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电影中的渗透

2009-10-23 08:31
电影文学 2009年15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电影音乐渗透

殷 颙 魏 敏

[摘要]中国的电影音乐在其诞生之初就一直与民族民间音乐共同成长,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电影音乐民族化探究的不断深入,民族民间音乐在中国电影音乐中的运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这不仅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民族音乐的自身发展以及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电影音乐;民族特性;渗透

一、民族民间音乐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

1民歌的运用民歌是民族民间音乐中产生最早,同时也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会,民歌就在人们的集体劳动中产生出来,在人们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它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歌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增强了影片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等方面也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如:电影《内蒙古人民的胜利》《绿色的原野》《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蒙古民歌的运用等,这些带着浓郁的民族特色的歌曲,在表达片中人物情感、推进剧情的发展及刻画人物形象等方面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其中,1952年的《内蒙古人民的胜利》,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在片中我们听到的是一首用地道的蒙古族音调创作而成的民歌《蒙古牧歌》,歌曲反映了科尔沁地区牧民的生活现状,表达了最纯朴的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词作者玛拉沁是土生土长的科尔沁草原人,创作中她选择了民歌体的诗词作为歌曲素材,曲作者通福是达斡尔族人,长期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他选择了最富有草原特色的音乐形式来为歌曲谱曲,充分展现了内蒙音乐委婉悠长、音域宽阔的特点,把内蒙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形象化地表现出来。

2器乐的运用中国的民族乐器种类繁多,音色丰富、各具特色的民族乐器的演奏产生了风格各异的器乐作品。民族器乐的发展与歌舞、戏曲等姐妹艺术的发展紧密结合.其间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资源和素材,为电影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如:在《十面埋伏》的电影音乐中,作曲家就从中国古乐中汲取了大量的音乐元素.为这部以民族器乐曲命名的电影增添了不少亮色。影片开场,是琵琶曲第一次出现,伴随着婉转曼妙的琵琶声.一幅嬉笑调情的画面拉开了乐坊里男欢女爱的序幕,若有若无的琵琶曲在此处很好地渲染了乐坊纸醉金迷的奢侈糜烂生活:接下来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金捕头要求小妹表演舞蹈,这段舞蹈的配乐使用的是二胡和琵琶协奏曲,该曲来源于汉代李延年的《佳人曲》,《佳人曲》中的佳人与片中小妹的倔强独立、高洁不屈和为感情舍弃生命的个性遥相呼应。此曲此处的运用为烘托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影片也正是充分发挥了中国民族乐器琵琶细腻动人的特长.才使音乐与影片中缥缈神秘而又缱绻优美的气氛天衣无缝地融为了一体。

3戏曲的运用中国戏曲是一项集歌唱、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浓缩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髓,潜藏着旺盛的生命力.戏曲音乐因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和烘托舞台气氛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功效,从而成为中国电影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音乐人将戏曲音乐提炼、升华,成为概括人物命运的哲理化旋律,在银幕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音乐形象;并让中国的电影音乐深深烙印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从而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上始终放射着不灭的光。回顾中国电影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早期的中国电影故事内容多以戏曲为主,从1905年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的片段到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再到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均是如此。当时中国电影中的音乐创作主要是从丰富多彩的中国戏曲音乐中汲取养料、借鉴运用。“京味十足”的国粹京剧:幽怨悱恻、优美细腻的越剧;情感真挚的黄梅戏:高亢激越的河北地方戏;温文尔雅、落落大方的苏州评弹等.都在中国电影音乐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正像很多专家所认同的.所谓真正的中国电影一百年就是从戏曲电影开始的一百年。1965年拍摄的电影《舞台姐妹》,电影音乐几乎概括了越剧发展的全过程。作曲家黄准吸收了越剧音乐的元素,在影片中创作了8首越剧歌,每到剧情的关键处,就会以旁唱的形式点出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整部影片的音乐运用非常感人.音乐的起伏变化完全是依据人物情绪的发展而变化、作曲家在保持越剧音乐原有特点的同时,对越剧的传统段落也做了进一步的加工和提高,创做出了全新的音乐风格。

二、民族化的电影音乐所彰显的民族特性

中国的电影音乐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和象征,它反映着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奋发图强、不畏强权和追求和平的民族精神,它是国家和民族文明成果的展示。56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风格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它们是电影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新中国初期,百废待兴,时代呼唤着新的艺术作品的问世,《白毛女》《神秘的旅伴》《山间铃响马帮来》《芦笙恋歌》《柳堡的故事》《铁道游击队》《上甘岭》等一批优秀的电影作品连同电影音乐率先走出了一条中国民族化的发展道路,电影音乐在继续保留早期电影中歌曲重要位置的同时,以民族民间音调为元素.创作出更具民族特色、更具时代气息的电影歌曲.成了当时电影音乐的主流。它为中国电影音乐的长期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1954年,随着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的诞生,人们第一次领略到了云南这片美丽而神秘土地上的风光与人情.作曲家陆云取材云南民间音乐元素,谱写了影片的插曲《秋收对唱》,歌曲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了来自哈尼族和苗族音乐的魅力。

进入上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高潮的到来,中国电影音乐在经历了艰难与坎坷之后步人了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阶段。出现了《林则徐》《甲午风云》《阿诗玛》等音乐突出的影片。《林则徐》就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并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作曲家运用民族管弦乐的交响性和民乐的古朴厚重参与渲染场面气氛,表现影片的情节叙事,为电影音乐开创了新的艺术视野,给后来涌现出的《红旗谱》《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地道战》等影片闯出了一条民族音乐表现战争影片的路子。如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歌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扎根,每当聆听到这首歌曲,就会在人们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激发民族凝聚力。民族化的电影音乐在颂扬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民族精神和赞美人民美好生恬的过程中,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三、结语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地大物博、资源广袤,还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俗风情特征,预示着中国电影应当沿着民族电影的道路继续走下去。而民族音乐也应当是中国电影音乐长期发展的方向。写中国特色的电影音乐将是也一直是中国音乐人和中国电影人所追求的目标。中国电影及电影音乐只有扎根民族、扎根民众、扎根中华文化的传统才会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赵风翔.吴炜华,薛华.电视艺术文化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中国电影音乐百年的万里行歌。

[3]张晓云.浅谈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J].音乐探索,2007(02).

[4]赵辉,电影音乐创作的多元化态势[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5]电影音乐百年中的戏曲芳踪[OL].央视国际,WWW.CetV.tom,2005一12—02.

[6]吴宜璇试论民族音乐对民族精神的影响[J].深圳大学学报,2006(04).

[7]杨凌.谈民族音乐在中国电影音乐中的运用[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03).

[8]中国电影百年特刊[A].中国电影年鉴[c].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2005.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音乐电影音乐渗透
浅谈陈凯歌电影音乐中的民族特色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中学音乐教育与民族民间音乐整合探究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