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活动与弘扬民间文化艺术的统一

2009-10-22 00:07黄慧莹
神州民俗 2009年1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

摘要:民间文化艺术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源泉和动力,丰富了群文活动的内容;群众文化活动是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的有效载体。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与弘扬民间文化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尤其要结合群文活动。

关键词:群文活动;民间文化;非遗保护工作

近几年来,广州市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部门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公益性文化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创作、演出、展览、培训班、讲座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如“都市热浪”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广州假日文化周”、“5.18国际博物馆日”纪念活动、“羊城之夏”青少年暑期文化活动、图书馆宣传服务周等活动,这些活动积极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宣传各项方针政策,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寓教于乐,活跃群众精神生活,一年四季文化活动不断,全市基本形成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安排、月月有高潮”的可喜局面,成为和谐社会的一大亮点。不少活动影响深远,反映强烈,形成了品牌效应。

在弘扬传统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方面,广州市也做了很多工作。在2005年的南海神庙庙会期间,广州市文化局和黄埔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首届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活动,把独具特色的庙会活动与展示广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一年一度的南海神庙“波罗诞”是广州地区民间为纪念南海神的诞辰日而设立的庙会,诞期为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正诞为农历二月十三。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四大海神庙中仅存的最大最古老的海神庙,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很多商人在此先拜海神,然后扬帆出海,远赴南洋、印度,直达西亚一带。据广州考古专家考证,宋代就已经有“波罗诞”盛事,流传至今天,已成为广州地区最大的民间庙会,每年诞期吸引着珠三角乃至东南亚逾十万人前来。在首届民俗文化艺术节开幕当天,主办单位邀请了广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团队,组织了约360人的民间表演艺术大巡游队伍。其中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沙湾飘色、沙坑龙狮团的舞狮、舞龙、沙涌鳌鱼舞、黄阁麒麟舞、别具地方特色的舞春牛、舞马和舞貔貅,以及规模宏大的腰鼓队表演,更有重新整理编排,有着浓郁西关风情的龙舟说唱、鸡公榄等,风情各异。主办单位还广泛发动,从广州市属十二区(市)抽调优秀节目组成5台民间艺术精品节目进行展演,充分展示了广州民间表演艺术的实力和水平。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创新活动形式,把民俗文化艺术展示与群众性的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广州市群众文化深厚的基础和丰富的活动资源,另一方面充分调动了群众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情,不但促进了庙会的健康繁荣发展,而且丰富了艺术节的内容。此次庙会吸引了近30万国内外游客,创下历史新高,也成为有史以来规模空前的一次民间文化艺术盛会。

第二届民俗文化艺术节,主办单位更是精心策划、组织安排了艺术节五天的活动内容,其中主要有雅俗共赏的庙会文艺演出——在南海神庙西广场准备了9台民俗文化艺术精品节目展演及粤剧私伙局演出;“特色展示”——民俗文化大巡游,如飘色、舞狮、舞龙、舞鳌鱼、舞麒麟,以及舞鲤鱼、舞牛、舞马等,风格各异的方队展演,充分展示了广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旺盛生命力。

广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拥有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加强对它们的抢救和保护已是刻不容缓,这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求,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广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群众文化(艺术)馆作为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首先要不断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开办培训班、文艺调演、组织比赛等不同方式,大力营造适合民俗文化艺术健康发展的氛围和环境。从群众文化组织、开展的角度说,一则可以多举办民俗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二则可以在举办各类型群众文化的过程中,大力发展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2008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广州市文化局主办,市群艺馆、市保护中心在广州图书馆承办了2008广州·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以“三雕一彩一绣”传统工艺美术为重点进行展示。内容包括以部分实物和图文形式展出民间美术类的8个项目、邀请部分项目的传承人作现场操作演示及观众参与互动活动等。9月11日承办了市政协常委会参观项目《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汇报展》,包括已进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35个项目的图文展览、部分实物精品展、传承人手工技艺展示(广绣、牙雕、广彩、砖雕、榄雕、玉雕、木雕、灰塑)、曲艺表演(粤语讲古、岭南古琴艺术、广东音乐“五架头”)。内容丰富多彩,深受参观者欢迎。

群众文化与民族民间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二者相辅相成。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给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源泉和动力,群众文化活动是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有效载体。任何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壮大都需要一个平台,而群众文化活动则是其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也只有通过它的载体——群众文化活动才能得到傳承和发展,从而在人们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升华出艺术的审美价值,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认可。

其实,群众文化活动与民间文化艺术的结合早已有之。在我国,但逢重大节日,城乡各地多有盛大的群众文化活动,特别许多传统节日则更多是民间文艺的大展演,而且这种群众文化活动在民间艺术加盟后显得更具有强烈的文化意义,也更具有感染力。如农历新年(又称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热烈、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又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狂欢之节。此时,万象更新,家家张灯结彩,城镇乡村一派喜庆气氛,各种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相对集中于这一时刻,在北方,年画、挥春、窗花、花灯、剪纸等民间工艺品和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打花鼓、演社戏、观社火等民间文艺活动令人目不暇接;南方也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节日成了五彩缤纷民间艺术的大展示、大聚会。可以说,如果没有民间艺术的渲染,就不可能有春节的繁华热闹景象。

所以,如果通过组织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来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本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应该是切实可行的有效办法。

通过持续组织民俗文化艺术节,将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群众自发组织的庙会活动与传统文化的展示相结合,在此基础上,通过邀请专家指导等方式不断提纯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艺术成分,以不断提高此类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尝试在现代生活中传承和发展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仅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促进城乡文化互动,展示和加强农村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构建和谐广州,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根本的就在于拥有真正体现民族精神的、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文化。回顾历史,哪一个历史时期在文化上能够取得较大成就,都与其在当时汲取民间文化的营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它为我们构筑起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给我们的心灵以滋润和慰藉。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对其进行抢救和保护,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要在组织开展各类型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不断创新形式,以使我们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简介:黄慧莹(1962- ),女,广州市群众艺术馆干部,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与活动。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
关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的法治规范与发展思路探析——以河北为例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事业发展和产业价值
民间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台美术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中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探究
关于加强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策略探究
襄阳民间文化传承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论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贾平凹民间文化意识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