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体验、感悟、应用

2009-10-22 00:07崔玉洋
神州民俗 2009年1期

李 萍 崔玉洋 杨 洋

摘要: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始终存在着音乐听觉培养和理解文化内涵的矛盾。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聆听、体验、感悟、应用为线索的教学模式,试图实现这两者的结合,并取得显著的效果。文章以谢嘉幸教授在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所开设的音乐鉴赏与批评课程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其教学实践和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音乐鉴赏教学;谢嘉幸;聆听体验

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7年启动了高校名师名课资源库(“名师名课”)建设项目,该项目将高校名师教学实践用影视手段纪录下来,作为珍贵资料保存与推广。这是中国国内首次大规模以影像的方式较完整地纪录和展现名师课堂风采,保存珍贵资料,展示教改成果,传播教学理念。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在艺术管理系开设的《音乐鉴赏与批评》被列为入选课程之一,且是首批入选的惟一艺术类课程。2007年到2008年,笔者有幸观摩了本课程三个学期的全程考试,学生们在考试时超常的听辨能力和一个个精彩的演讲,所涉及作品类型的种类之繁多,对作品流变的分析之深刻,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优秀的教师造就优秀的学生,优秀的教学活动造就优秀的教学成果。以下是本人对谢嘉幸教授音乐鉴赏课程所特有的一套系统教学理论体系及训练方法,即聆听、体验、感悟、应用四种渐进的音乐理解模式的分析与探讨,希望为广大的高校音乐鉴赏与批评课程教授者提供教学经验、分享这种课程模式的教育成果。

一、“聆听”:从乐谱到音响

“聆听”作为接受中的音乐解释,其根本意义在于强调音乐首先是一个听觉事件,而“聆听”使音乐复原其作为听觉事件的意义。

——《音乐的语境》 谢嘉幸 上海音乐出版社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对聆听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并且在每周课前及期末进行考察。该要求分为两部分内容:(1)根据曲式结构图,听辨音乐内部材料;(2)音乐主题听辨。本课程在结合第二学期的传统民族音乐鉴赏课时,要求学生在一个学年内在听觉上熟练掌握至少16首大型交响乐乐曲材料及辨析至少275首音乐主题。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认真反复的聆听乐曲,有同学抱怨说:“老师,我受不了了,整夜我的耳朵里都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不仅是主题,不仅是旋律,而是完整的音响,无论是梦中还是醒来,这些音乐都无法驱赶,我快疯了……”,谢老师就告诉学生:“你不要疯,你有福了!整日整夜脑子当中充满着音乐的人有福了,因为你终于进入了音乐思维被启动的状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是音响的艺术,而聆听作为人与音乐相交的最简单的方式则是本课程最重要的要求和基础。有位学者曾经说过:“一首音乐作品,你听一遍和听十遍的感覺是不一样的,同样,你听过一个版本和听过十个版本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美国当代作曲家伯恩斯坦在被问到如何欣赏音乐这一问题时曾简单地回答道:“听,多听!”,这些都说明了聆听的重要性。同时,聆听音乐也是体验音乐、感悟音乐和应用音乐的基础,只有先聆听音乐,才有可能进入体验和感悟音乐的情境之中,才有可能达到应用音乐的目的。

二、“体验”:从音乐音响到音乐的情绪情感

“体验”作为接受中的音乐解释,其根本意义在于强调音乐是一个人通过音乐来表达其特定情绪情感状态的事件。

——《音乐的语境》 谢嘉幸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在聆听的过程当中,谢老师非常注重让学生的身心参与到音乐中去,他认为音乐在聆听的同时还应该调动“行为、情绪、情感乃至全身心”去体验,因此他提倡听音乐的时候让身体动起来,他曾经告诉学生:“当音乐响起来的时候,你就动起来,只有当你已经意识到你必须动起来的时候,你才能可能不动……首先你要会动,其次你再学会不动……也就是说,你首先要强迫自己动起来,其次你再强迫自己不动,当你不得不动,已经意识到自己必须要动时,而你不去动,那时你就可以不动,因为这时你的心已经在动了……”。例如在讲述音乐的节奏与旋律时,谢老师用了以下的音乐素材:

首先让学生分声部用“dadadada”把该节奏念出来,其次用拍手的动作把节奏拍出来,最后换成语言来做节奏游戏,既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同时又达到了使学生反复体验音乐节奏的目的。此外,除了课堂上的要求和练习以外,在本课程的考试内容与方法中还有“民歌、说唱音乐或戏曲摹唱”一部分,在学习摹唱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

三、“感悟”:从音乐情绪情感到音乐社会意念

“感悟”作为接受中的音乐解释,其根本意义在于强调音乐作为人的社会感性生活中的事件。

——《音乐的语境》 谢嘉幸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任何一首音乐作品的诞生,背后都埋藏着无数个事件的发生,要想真正的进入到音乐作品中去,就必须要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思想和时代背景以及作品所包含的时代意义等相关内容。谢老师认为“感悟,即是在聆听体验音乐中,通过对音乐作品民族文化、时代背景的了解,感受到音乐作品不仅作为听觉事件,作为音乐情绪事件,还作为社会整体感性生活事件的丰富内涵,从而使音乐审美活动从人的听觉感官领域、不仅进入到人的情绪、情感领域,还进入到人的精神领域和社会领域。”(《音乐的语境》 谢嘉幸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例如在欣赏民歌时,谢老师以《下四川》为例,用了五个不同的版本,包括原生态男女生对唱的、老一辈民族歌唱家的、青年歌唱家演唱的、以及美声四重唱与通俗对唱的和摇滚乐队演唱的五种版本,追问每个版本之间的不同,以此来引导学生感悟音乐的流变,启发学生产生对作品永恒的追问,也就是作品它从哪里来,并将到哪里去?并围绕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可以在课堂之上展开讨论。因此,本课程在教学目标当中就设定了要求学生熟知作品所属时代、音乐家等,并且每周测验,以增加学生听觉积累及听赏能力。只有对音乐的流变即产生背景有了准确的把握,才能够产生对音乐的深刻认识。

四、“应用”:从音乐社会意念到音乐社会实践

音乐实践活动的解释性本质:任何音乐实践活动,无论是接受事件还是应用事件,本质上都是一种借助特定文本来表达主体、显现主体的解释性行为,音乐文本与主体是其不可或缺的相关条件。

——《音乐的语境》 谢嘉幸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学以致用”,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聪明才智的过程。任何一种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应用它,因此谢嘉幸教授把《音乐鉴赏与批评》教学的最终学习目标确定在“应用”音乐上,要求学生能够“用当代生活的语境来解释作为历史文本的音乐作品,展现音乐作品的当代语境”。在本课程的课程评价部分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精彩的就是演讲,这一项要占分数的30%,同时也是各个考核形式中所占分值较高的项目,这部分要求学生要对作品在审美形态、音乐形态、音乐流变、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多层面的理解和评论,并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以现场演讲的形式表现出来。

总而言之,对整个教学理念来说,聆听、体验、感悟、应用是一个整体,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这四个方面,只不过在理论上论述的时候,把这四个概念分开,并且每一个概念都是一个体系,正是在这样庞大的一个教学理念体系的指导之下,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才得到了最大幅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谢嘉幸教授《音乐鉴赏与批评》课程并不是培养音乐批评家,而是以让学生主动地创造音乐生活作为最关键最想要达到的目的;课堂上大量的曲目要求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熟知提供了保证;学生的成长通过对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和获得音乐评价的能力而完成;学生对音乐直接的听觉感受与对音乐的敏锐亦是课堂训练与考核的主要内容。

除此之外,我们还不得不去面对一些问题,如:当代大学生真的会聆听音乐吗?音乐鉴赏课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什么?音乐鉴赏课对大学生音乐生活有何影响?大学生如何提升音乐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这些问题还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地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谢嘉幸.音乐的语境── 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3]谢嘉幸.音乐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谢嘉幸.音乐欣赏教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5]谢嘉幸.走进音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6]谢嘉幸.反熵.生命意识.创造[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7]谢嘉幸.师生关系──音乐教育的现代观念之一[J].中国音乐教育,2001,(7).

作者简介:李萍,(1981-),女,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