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巍
摘要现代汉语中尤其是汉语言语交流中,人们为了节律、省力等各种原因,在语义能够准确表达的前提下,出现不少同音省略现象,并逐渐成为言语中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这些同音省略大致可以分为名词同音省略、代词同音省略、介词同音省略和助词同音省略几种;而这几种同音省略现象的相邻同音语素的隐现情况也是不同的。
关键词 同音省略 分类 隐现
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识码:A
现代汉语中的同音省略指的是,基于汉语的韵律特征和语义准确表达,自然语言交流中尽量避免在同一个词或句子的相邻位置出现同音成分,或是为了在交流中省力、经济,将两个发音相同的语素省略一个的现象,也叫同音删略、叠音省略。
现代汉语中之所以会有同音省略这一现象,究其存在、发展和活跃的使用,也有一定的理据,主要表现在人们对语言的认知心理、言语交际中的省力原则、经济原则和汉语自身所体现的节律原则等,这里不多作讨论。本文仅从语法角度分析同音省略的分类及其隐现情况。
1 同音省略的分类和构成
在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省略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分类。根据现有的、大量的同音省略语料,这里将其分为名词同音省略、代词同音省略、介词同音省略和助词同音省略。
1.1 名词同音省略
在汉语中,名词同音省略广泛的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与其他同音省略形式不同的是,名词的同音省略多为所组成的定中式复合名词的同音省略,而且多为称谓词语或是机关单位、地点名称。
(1)称谓词语:
公安局局长—公安局长孙女女婿—孙女婿大学学生—大学生
共产党党员—共产党员三营营长—三营长伊斯兰教教徒—伊斯兰教徒
(2)机关单位或地点名称:
文学学院—文学院火车车站—火车站天主教教堂—天主教堂
西餐餐厅—西餐厅
(3)其他:
外汇汇率—外汇率大气气压—大气压火车车票—火车票
汽车车牌—汽车牌蓄电电池—蓄电池
从上面这些同音省略的复合名词的修饰语和中心语的词性上看,大致可以分成“名+名”和“动+名”两种。其中“名+名”结构是发生同音省略的频率最高的。上文大多的例子都是这种情况,像“三营营长”、“二连连长”是“(数+名)+名”的结构,“新布布头”是“(形+名)+名”结构,较特殊。“动+名”结构的短语实现的同音省略也少有存在。比如,“留学学生”、“蓄电电池”。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名十名”“动+名”结构的短语相邻同音都可省略,有时随意省略会造成误解、表义不明。如“红花花瓣”,本指一种有药用价值的荸本植物的花瓣。若省略成“红花瓣”,易被误解为“红色的花瓣”,偏离了原意。“小心心脏”,“小心”(动词)+“心脏”(名词),若省略音节,则变为“小心脏”,无法表达原有意义。如此省略违背原意,不便于理解,所以并不可取。同音省略也要避免语义的不确切性。
1.2 代词同音省略
从语言事实看,汉语并不绝对排斥同音相邻,因为同音省略的使用有必须、可以和不能三种情况。Yip(1995)指出:“我问他他明天来不来”这句话,当两个“他”同指时,省略其一是必须的;当两个“他”不同指时,省略是不允许的。代词同音省略,要特别注意代词所指的同一性问题。下面两例就是可以的:
(1)王小花:我不说,打死我(我)也不说!(老舍《茶馆》)
(2)他昨天晚上回来不知道心里有什么事,问着他(他)也不说正经话,吹了灯也不睡觉,坐在床边整整吸了一盒纸烟。(赵树理《三里湾》)
1.3 助词“的”、“了”的同音省略
“的”和“了”是现代汉语中重要的虚词,两者相似的是,“的”、“了”都有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种。
1.3.1 “的”的同音省略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提到,“的、底、地”口语都读轻声de,书面上因不同的用法分写成不同的字形。“底”在五四时期至三十年代用于领属关系,现已不用。但是,根据现有“的”的使用情况和功能不同大体上有的1、的2两种。的1是结构助词,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或是附着在实词或短语后面组成“的”字短语,指称人或事物;的2 常常用在句末,表示种种语气,也可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针对为什么有时用“的”,有时候没用“的”,各家的观点是不一致的。在这里,我们将这种相邻位置的同音省略解释为同音省略现象。但是有些句子中虽然“的”也在相邻位置,却不能省略。如:
(3)那时候,你是完全可以选别的1的2。
这两个“的”字虽然处于同一线性序列上,但是从句法角度来看,两者功能不同,而且不处于一个平面上属于不同的层次。这两个“的”是不能同音省略的。由此可以得出,在句法分析上,处于不同层次的同音成分是不可以省略的。
1.3.2 “了”的同音省略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将其概括为了1、了2。了1是动态助词,用在动词后,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了2是语气助词,用在句末,主要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的作用。但当句子的谓语由不及物动词充当时,动词正好居于句末,这是要表达动作完成且事态已有改变,不能将两个“了”连用,而且必须省略一个。例如:
(4)我已经吃了1(了2)。
一般认为 ,这时的“了”是“了1+了2”兼具两种功能,省掉一个形式上的“了”并未造成句子语义的缺失,这可能才是“了”之所以能被省略的原因。
1.4 介词“在”、“于”的同音省略
“在”、“于”作为现代汉语中的两个虚词——介词时,其同音省略也有相似的地方。当二者前边相邻的实词中有音同的语素时,有些情况就发生了同音省略的现象。
1.4.1 “在”的同音省略
“现在”与介词“在”连用形成“现在+在”时,有的可省略为“现在”,有的则不行。例如:
(5)这些词语反映了……,现在(在)社会中已不存在,所以在现代藏语里已没有相当的同义词。(人民日报《藏语ring-lugs一词演变考》)
(6)(在)在家的时候他也很少留在房里,他整天带着书到花园里面去读。(巴金)
上例中,“现在在”之所以可以省略为“现在”,可能是与“在……中”相结合的结果。省略其中一个“在”并不影响句子的整体语义。而且,从认知心理上看,受心理的影响,人们很容易从心理上将隐藏的东西填补出来。但是除了“现在”与“在……中”搭配外,比如与“在……上”、“在……领导下”等搭配,则不可以省略。同音省略的条件有时候并不仅仅是同音相邻,而且还要求在表义上不受损失。因为这种操作只是语音和形式上的,不能影响语义及功能的完整性。
1.4.2 “于”的同音省略
“于”作介词时,《现代汉语八百词》解释为主要用于书面语。“于……”可用于动词前,也可用于动词后。当“终于”和介词“于”连用形成“终于于”时,如果不考虑语体的协调性,两个“于”可以省略合并为一个。例如:
(7)2007 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于日前终审,未出席历次语言类节目审查的赵本山终于(于)昨晚进驻春晚剧组。(《本山进驻春晚剧组“卖房”(关注春晚)》
上面例子中的“终于于”之所以可以省略为“终于”,是因为“终”就有“终于”的意思,只是在表达上更加书面化。严格来说,“于”、“在”的省略与“的”、“了”的省略有所不同。前者是省掉一个表义上可被简省的成分,后者则是语义和功能的合并。不过无论是哪种省略,除了要求同音相邻之外,都要求保持语义或功能上的完整。这也应看成同音省略的基本条件。
2 同音省略语素的隐现情况
2.1 句子中“的”、“了”、“在”、“于”其语素的省略的隐现情况是不同的
2.1.1 虚词1+虚词2,虚词2隐去
无论是的2还是了2,其语气助词的作用决定了它们所处的位置是句末,除了上文提到的不能省略的情况外,无论是“的1+的2”,还是“了1+了2”,在同音省略时都是将相对意义更加虚化的“的2”和“了2”省略掉。
2.1.2实词语素/实词+虚词,虚词隐去
“在”的同音省略与“的”“了”省略情形是不一样的。“在”是现代汉语中某些实词的成词语素,或是本身在语言使用中就是实词,如,“在+N处所(后无V)”、“现在”等。当这样的实词与表示虚词作用的“在”叠加在一起时,将具有实词的意义“在”保留下来,虚词作用的省略掉。
必须说明的是,“于”的同音省略是特殊的,因为“于”作为介词使用时,是书面的缘故,即使前边有同音的语素出现,介词“于”也不会隐去。但是若前边的实词中语素“于”可以隐去,像上面的“终于”就可以用“终”来代替意思的话,同音省略也会发生,只是这种情况隐去的不是虚词而已。
2.2复合式名词同音省略的隐现情况
即使是同为定中式的复合名词,其省略隐现情况也是不一样的。这里根据相邻同音语素隐现的前后位置可以分为前现而后隐式和前隐后现式。
2.2.1前现而后隐式
指的是复合名词中的两个相邻同音语素,前面一个语素保留,但是,后一个语素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被省去了。这样的复合式名词一般是由于中心词的意义有凝固的趋势,像学生→生、车站→站、车票→票、医院→院等,在同音的情况下,即使中心词省略一部分也不会引起意义上的不同。并且,这样的复合式名词在省略后多为单数音节,如:大学(学)生、留学(学)生、中医(医)院、中文系(系)主任、飞机(机)票、文学(学)院、大气(气)压、火车(车)站、蓄电(电)池
2.2.2前隐后现式
指的是复合名词中的两个相邻同音语素,前一个语素被省略,而保留后一个语素。这样的定中式复合名词,中心词一般需要强调说明完整的意义,而修饰词即使缺少和中心词一样的同音语素,但是借着中心词也可以表达明确意义。并且,这样的复合式名词在省略后多为复数音节,如:公安(局)局长、天主(教)教会、共产(党)党员、外孙(孙)女婿、新(布)布头、三(营)营长、生产(科)科长、沈阳(市)市长
参考文献
[1]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 李芳杰.汉语语义结构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 吴洁敏,朱宏达.汉语节律学[M].语文出版社,2001.
[4] 徐国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 刘莉.从“中医院”看汉语同音省略现象[J].语言理论研究,2007(2).
[6] 沈阳.名词短语分裂移位与非直接论元句首成分[J].语言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