会导致社会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
奶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外部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即大企业产生的正外部性和小企业产生的负外部性、优质产品产生的正外部性和劣质产品产生的负外部性。
大企业的正外部性表现为:大企业生产的奶制品在质量、品牌、效果等方面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凭借对大企业产品的印象去购买产品,由于不能区分不同产品的内在质量差异,结果却购买到伪劣产品,这就给生产伪劣产品的小企业带来了收益,而大企业并未从中得到任何收益,这就是大企业对小企业产生的正外部性。
小企业的负外部性表现为:虽然消费者在购买奶制品时不能辨别出其质量差异,但在食用时以及食用后还是可以基本辨别出产品质量的,这时小企业生产的伪劣产品就会给消费者留下恶劣的印象,进而会导致消费者对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怀疑,减少该类产品的购买和消费,大企业产品的销售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其经济效益受到了损害,而小企业对此并未予以补偿,这就是小企业对大企业产生的负外部性。
在市场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大企业内部生产的产品中仍然区分为优质产品和劣质产品,这里所提到的劣质产品主要涉及的是含有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产品。与大企业对小企业产生的正外部性和小企业对大企业产生的负外部性类似,由于从外观甚至是口感上,消费者很难区分清楚优质产品和劣质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劣质产品就可以享受优质产品所带来的无形收益;而一旦发生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后,优质产品不得不与劣质产品一起承担劣质产品给消费者健康带来威胁所产生的成本。
(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为何外部性会导致奶制品市场失灵?为何消费者不能清楚地区分大企业产品和小企业产品的质量差异,以及大企业生产的优质产品和劣质产品的质量差异?其根源在于奶制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在一个交易中,买者和卖者拥有不同的信息,而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是导致市场失灵的根本原因。
目前,我国的奶制品生产企业近千家,看似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的结构,然而消费者所购买的奶制品是不同质的,产品的质量信息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是不完备的,这是导致生产者“逆向选择”、奶制品市场失灵的根本原因。奶制品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根据尼尔逊、达比和卡尼等学者按照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掌握情况,将商品分为三种类型:搜寻品、经验品和信用品。搜寻品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前就已经掌握充分质量信息的商品;经验品是指消费者只有在购买使用后才能知道商品质量信息的商品;信用品是指消费者即使购买使用后也不能判断其质量的商品,信用品主要涉及到商品质量安全和营养水平等方面的信息。显然,奶制品符合信用品的特征,很多情况下,非专业人员即使在购买甚至是食用了该商品后仍然不能判断出其质量。因此,这就为不法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在不改变奶制品外在特征的前提下,为了牟取非法利益而添加对人体有害的非食品添加剂。
第二,消费者获取奶制品质量安全信息的难度很大。一是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由于其拥有的有关奶制品的知识有限,并且基本不具备获取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在重大奶制品安全事件出现之前,消费者也不具有获取相关知识的强烈欲望。因此,消费者对于奶制品质量安全信息的获得是十分有限的;二是消费者获取相关信息的成本较高。消费者要充分获取奶制品内在品质的信息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资源的投入,搜集信息的成本较高,甚至超过其可能获得的收益,从而使得很少有人愿意去承担这部分成本,造成的结果就是消费者不可能掌握更多的有关奶制品内在品质的信息。
第三,生产者对信息的垄断。“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二十多个生产问题奶粉的企业中隐藏的深层问题才随之暴露出来。其实,奶粉生产企业采购三聚氰胺已成为“行业潜规则”。为何这种“潜规则”可以有如此广大的经营空间,而消费者对此却一无所知?究其原因在于,生产者拥有的信息越多越有利,为了使其经济利益最大化,生产者会刻意隐瞒信息,为了共同利益的存在,所有企业都会避免消费者获得影响其共同利益的有关信息。因此,信息垄断权得以掌握在生产者手中。
以上三点说明了在奶制品市场上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原因,这就直接导致了奶制品市场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现象,即“柠檬市场”。当消费者无法分辨奶制品市场的商品质量时,只会按照商品的平均品质支付对价。劣质牛奶比优质牛奶的价格要低,当消费者面对这两种商品时,更倾向于购买价格较为低廉的劣质牛奶。劣质牛奶的生产者有足够的利润空间,而优质牛奶的生产者可获得的利润则很少,甚至以市场价销售可能出现亏损。事实上,伪劣奶制品的主要目标市场就是广大的农村市场和中低收入家庭。当劣质奶制品不断挤占优质奶制品的市场份额时,成本较高的优质牛奶的选择只有逐步退出市场,而市场上只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劣质牛奶。因此,“三鹿事件”导致的结果是消费者对于所有的奶制品减少购买,至少造成了一段时期奶制品市场的萎缩。更重要的是,打击了消费者对于所有奶制品生产商的信心,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公共产品导致的市场失灵。公共产品是这样一种商品,它能够便宜地向一部分消费者提供,但是一旦该商品向一部分消费者提供,就很难阻止其他人也消费它。市场对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当市场不能供给许多消费者认为是有价值的商品时,就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在奶制品质量安全问题上,公共产品就是有关奶制品的信息。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得出,消费者很难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有关奶制品方面的信息,若要奶制品市场信息公开透明,市场配置效率提高,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然而,在政府提供奶制品相关信息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成本。政府监督奶制品市场是要支付一定成本的,其中包括收集、处理、加工、传递信息等多方面的成本。同时,就奶制品行业而言,我国绝大多数奶制品生产企业都没有自己的牧场,而是通过分散的奶站作为奶源,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政府对于奶制品质量安全的监督难度。因此,作为政府监管部门来说,不愿支付这部分监管成本,监管动力严重不足。政府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于信息的需求,最终将导致消费者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第二,公开信息的政治成本。不少出现问题的奶制品生产商都是当地的利税大户,为了维护当地财政收入的稳定,不排除当地政府对企业部分信息的隐瞒,维护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另外,下级政府向上级政府报告负面信息时,可能会影响到官员的政绩和升迁,而使得某些官员刻意隐瞒对于自身不利的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公开,试图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加以控制和解决,最终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危害的继续扩大和升级。
以上原因就导致了目前政府难以提供奶制品的相关信息,当公共产品不能通过政府得到有效供给时,就会出
现奶制品行业的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灵的情况。
三、改善奶制品行业质量安全问题的政策建议
根据上文分析得出,我国奶制品市场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因此要改善奶制品市场的质量安全问题就要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奶制品行业的信息公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由于奶业协会在奶制品专业知识方面具有的天然优势,以及其在协调行业发展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奶业协会在普及奶制品知识方面应担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奶业协会应组织力量向消费者大力宣传各种奶制品的科普知识,增加消费者对于产品内在质量的辨别能力。消费者有权充分了解不同奶制品的内在品质差异,从而对不同的产品给予合理的差别定价,维护高质量奶制品的市场地位和生产者的利益。除此之外,奶业协会还应大力加强生产者道德建设,提高生产者的素质,加强生产者道德自律的能力,维护本行业正常的生产秩序,以有效减少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出现。建立健全奶制品行业的声誉机制,利用生产者对长期利益的追求作为约束,减少其短期行为的出现。
加强中介机构、消费者协会、大众媒体等各个方面的监督力度。联合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提高奶制品行业的信息透明度,加快信息在消费者、生产者和政府之间的传递,减少由于信息不透明和信息滞后所引发的各种产品质量问题,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在披露伪劣产品的同时,定期更新公布优质产品信息,增强消费者识别产品质量的能力,从而对优质产品的正外部性进行补偿,对劣质产品的负外部性进行惩罚,维持奶制品市场的正常秩序。
第二,政府相关机构的信息公开。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原法规不适应当前形势的方面进行了修改,根据新法规:任何食品添加剂目录外的都将不能用、任何食品都不能免检、权益受损消费者可要求10倍赔偿。新法将赔偿标准大大提高,加大了经营者的违法成本,起到震慑作用,对减少奶制品行业的质量安全问题起到重要的作用。
另外,政府应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扫清信息传递的障碍。对刻意隐瞒产品质量信息,不及时上报而造成危害扩大的部门和个人加大惩处力度;相反,对于及时上报并采取积极措施减少危害进一步扩大化的部门和个人,应适当降低惩处力度,促使其积极处理此类事件。
将政府官员的长期利益而不是短期利益与其政绩相挂钩,减少政府官员为了自身短期利益,对所管辖企业的违法违规操作姑息纵容。一旦企业发生问题,需要追溯到相关部门前任官员,从而可以大大降低官员为了自身短期利益,忽视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发生委托代理问题的可能性。
第三,对消费者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首先,应借助行业协会、大众媒体、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力量,加强消费者的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帮助消费者提高识别不同产品质量的能力;其次,帮助消费者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消费时尽量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同时提高消费者、特别是农村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乔娟,李秉龙.中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探讨.中国畜牧杂志,2008.8.
[2]吴广红.5个方面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2008.2.
[3]郑鹏.信息质量不对称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制约及解决途径.2007年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2007.
[4]王越,王浣尘,穆昕.绿色产品市场“柠檬效应”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5]刘宁.我国食品安全社会规则的经济学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6.3.
[6]陈晓红.食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失灵及其治理.生产力研究,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