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乐
摘 要:本文从民族地区英语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中小学英语在教材、教法、学法、评价等方面的衔接问题。依托衔接,搭建平台,合作双赢,使教与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确保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连贯性、一致性和发展性,突破陈旧的教育模式,实现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和谐衔接,提高中小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水平,能有效地促进《标准》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英语教学 教师 学生 衔接
21世纪初教育部提出了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外语教育教学管理思想,这种思想已具体地反映在新英语课程标准之中。小学与初中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两个阶段,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连接。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有关“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及成果颇多,但有关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却不多,已有的研究及成果也有局限性,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在民族地区还缺乏成功的经验。肃南县自全面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后,在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水平不均衡,中小学英语课程的目的、教法和评价方式不一致,导致小学生进入初中学习英语时,出现了学生英语学习严重不适应的情况。民族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学如何衔接,如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性难题。
目前,在六、七年级衔接阶段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衔接方面的两大难题:一是民族地区英语开设不一学生难学;二是民族地区生源参差不齐教师难教。因此,为了突破陈旧的教育模式,实现民族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和谐衔接,提高中小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水平,我们要积极研究如何做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推进中小学英语教学和谐衔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对中小学教材加深了解,明确小学英语与初中起始年级英语教学内容的异同,边教边体会边总结。以下是我在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上的一些见解。
一、教师在教学上实现四个衔接
民族地区要通过加强中小学业务交流,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对口教研活动,增强课题组成员对所研究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良好的感性认识,要求教师努力做到"四衔接"。
1.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师应熟悉对方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比较性和有机渗透,为学生的学习作好铺垫与衔接。
2.教学方法的衔接。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中去。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不教。中小学教师的宗旨应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习评价的衔接。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学习;中学教师同样要注意到学生身心的发展,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促使学生重视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答案的多样性、准确性。
4.师生交往的衔接。小学教师特别要注重与学生的交往,像慈母般关心学生,与学生同娱乐、同学习,寓教于活动实践中,寓教于娱乐中;中学教师则需注重师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不但要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更要紧紧地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通过集体教育与个别谈心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学生在学习上实现三个衔接
1.学习心理的衔接。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是比较直接的、近期的;而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向间接的、远期的方向转化,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兴趣不断增强,并且日益趋向持续而稳定,逐步形成对学习的负责态度。因此,必须开展这一过渡时期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
2.学习习惯的衔接。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内容。小学应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初中则要求学生将学习习惯内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的趋势。初一起始阶段必须继续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围绕学习目标,吸取他人的学习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
3.学习能力的衔接。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小学阶段相比较处于定型前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这一特点,小学阶段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上述诸方面的能力,为中学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中学则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能力实现质的飞跃:表达能力上,在重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感知能力上,重视完整性、细致性、抽象性的培养;识记能力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识记的有意识性和稳定性;思维能力上,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更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中小学英语教学的顺利衔接,是学生进入初中后能否顺利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保证,我们应该用快乐的学习方式,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顺利过渡到初中学习。
作者单位:甘肃省肃南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