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拜年活动是该节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人们感觉到年味渐淡,文章以霍山乡村的实地调查为例,对这种现象进行一定的探讨。
关键字:拜年;传统文化;社会变迁
诸佛庵镇位于安徽霍山县西北部,是霍山西乡首镇,距县城40公里,北与六安以淠河为界,南接漫水河镇。处于大别山的腹地,集山区、库区、老区为一体,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老镇,也是霍山西北部的經济商贸中心。诸佛庵镇辖12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面积180平方公里,人口3.5万。诸佛庵镇三面环山,海拨大多在300米以上。仙人冲村是该镇中的一个行政村之一,地形以山地为主,居民大部分居住在山腰和山脚。
一、关于拜年
春节,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各种各样的年俗活动。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不仅是祝贺新年的一种形式,也是人们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增强团结的一种手段,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磕头拜年、亲朋间互道新年好等等,随着联络方式的发达,电话拜年,短信拜年,视频拜年渐渐成为拜年的主流方式。
在拜年的时间上,民间有“初一拜叔,初二拜舅,初三初四拜岳父”之规,在这个地区并没有初一拜叔的习惯,对于本村本队的邻居,也没有新年问候的习惯,也不互相串门,出门见面了也不说诸如新年好的问候的话,但是这也并不影响人们的相处,霍山人好客,凡认识的人路过家门,都会要求到家里坐坐。这个地区从大年初一开始就开始拜年,但一般都在正月十五之前拜完,且都是在上午拜年,下午被认为是不适宜拜年的时间,一般都要赶在人家吃午饭之前到达。所拜访的对象主要是一些亲戚,这些亲戚包括父方的姑姑家、表叔家、母方的舅舅家,姨家以及女婿家等,在春节的拜年中,平时很少往来的亲戚也会在这个时间里走访,主要是加强亲戚间的联络。但是在20年前拜年只拜长辈,且都是主要的亲戚及父方的姐妹和母方的父母和姐妹和父母双方的堂兄堂妹家,其他的亲属是不去拜访的,即使是同辈的也不相互拜访,长辈是不去晚辈家拜年的。拜访的亲属不同,时间上也有所不同,初一一般到外公、舅舅家拜年,初二到岳父家拜年,其他的亲属间没有什么特别的时间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约在10年前,拜年的亲戚也不再仅仅限于长辈,同辈的或是晚辈也拜,时间上也没有限制,一般选择时间出门主要考虑到地点的远近,以及方便度,在一条路上,可以顺便拜完的长辈或是同辈家可以顺便拜访。在10年以前的拜年中,初七和十三是被认为不适宜拜年的时间,一般是不进行拜年的。近年来,由于出门务工人员的增多以及人们比以前更加的忙碌,拜年的时间没有任何的限制,初七和十三这两天进行拜年的人也比较多,但是一般都在正月十五之前拜年,以视对他们的尊重,但是也有例外。
在拜年的人员上也有点讲究。在拜年人方面的限制主要是在20年前,在那个时候女性除了回娘家,是不到任何人家去拜年的,即使是和丈夫一起回娘家,也不随丈夫去娘家的其他亲戚家,拜年主要是由男性进行的。由于家里来亲戚了,都要留亲戚吃饭,所以女性拜年的比例仍然比较低,但是在1995年左右,女性是可以去拜年的,对此没有任何的限制,女性也可以随丈夫去父母的亲戚家。其次,就是到舅舅家拜年外甥、外甥女都是要去的,但是现今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了,但是一般外甥、外甥女还是会去给舅舅拜年的。
在接待方面,20年前外甥到舅舅家,舅舅家要在堂屋的香炉上点上香,外甥进门要磕头,大约在1990年以后这种风俗就不再有了,现今来了客人都会泡上一杯茶,递上一根烟,拿出瓜子糖果等来招待客人,远方来的客人或是比较好的亲朋好友到来,主人会打来热水让客人洗脸。主人会与来的亲朋好友畅谈一年来的收获,憧憬新的一年。凡是来拜访的亲朋好友,都会盛情挽留下来吃饭,拿出家里最好的饭菜来招待客人。
在结婚之前,男青年若是与女青年定了亲,男方就要到女方家拜年,当地俗称“认亲”。这个时候不仅仅要去女方家,女方的亲戚家也是要去的,其意义是表示,该男女将结成夫妻,女方的亲戚也就是自己的亲戚,以后年年都要去了,这样即使没有结婚,男女双方的关系也得到了亲友的公认。其中女方的亲戚包括姑姑家(女方父亲的姐妹)、叔叔家(女方父亲的兄弟)、舅舅家、姨家、表叔家,这些是1990年之前的情况,在1990年之后,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认亲也不仅仅就去上述人家,一些同辈的比如女方的姐妹,本生产队同姓的长辈家都是要去拜访的。这种拜访要一直延续到结婚后,每年春节都要拜访。值得一提的是,在1990年前,由于长辈是不拜访晚辈的,但是到1990年后,长辈也是要拜访晚辈的,形成了一种你来我往的习俗,但是男青年在结婚之前到女方的亲戚家,女方的亲戚是不回访男方家的,就是到了结婚后前3年内,也是没有亲戚回访的,除了女方家以及一些主要的亲戚,大约在10年前,女方的亲戚甚至在5年内都不走访男方,所以现在有一种趋势,一些次要的亲戚,与女方亲等比较远的亲戚,本队同姓的长辈家,在结婚后去1~2年内仍然拜访,后就不在走访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其一,每年男方到女方的亲戚家,女方亲戚的不回访;其二,是现今人们都比较忙,太多的次要亲戚,一般都没有什么来往,走访起来都是流于形式。
在未婚男方或是新婚后,拜访女方家,一般是在大年初四,但并不是一定的,但一般要选择比较早的时间。新婚第一年,新婚夫妇回娘家,需由女方家的一男一女前去迎接,一般是女方的兄或弟一人和姐或妹中的一人一起,在当地叫做接回门,在到男方家的时候,男方家要放鞭炮迎接,接回门的人要在上午到达男方家,若是比较远,一天内不能到达就提前一天去,在中午之前赶回女方家,在接回门的人临走之前男方要给接回门的人一人一个红包。据了解,接回门之所以要一男一女,意思是新婚夫妇早得贵子。到了女方家,同样也要放鞭炮迎接,在当地男女双方必需赶在日落之前到达男方家,不能在女方家留宿。在20年前,结婚第一年男子到达女方家,首先打水给其洗脸,然后在堂屋的香炉上点上香,男方,在当地称“新姑爷”,进门后要磕头。但现今以没有点香和磕头的风俗了。除了到娘家外,女方是不到别的亲戚家去,在1990年前,新姑爷上门是每家的饭都必须吃的,即使是一上午去了两家,晚上另外一家也是要吃饭的,如果不在那吃饭,主人会不高兴的。在新姑爷上门的接待方面也有着特别的方面,主人会对新姑爷百般刁难,比如吃饭的时候只拿一支筷子给他,给他盛很大一碗饭,给你夹很多狠多的菜,而且都必须吃完,且不能有一点怨言。现在已经改变了很多,每家的饭也不是一定要吃,女子也是可以和男子一起到亲戚家去的。
在礼物方面,20年前认亲的当年、小孩出生的第一年和新婚第一年,男方到女方父母家的礼物比较特别,在当地称“上门礼”,其中有猪肉2~3斤、面条3~4斤、烟1条、2条糕、糖,但到现今只有少数人家是这样,大多已经不是如此了,但是到岳父家,都要去四样东西,没有固定的礼物,一般是1条烟、一瓶酒、糖等。到一般的亲戚家在20 年前一般只有糖一样,渐渐的礼物有所增加,主要是一瓶酒和糖,现在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礼物渐渐得增多,也贵重些,但是一般都是2样或是4样。在当地得礼物中还是以烟酒为主,同时也有一些营养品等。现今到各个亲戚家要带什么东西都是根据亲戚家来的是什么东西,然后确定需要去多少,什么价值的东西,经济因素
是拜年礼物来往的主要考虑点。
二、结论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村民们仍高度重视这个传统佳节,在外地务工的人员都不远千里赶回来过年,和家人团圆,一起度过这个传统节日。但是人们对春节的一些习俗背后的意义日渐淡忘,尤其是年轻人,对拜年习俗的由来、意义以及当地的传统了解甚少,在调查过程中,很大部分年轻人对拜年时间的禁忌知之甚少。在拜年的时间上,由于人们更加忙碌,很多外出务工的人员要出门务工,到亲戚家也不依传统,一般主要考虑拜年路线的方便,一次可以去很多家,也很少吃每一家的饭;在礼物方面,传统的上门礼也渐渐的退出了舞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是礼物比以前更贵重,所去的亲戚家也有原来的只去长辈转而也去同辈和低辈分的亲戚。
现在人们对春节的各种习俗渐渐淡忘,对传统的一些习惯也有很多改变,导致春节的气氛没有以前浓厚,有些在外的年轻人对春节似乎表现出了更为冷淡的态度,在不在家过年都无所谓,这主要是由于在外生活的习惯,对传统的不了解所导致。传统习俗渐渐的消逝,年味也渐渐的淡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年俗活动也渐渐的被人淡忘。随着传统乡村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作为根深于地方土壤的地方年俗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以说是对乡土变迁的一种文化上的回应,当然传统乡土社会的乡土性尚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年俗活动的地位仍然不能撼动。其次传统习俗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年俗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已经将春节等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假日,但是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然需要加强保护,如何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罗启荣,阳仁煊编著.中国传统节日[M].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
[2]李露露编著.中国节[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释)力空原著.霍山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李甲军(1986- )男,安徽霍山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民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