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生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竞夸天下双无绝,独立人间第一香”。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在古代,国人对它就情有独钟,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在民间节庆、民俗礼仪、文化、医药方面都深深嵌下了它的印记,由此在我国古代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牡丹文化”。
牡丹与别称
牡丹花别名花王、木芍药、洛阳花、谷雨花、鹿韭、鼠姑、百两金、国色天香等。落叶性小灌木,一般高1~2米,老树可达3米,花期为4~6月。牡丹是中国传统名花。它端丽妩媚,雍容华贵,兼有色、香、韵三者之美,让人倾倒。历史上不少诗人为它作诗赞美。如唐诗赞它:“佳名唤作百花王”。又宋词“爱莲说”中写有:“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名句流传至今。“百花之王”、“富贵花”亦因之成了赞美牡丹的别号。
牡丹与美女
唐代牡丹与美女的情缘最深,有两位美女与牡丹有着各异的传说。一位是武则天,另一位就是杨贵妃。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曾有武则天贬牡丹到洛阳的传说,(高承:《事物纪原》卷十《牡丹》)记载:武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诏。武后大怒,贬之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这里将武则天描写成一个暴君。其实不然,她是一个极富感情的人,并且尤好牡丹,曾将家乡的珍稀品种移到都城来。据舒元舆《牡丹赋序》说:“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则天)叹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
杨玉环貌若天仙,也尤好牡丹。唐开元年间,唐明皇宠爱杨贵妃,宫廷内开始重视牡丹,并在兴庆东沉香亭前、骊山行宫等处,栽植数种红、紫、浅红、通白等色牡丹。花初开,杨贵妃时常带众宫女游赏花间。一年暮春,正值牡丹怒放,红光耀眼。异香袭人,天色将晚,唐玄宗和爱妃游赏花间,如醉如痴,贵妃禁不住在牡丹花丛中翩翩起舞。人在花中笑。花与人共舞。忽然。一阵香风吹过。一片云霞遮住了明月,牡丹也若隐若现,唐明皇拍手惊叫“杨玉环果然有闭月羞花之美呀!”由此有了“羞花”一词喻女人之美。与西施、貂蝉、王昭君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人。
牡丹与文人
牡丹花素为我国人民所爱。人们赏牡丹或喜其端丽妩媚;或爱其雍容华贵,兼有色、香、韵三者之美,让人倾倒。历史上不少诗人为它作诗赞美。在杨茂兰主编的《历代咏牡丹诗词四百首》中,唐五代就有125首,宋代167首,由此可见一斑。
我国历史上对牡丹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谚,赠之以芍药”。这里的“芍药”也包括牡丹,因为牡丹最初无名而统称“芍药”。由此推断,牡丹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唐朝诗人刘禹锡酷爱牡丹,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牡丹的诗句,在他众多赞美牡丹的诗中,以《赏牡丹》最为有名“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是咏牡丹的名诗,前两句用芍药和莲花跟牡丹相比,两种花已经很飘亮了,可同牡丹相比,显得逊色许多,牡丹的美丽就可想而知了。后两句是正面写牡丹,直抒胸臆,赞美牡丹的国色天香,开花时节惊动京城。
唐朝诗人李山甫也写下了咏牡丹的诗句“邀勒春风不早开,众芳漂后上楼台。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晓露精神妖欲动,暮烟情态恨成堆。知君也解相轻薄,斜凭栏杆首重回。”诗中用夸张的手法写牡丹的色和香,“火中出”极言牡丹的颜色鲜红美丽,“天上来”极言牡丹香味的奇异醉人。并用拟人手法写牡丹花的神韵,早上妖冶欲动,傍晚却呈恨成堆。言语十分形象。
至宋代。牡丹已风靡全国。洛阳牡丹诗词更走向成熟与繁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他写成了我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他在洛阳作推官时,发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皆插花。花开时,士庶况为遨游”。这段话是他对牡丹的描写。欧阳修的“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是洛阳者,为天下第一也”。使得“洛阳牡丹甲天下”之名不胫而走,流传于世。随着洛阳牡丹登上甲天下的宝座,也将对牡丹的吟诵、赞扬推向了时代的顶峰。
徐凝的“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更是将牡丹进一步升华,看作是千媚百娇、婀娜多姿的洛神,令人倍加神往。
曹勋的《诉衷情》中“西都花市锦云同。谷雨贡黄封。天心故偏雨露,名品满深宫。开国艳,正春融。露香中。绮罗金殿,醉赏浓春,贵紫娇红”。词中对宫中牡丹花色之艳丽、花姿之娇美、花香之浓郁及宋廷皇帝与朝臣们“醉赏”牡丹之神态描写的生动传神,如织如绘。
宋无名氏《朝中措·咏秋日牡丹》:“国色辉开寒日,天香熏破霜风”。描写秋季盛开的牡丹,令人惊奇。将牡丹与“野菊”、“芙蓉”相比,愈显出牡丹之美。
明朝文学家侯几道吟咏的《绿牡丹》诗曰:“别翻新谱洛阳明。疑是花残万叶盈。萼下闾门还授色,珠来金谷好停声。便令禁苑尊青黛,真见栏杆驻碧城。折入文窗纱并绿,剪刀携得丽人静。”这首诗实乃高妙之作,诗中采用衬托、变换角度等手法,重在写其外形。外形中有重在突出它的绿色,在它的绿艳之上,又深入到与人相通的“情”。
清代诗人潘韶《咏自牡丹》:“千红万紫斗芳春,羌独生存洁白身。似厌繁华存太素,甘抛富贵作清贫。琼葩到底羞争艳,国色原来不染尘。昨夜月明浑似水,只疑瑶岛集仙真。”诗中写出了白牡丹的不入流俗,崇尚高洁典雅。以白色立身的独特性格。
牡丹与戏剧
牡丹与戏剧也有这不解的情缘。牡丹见之于戏剧约始于元代,元代钟嗣成的《天一阁蓝格写本正续录鬼簿》中收录有高文秀的杂剧《黑旋风大闹牡丹园》、赵明道的杂剧《韩湘子三赴牡丹亭》、睢舜臣的杂剧《莺莺牡丹记》。
在我国戏剧史上,与牡丹有缘的当算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之代表作《牡丹亭》。《牡丹亭》是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古典戏曲名著,是当今京剧、昆曲常演的代表剧目。
牡丹与风俗
传统名花牡丹象征着幸福、和平、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将其视为吉祥物。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我国是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湖北恩施地区土家族人种牡丹、绣牡丹之俗。云南大理白族“赶山”观牡丹和牡丹木雕,西藏各地寺院中的壁画牡丹,北方满人旗袍上的牡丹,河南洛阳的插花俗,甘肃省临夏回族的“花儿”唱牡丹,陇西浪山观牡丹(朝山会)、牡丹命名、街头卖花俗,安徽巢湖银屏山的朝山拜神牡丹等。“洛阳牡丹天下无”,牡丹已被洛阳市定为市花,并确定每年4月15日—25日为“洛阳牡丹花会”。每当花会期间,中外游人群集,共赏花王。
牡丹与医界
牡丹又称作木芍药、百两金,和芍药同属毛茛科,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而芍药则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作为观赏植物的牡丹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牡丹在1800年前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正式登堂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