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2009-10-22 08:13张余慧何祉源
科教导刊 2009年7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防治措施大学生

张余慧 何祉源

摘要近来许多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在大学校园中,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两者之间尚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障碍,这部分群体在提倡学习、生活中常常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自我心理调节和主动支应环境的能力,偏离了心理健康范畴,但又尚未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心理障碍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研究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障碍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才,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不仅影响本人的学习和成长,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研究统计,目前大学生中有16%—25%的人有心理障碍,主要特征是焦虑不安、精神恍惚、恐惧、强迫症及抑郁症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同时,一些心理障碍如偏执、敌对、抑郁等可能引发自杀、犯罪等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章探讨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形式,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针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防止措施。

1 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与其他群体不同,其多发心理与行为问题也就有其独特之处。据调查,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等在大学生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下面是大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障碍:

1.1适应不良综合症

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是指新生进入新的学校后,由于和周围环境不适应、不协调,由此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出现的一种迷茫、困惑、痛苦。新生适应情况好坏直接影响新生对新环境的认可,对自我的肯定,对新的学习生活的信心。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能很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方式,顺利渡过适应大学生活这一关,而少数大学生在矛盾心理交织作用下,陷入持久的不良适应状态,不能自拔,出现厌学情绪,最后不得不因为学习和躯体原因而中途退学或休学。

1.2心理焦虑情绪

焦虑是大学生中常见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大学生进入新的环境,各方面都要重新开始适应和调整。如果对自己期望过高,压力过大,凡事患得患失,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持续性的焦虑、不安、担心、恐慌,并且还伴有明显的运动性不安以及各种躯体上的不舒适感。患有焦虑症的人,在其性格上也有一定的特点,大多胆小,做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对新事物、新环境适应能力差,遇上一定精神刺激,就很容易患焦虑症。患有焦虑症的人,常感到无明显原因、无明确对象、游移不定、范围广泛的紧张不安;经常提心吊胆,却又说不出具体原因。患者过分关心周围事物,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使工作和学习效率明显下降。

1.3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也是大学生中极为常见的心理障碍。它的特点是容易兴奋,迅速疲倦,并常常伴有各种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引起神经衰弱的原因,是长期存在的某些精神因素引起大脑机能活动的过度紧张,使精神活动的能力减弱。有易感素质和不良性格特征的人,更易患神经衰弱。大学生神经衰弱的发生,主要是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良好的适应能力造成的,如学习负担过重、专业思想不稳定、个体自我调节失灵,对社会、对人生思虑过多,在家庭问题上、恋爱问题上犹豫徘徊等。所有这些,在患者头脑中产生强烈的思想冲突,使得神经活动过程强烈而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超过了神经系统本身的张力所能忍受的限度,从而引起崩溃和失调。

1.4 人格障碍

所谓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系统发展的不协调,主要表现为情感和意志行为方面的障碍。有人格障碍的大学生一般能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智能是正常的,意识是清醒的,但由于缺乏对自身人格的自知,常与周围人发生冲突,但很难从错误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并加以纠正。

2 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研究表明,除与学校的性质和特征等原因外,还与大学生个体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有关,这些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从而导致其心理障碍发生率高、症状复杂、后果更为严重。

2.1生理和遗传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个人体质是一种潜在的主观因素、心理疾病的产生有可能受先天形成的解剖生理特点及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尤其是一个人的体质、气质、神经结构的活动特点、能力与性格的某些成分等,都受遗传因素明显影响。这种影响使不同的人表现出强弱不同的神经类型,当遇到意外事件或精神刺激时,神经类型呈弱型的人,其心理承受能力较低,易发生心理疾病,甚至精神失常,如有家庭精神病史的人,一旦遇到某些诱发因素就可能导致其发病。因此,特殊的人格特征往往成为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内在因素之一,对其人格障碍的形成起催化作用。

2.2心理因素

当代的大学生中有的同学心理素质偏差,有很多还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又缺少磨练,心理抗震能力较差,个性特征孤僻、不合群、偏执,与环境的协调性差,包容性差,恋爱挫折、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经济贫困、学习压力、就业困难等等都会对当代大学生构成心理应激,引发各种心理疾病。

2.3社会因素

首先是大学生的理想生活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当一个大学生步入高等院校,进入大学校园时,面对的并不是轻松、愉快的象牙塔,而是较差的生活、学习条件,是紧张甚至激烈竞争的现实生活,有些学生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可能产生种种心理障碍;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使许多学生看到社会生活中,尤其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某些消极、腐败乃至丑恶的社会现象,与其心中真善美的理想模式形成反差,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

其次,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也会导致某些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参与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在这方面由于他们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全面了解,对社会生活中生产、交换等利益关系更是了解甚少,加上部分学生来自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使得大学生不能接受社会和他人,同时也不被社会和他人所接纳。另一方面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这方面主要是来自祖国各地、具有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背景较大差异的同学之间,个体性格、生活方式等差异性使同学交往上存在一定现实的困难,有些同学不能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久而久之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

2.4学习因素

首先是来自专业思想所造成的一些心理障碍。有些学生在所录取的学校、所学习的专业,并非自己所填报的高考志愿;有些虽然是学生自己填报的志愿,但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并非自己所设想的前程那么美好,这些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严重不足。有些学生或学生家长提出转专业,但学校不允许转专业,学生又没有决心退学重新高考,学习压力很大,考试成绩很差,这些学生受此困扰而产生了心理障碍。

其次是教育者的要求脱离学生原有的需要;提出要求时采取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过于频繁而不严格执行;教育者本身言行不一等。教育者的这些问题会使学生心理压力增大或无所适从,从而诱发心理疾病。

3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防治

3.1心理素质教育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防治措施大学生
17岁前恋爱,日后易出现心理障碍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空心病
低到尘埃里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谈如何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克服解数学题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