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凉三王的得与失

2009-10-22 00:07胡成霞
神州民俗 2009年1期

胡成霞

摘要:南凉是十六国时期由河西鲜卑秃发部建立的一个王国。它虽然只存在了短暂的十八年,而在今青海、甘肃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强盛一时,又很快走向了衰落,究其兴衰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但是其中南凉的三位国主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关键词:南凉;秃发乌孤;秃发利鹿孤;秃发傉儃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最为纷乱的一个时期,这一旧史称为“五胡乱华”的时期除了汉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建立起自己的政权。统治过青海一带的有前凉、后凉、南凉、、西秦、北凉,其中南凉建国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八年,但是在甘青地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凉共历三主,分别是秃发乌孤、秃发利鹿孤和秃发傉儃三兄弟,经过他们的励精图治,南凉国曾强盛一时,但是很快又走向了衰落。究其沉浮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不过三位国主个人的作用非常重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南凉的命运。

南凉是鲜卑的一支——河西鲜卑建立的。河西鲜卑首领秃发思复鞬有八子,其中长子秃发奚于早年的一次战斗中牺牲,南凉国的第一代国主秃发乌孤是次子。秃发乌孤为称王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对内他接受大将纷陁的建议发展经济、修明政治,十多年后境内已人丁兴旺、经济富裕;对外则为壮大自己的力量赢得时间,暂时从属于当时势力强盛的后凉。经过准备成就霸业的时机成熟,397年秃发乌孤在廉川堡,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年号“太初”,正式建国。因秃发政权立国于湟水流域,地处河西走廊东南,傉儃时又以凉为国号,故史称南凉。

秃发乌孤建国后积极开始对外开疆扩土。他接受杨统远交近攻的建议,北凉、西秦与南凉暂无利害冲突,主要要对付的是后凉。397年8月后凉发生郭黁、杨轨叛乱,后凉虽然平定了叛乱,却无力远顾。南凉乘机占领了岭南五郡,即西平郡(郡府今青海西宁)、乐都郡(郡府今青海乐都碾伯镇)、浇河郡(郡府今青海贵德河阴镇)、湟河郡(郡府今青海化隆境)、广武郡(郡府今甘肃永登县境),囊括了青海东部农业区和甘肃庄浪河流域的广大区域。占领岭南五郡后,西平王秃发乌孤改称武威王,这也体现了他欲夺姑臧的决心。399年正月秃发乌孤将都城从廉川堡迁到乐都,然而就在这一年,秃发乌孤因酒后骑马受伤,不久去世,临死前他留下遗言“方难未静,宜立长君。”由他的弟弟秃发利鹿孤继立为武威王。秃发乌孤在武威王位三年,谥号武王,庙号烈祖。

秃发利鹿孤是南凉历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国主。他继位后后凉日渐衰落,北凉成为南凉的劲敌。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秃发利鹿孤将都城从乐都迁到地理位置偏中,易守难攻的西平,迁都的第二年(公元400年)正月改元“建和”。为进一步稳定南凉的统治,秃发利鹿孤广泛征求意见,并对有利于南凉发展的建议积极予以采纳。当南凉势力日益强盛,群臣纷纷劝他称帝时,安国将军錀勿崘劝他不要成为众矢之的,他接受了錀勿崘的建议,去“武威王”号,改称“河南王”,此时,秃发利鹿孤的目标已是要统一整个河西。此外,他还接纳了史暠的建议,兴办儒学,大力吸收汉文化,使儒学在湟水流域兴起。在对外关系上秃发利鹿孤继续了兄长秃发乌孤远交近攻的政策,表面上臣属于后秦,实际上借助后秦力量,打击后凉的同时,对有北凉阻隔的西凉通好,对北凉则为争霸河西不断发动战争,而以后对于南凉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的西秦,则没有引起南凉统治者的足够重视。在今甘肃、青海等地区建立小国的鲜卑人除了河西鲜卑秃发部外,还有陇西鲜卑乞伏部建立的西秦王国,慕容鲜卑吐谷浑部建立的吐谷浑国。西秦国建立在都城长安的前秦、后秦之西。后秦取代前秦后,势力开始深入陇右、河西,首先要讨伐的就是西秦。西秦国主河西王乞伏乾归被后秦战败后,带着家眷投奔了南凉,利鹿孤对势穷来投的乞伏部不仅没有起疑心,反而待为上宾。乞伏乾归投靠南凉不过是权宜之计,求得喘息的机会,以伺机复国。在后秦退兵不久,乞伏乾归就将家人作为人质留在南凉,自己则投降了后秦,并仍统属旧部。不久他的儿子乞伏炽磐也坐不住了,利鹿孤抓住意欲东归的乞伏炽磐要置于死罪,这时秃发利鹿孤的弟弟秃发傉儃(南凉的第三位国主,秃发利鹿孤的继任者)出面说情,将之连同家眷礼送出境。对于西秦统治者的宽容和忽视为南凉留下了无穷后患,以后消灭南凉的正是西秦。

就当时而言,秃发利鹿孤的对外政策还是取得了成效,将南凉进一步推向了鼎盛时期。402年(南凉建和三年)利鹿孤病逝,谥号康王,临终时他令弟弟秃发傉儃继位,秃发利鹿孤在位只有短短的三年,但是他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中稳定了南凉的内部统治,将秃发乌孤开创的事业进一步向前推进,同时也为秃发傉儃称霸河西打下了基础。

秃发傉儃于402年三月继位,去河西王号,改称凉王,改元“弘昌”,将都城从西平迁到乐都(今青海乐都)。秃发傉儃“少机警,有才略”,在他的两位哥哥任南凉国主时就不断有意识地培养他,让他出谋划策,冲锋陷阵,立下了不少功勋,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在实践中锻炼了才干。傉儃自称凉王,继位后首先将目标对准了凉州。凉州当时为后凉吕氏所据,此时后凉的势力已大不如前,此时远在关中的后秦势力最为强盛。403年八月后凉亡于后秦,后秦派司马王尚为凉州刺史,镇守姑臧。为图姑臧,404年二月秃发傉儃去年号,向后秦称臣。他派人向后秦王姚兴致问候之礼,上表请求自己去接任凉州刺史,这次的请求并没有得到允许,但是傉儃并没有失去信心,继续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为获取凉州积极做着准备。405年,傉儃讨伐北凉,进围氐池(今甘肃民乐),抢割当地禾苗,掠走大量羊马而归,向后秦主姚兴献马3000匹,羊3万只,再次请求为凉州刺史。这次龙心大悦的姚兴没有多想,即封之为“使持节、都督河右诸军事、车骑大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凉州刺史”,后秦召回了原凉州刺史王尚回长安。经过不懈的努力,南凉不费一兵一卒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凉州五郡(武威、番禾、西郡、昌松、武兴)。406年十一月傉儃迁都姑臧,不久复称凉王,脱离后秦的控制,成为河西霸主。南凉势力达到鼎盛的同时也开始走了下坡路,秃发傉儃并未能很好地巩固两位兄长创立的基业,依然不断对外用兵。此时国内的叛乱不止,410年傉儃只好将都城迁回乐都。414年傉儃向青海湖滨乙弗鲜卑发动突然袭击,掳掠牲畜,未及赶回,西秦王乞伏炽磐突袭乐都,傉儃不得已投降,南凉灭亡。

南凉自公元397年建立到414年灭亡,共存18年,这段并不算长的时间中南凉曾一度走向辉煌,成为西北地区一个强大的政权,但是犹如昙花一现,很快又在各政权激烈的争斗中处于下风,最终为西秦所灭。要论其兴衰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与三位国主的性情与决策密不可分。下面我就以南凉三王的个人得失做简单分析。

第一,博学多才、重视教育

秃发三兄弟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们的父亲秃发思复鞬十分注重对他们的培养,专门延请名师指点他们学文习武,秃发兄弟都擅长骑马射箭、舞枪弄棒,同时熟读汉文典籍,知识广博。据说后秦想进攻南凉,派尚书郎韦宗探虚实,得到了這样的汇报,“奇才英器、不必华夏,明惠敏识,不必读书,吾今乃知九州之外,复自有人也”。对秃发傉儃的评价不可谓不高也。

正是如此,南凉的统治者十分重视教育问题。秃发利鹿孤曾接受史暠的建议,“今取士拔才,必先弓马,文章学艺为无用之条,非所以来远人,垂不朽也。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宜建学校,开庠序,选耆德硕儒以训胄子。”文化的发达促进了国力的发展。

第二,重视人才、学习汉制

南凉三王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南凉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量吸收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豪门士族参加到南凉的政权组织中来,为统治者服务。395年南凉筑城廉川堡时,“少好奇略”的广武人汉族赵振来投,秃发乌孤高兴得说:“大事济矣”,遂拜为左司马,作为军师。此外,《晋书》中记载秃发乌孤时:“金石生、时连珍、四夷之豪俊;阴训、郭幸,西州之德望;杨统、杨贞、卫殷、曲丞明、郭黄、郭奋、史暠、鹿嵩,文武之秀杰;梁昶、韩匹、张昶、郭韶,中州之才令;金树、薛翘、赵振、王忠、赵晁、苏霸,秦雍之世门;皆内居显位,外宰郡县,官方授才,咸得其所。”在这样一个群雄纷战的时代谁拥有更多的人才,谁善于使用人才,谁就会在争战中占得先机。

南凉不仅大量启用了汉人在政权组织中任职,在许多方面都像汉人学习。如南凉国在乌孤建国开始,就采取了仿照汉族政权的年号制度,即乌孤太初(397~399),凡三年;利鹿孤建和(400~402),凡三年;傉儃弘昌(402~404)、嘉平(408~414),前后凡七年。在职官方面也模仿魏晋,大体采用汉族的文武官制,以中原的州郡体制组织自己的政权。文官有录尚书事、尚书仆射、尚书左、右丞、祠部郎中等,武官有太尉、将军、司马等,地方行政官有州牧、太守、内史、县令等。

第三,穷兵黩武、四处树敌

南凉建国初,秃发乌孤就不断地通过对外作战开疆扩土。正如乌孤对自己的部下所说的,“陇右区区数郡地耳,因其兵乱,分裂遂至十余。乾归擅命河南,段业阻兵张掖。”政治形势决定了秃发乌孤需要对外作战稳定统治。利鹿孤继位后野心更大,改称武威王为河西王,继续开疆扩土的事业,不断对后凉用兵。秃发傉儃占取姑臧后,狂傲自大,刚愎自用,进入姑臧后尚未站稳脚跟就企图消灭北凉,结果遭遇了一连串的失利,又因拒绝夏赫连勃勃的求婚而引发战争,南凉再次遭遇了军事上的重创。410年,傉儃又率军西征北凉,全军覆没,此后的南凉一蹶不振。

不断的用兵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给老百姓的生活也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祠部侍郎史暠对利鹿孤说过,“古之王者,行师以全军为上,破国次之,拯溺救焚、东征西怨。今不以绥宁为先,惟以徙民为务,重土安迁,故有离叛,所以斩将克城,土不加广。”应该说他的建议十分切中时弊,可惜利鹿孤没有采纳。

第四,决策失误、激化矛盾

南凉以牧业为主,掳掠是其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掳掠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南凉内部经济上的不足。在南凉经济由牧向农转变的过程中通过掳掠人口补充了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几乎南凉的每一次对外作战都伴随着掳掠。由于傉儃不顾时势发展稳定时局,一味地对外“掳掠”以壮大自己,将这种被动的经济推向极致,最终使南凉政权也在无可奈何中走向灭亡。

南凉统治着鲜卑、汉、匈奴、氐等多个少数民族,处理好民族问题是每个政权能否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南凉的统治者在这个问题上恰恰犯了错误。安国将军錀勿崘曾建议,“宜置晋人于诸城,劝课农桑,以供军国之用,我则习战法,以诛未宾”。这种胡汉分治的政策使民族矛盾激化,使南凉的国力大大受损。

无论成败,南凉三王依然称得上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以自己的智慧与胆识开创了南凉的辉煌事业,也为甘青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崔永红.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2]晋书卷126[M].秃发乌孤载记.

[3]晋书卷126[M].秃发傉儃载记.

[4]晋书卷126[M].秃发利鹿孤载记.

[5]晋书卷126[M].秃发乌孤载记.

[6]米海平.略論十六国时期南凉文化[J].青海民族研究,2000,11(1).

[7]贾小军.“掳掠”在五凉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J].甘肃农业,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