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文化馆,宁夏吴忠751999)
关于加强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策略探究
高阳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文化馆,宁夏吴忠751999)
民间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发现和培养民间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才能更好地繁荣和发展本地区的文化事业。
民间文化人才;培养;策略
通过对各地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地区的民间文化人才一方面所占比重比较小,学历较低,年龄偏大;另一方面比较分散,均存在闭门造车、各自为阵的尴尬局面,并没有起到繁荣和传承文化的作用。因此,加强民间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势在必行。
有了目标,人才培养工作就有了方向。据调查,各个地区每年都会出台各自的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培养规划,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本地民间文化人才队伍的调查和了解,《规划》往往只是写在了纸上,出现了无法实施的局面。因此,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民间文化人才培养规划,就必须深入乡村进行彻底地摸底调查,进行人才名录分类,进而建立民间文化人才库。通过民间文化人才库的建立,根据民间文化人才的行业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人才培养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近年来,通过国家惠民工程的深入推进,各地均建设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大多数地区有活动阵地,但没有专门的人才培养阵地。通过在市、县(区)建设专业的民间文化人才培养阵地,使大部分优秀民间文化人才得到专业化的培养。另外,在乡村建设民间文化人才孵化室,使这些得到专业化培养的优秀民间文化人才在乡村引领并指导文化爱好者,形成县城和乡村阶梯式培养,最终取得“遍地开花”的培养效果。另外,建设的专业民间文化人才培养阵地要体现普惠性和开放性的原则,要让民间文化人才真正成为人才培养阵地的主人,人才培养阵地不仅是培训的场所,也是他们业余进行开放学习的平台,更是他们在培训学习之余进行交流、实践和创作的乐园。
1.加大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例如,某地区有一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项目传承人,在她的刺绣工作室建立之前,她四处奔走,找领导要资金、要项目,抱怨政府不重视文化工作,成了所谓的“上访户”。通过政府扶持建成了属于她的工作室后,由原来的“上访户”,变成了当地的文化产业公司经理。自工作室建立后,她还通过亲传亲授,不仅使一大批刺绣爱好者学会了刺绣作品的制作和创作,而且通过收购“亲传弟子”作品的方式,不断引领刺绣爱好者脱贫致富。值得一提的是,在工作之余她还举办了“刺绣进校园”活动,使刺绣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2.指导民间文化人才建立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和建立民间文艺组织,是加强和弘扬民间文艺事业的坚实组织基础。通过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建立,使民间文化人才进入了有领导、有宗旨、有目标的组织行列,结束了闲散的工作状态,对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通过新型媒体手段,提升民间文化人才的影响力和社会认知度。微信已成为当代社会最普及、具有强大连接能力和宣传能力的媒体。将优秀的民间文化人才通过微信、电视台等媒体将他们的文化及产品进行宣传报道,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力,另一方面,通过媒体的宣传,他们的文化产品不仅可以推广,并且可以获得收益,并不断使他的文化产品不断向产业化发展。
4.鼓励和扶持民间文化人才团队建设。通过专业文化工作者的指导建立民间文化人才艺术团,并经过长期专业的培训学习,学员的表演才能将得到大力的提升,通过推荐参加一些大型演出活动,不断增强他们的表演自信力。
1.“校地合作”培养模式。目前,关于民间文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培训是比较少的,如果有,也是短期的,最多的学习时间就是一个月或者半个月。由于民间文化人才的学历偏低,这样的培训班只能说是了解性的或者是“走马观花”式的学习。当前,某些大学都有专门开设并研究民间文化的课程,选拔一些本地区优秀的民间文化人才输送到这些大学进行中长期深造学习,另外,一些民间文化人才由于家庭等原因不能外出培训学习,这就要求聘请一些知名专家到当地进行长期指导学习和创作。将这两种“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适应民间文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2.“旅游地合作”培养模式。文化旅游不仅是展示和传承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保护和开发各地特色文化的有效途径。将优秀的、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表演人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输送到当地旅游地进行表演、文化产品展示、销售,将他们的文化和产品转化成价值,并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他们可以培养弟子,不断引领更多的民间文化爱好者学习。
3.“文化品牌”培养模式。通过挖掘本地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符合当地特色的文化品牌,不仅可以推动民间民俗文化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还可以培养大量的民间文化人才。
总之,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民间文化人才更是文化改革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基础力量。通过建立人才培养阵地、建立人才库和适应各类人才不同特点的培养方式,努力培养一支规模宏大、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创造的民间文化人才队伍,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觉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贡献力量。
G122
A
1005-5312(2016)29-01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