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格教育途径的探索

2009-10-23 05:27伍荣秀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5期
关键词:人格教育途径语文

伍荣秀

摘 要: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过去的教育中过分强调文化素质的教育而忽视了人格素质的教育,许多学生存在着人格缺陷。本文结合语文教学,对语文人格教育途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语文 人格教育 途径

何为人格,《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特征的总和。”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人格是人们以自己的言、行、情、态体现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达到的程度,并且被别人感知,受到社会准则的定位。健全的人格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积极的人生态度;善待他人、团结协作的交往水平;充满感恩;有强烈的自尊心、正义感及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力等。

一、语文人格教育的提出

1995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规定了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由于过去的教育中过分强调文化素质的教育而忽视了人格素质的教育,再加上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存在着人格缺陷。因此,必须把注重和加强对青少年人格素质教育摆到重要位置。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实施人格教育,语文教学责无旁贷。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

二、语文人格教育的途径

(一)教材内容是语文人格教育的有效载体

荣格曾说过:“任何文化,都积淀为一种人格。”教育是以文化为资源的,必然包含着一种人格上的陶冶,展现给学生的是人格的力量。现行语文教材加大了人文因素的比重,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自我、自然、社会,关注人生、亲情、友情等。语文教材中有众多英雄领袖、古圣先贤、志士仁人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名言警句,对青少年学生能起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追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堂堂正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关注社会、关爱人生的高尚情操诸如此类,都能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震撼,从这些正面人物身上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从而树立理想的人格目标。另外,教材中包罗万象的科学知识、文化要素、社会历史,也是我们正面进行人格教育的宝贵资源,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发挥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为学生的精神发展提供丰富的营养。如《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个飞跃,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及创造精神,通过该课的学习,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核舟记》中的“核舟”,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捕蛇者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不堪繁重赋税的现实,《石壕吏》写出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卖炭翁》则再现了“宫市”残酷掠夺的本性。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不同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多样化的、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形象的告诉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创造生活。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相机渗透人格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二)开放的语文课堂是语文人格教育的广阔天地

丰富的教材内容,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给了他们理想人格和价值判断的标准;也给了他们精神支柱,明确了自己奋斗的方向。但是现在是网络时代,各种新事物、新思潮不断涌入校园,这一切必然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杨道麟先生在《语文教育学导论》中也说:“语文教育不应当仅仅是静静地传授知识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而且应当是充满时代气息、跳动时代脉搏、反映人类智慧的场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找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结点,使社会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和加深,让语文教育成为一池活水。”因此,健全人格的塑造,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将课堂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首先,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传授课本知识之余,应带学生走进自然、关注生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大自然的游览中,体会自然美,以熏陶学生的性情。走进社会,阅读人生。学会与他人共处、共生、共发展。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与社会亲和力。走进各种书刊,读知识、读人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焦点、分析社会现象,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体味,使思想受到熏陶、浸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还可让学生写参观记、时事点评、社会调查,运用演讲会、读书会、讨论会、诗歌朗诵比赛、作文竞赛及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抵御各种不良倾向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利用节假日,培养学生向善之心。如从“重阳节”和“母亲节”中学会感恩,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内涵,做到尊老爱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活动中渗透人格教育,比在课堂上进行理想人格教育,给学生的影响要深刻得多。

其次,开放评价方式。开放的评价方式,也是开放课堂的一部分。《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评价应首先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更新理念,改变以往的只重知识而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方式。

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它说明鼓励的作用是巨大的。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滋味。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教师应扩大评价的范围,在教学中不应吝啬鼓励和赞许,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坚持正面引导。使他们树立自尊、自信,从而奋发向上。即使是缺点较多的学生,也能看到希望,从而确定奋斗目标。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因此在教学中给他们的评价也应该是不同的。要做到鞭策优秀生,肯定、鼓励中等生,宽容、激励后进生。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

(三)作业批改是语文人格教育的重要阵地

作业批改,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也是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指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再加上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心理生理都发生变化。他们有各种欲求,也有各种困惑。他们的许多真实情感,不愿跟家长及同学说,只想在作文、周记中尽情挥洒。在批改学生作文时,面对学生笔下流淌的细腻情感,语文教师不能置之不理,应抓住机会及时疏导,纠正偏激甚至不良的心理状况。或批语笔谈、或个别交流、或专题讲评,引导学生从痛苦的迷雾中走出,既保护学生的自尊、隐私,又让学生明确,正因为痛苦、逆境、压力,所以更要奋发向上;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本就是生活的滋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引导学生看到人性的善良、生活的美好。通过及时的心里疏导和调整,使学生在心理方面逐步由浮躁、冲动、抑郁、脆弱向深沉、平稳、振奋开朗转化,在审美情趣、品德、性格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和谐完美的发展,避免心灵的走失。

(四)教师的修养是语文人格教育的有力保障

健全的人格是合格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教师的人格特征不但影响教学活动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往往以教师作为人生的标准和社会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感染着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首先要求教师有健全而高尚的人格。语文教师应加强自身人格修养,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为人师表的原则。语文教师如果具有深邃睿智的思想、丰富广博的学识、刚直谦逊的品格、乐观自信的上进心、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宽以待人的包容心以及顽强的意志等健康的心理品质,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如果具有扎实的语文功底、过硬的教学本领、严谨的治学态度等学习品质,具有人本思想及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开放的大语文观,就一定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其人格也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能让学生铭记一生,关键原因就是教师的人格力量。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不仅可在课内进行,还可在课外活动中进行;不仅在知识训练中,更在作业批改中;不仅靠言传,还得靠身教。不管采取何种方式,作为语文教师都必须明确,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传统教育的精华,学习和吸收传统人格教育的有效经验,赋予时代要求的崭新意义,谱写语文人格教育的新篇章,当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福建三明工贸学校

猜你喜欢
人格教育途径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