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新发
摘 要:从公共产品的意义上看,与专业教育相比,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公共产品特征更突出,其供给既存在市场失灵又存在政府失灵。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失灵的根源在于私人有效需求不足与社会公共需求旺盛的矛盾。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明显改善的目标,必须进行供给制度创新,将学生诱致性供给和教师强制性供给两种供给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学效用最大化。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公共产品;供求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4-0065-04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共产品”特性
公共产品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公共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组成部分。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指出:“纯粹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是这样的产品或服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服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服务的减少”。 公共产品或服务具有三个显著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 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私人产品具有效用的可分割性、受益的排他性和消费的竞争性,因而可以由私人部门(企业、家庭)根据市场需求供给。而公共产品由于其特性, 私人部门或者因为其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无力供给,或者因为其受益的非排他性导致“免费搭车”现象的存在而不愿意供给,从而使“市场失灵”。由于公共产品的市场失灵, 公共产品的供给只能由国家或第三部门来提供。国家是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但是,由于国家垄断、官僚主义和国家工作人员经济理性的存在,国家供给公共产品效率低下,此即政府失灵。也就是说,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既存在市场失灵又存在政府失灵,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经济学中的两难选择,凸显经济学的贫困。
从公共产品的意义上看, 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而在高等教育中,与专业教育相比,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公共产品特征更突出。
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用具有不可分割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供给的结果是大学生和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具体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和谐友爱互助,社会的安定祥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即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守望相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种效用从享用的空间来看是不可分割的,从享用的时间上来看是受益终生的。与之相比,专业课就像是私人产品,其效用就是授业,使学生掌握一技之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存问题。专业课的这种效用,从空间上看,在需要的企业就能体现,在不需要的企业就无法发挥;从时间上看,有时适用,有时则可能被淘汰。
2.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益具有非排他性。 高等教育是一种国家投资基础上的付费教育, 其规则是谁付费谁受益,不付费不受益。但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使大学生受益, 而且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即效益外溢。同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涉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领域,需要教师、家长、政府三方协同努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异常敏感, 外部环境的“风霜雨雪”会直接影响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冷暖, 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资源专用性弱, 外部环境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有明显的内溢性。与之相比,专业课既没有如此明显的外溢性,也没有如此明显的内溢性,排他很容易。
3.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人为消费的非竞争性。无论是专业课, 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一定容量内,多一个学生不会影响其他学生听课的效用,教学效果不受影响。但事实上,绝大多数高校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班容量设置成100人以上的大课堂,远比专业课的容量大,而且有越来越大之势,好像学生越多,效果越好。尽管有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心灵的洗礼,是思想的沟通,是观念的碰撞,班容量越小越易沟通,效果越好。但这种认识事实上并没有占得上风。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这种人为的大班制、 大课堂制进一步强化或突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共产品属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共产品特征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功能和培养目标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体现和重要特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主要的功能是实施社会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 [1] ,即政治导向功能和政治警戒功能。旨在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学习,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法律意识、敬业意识、健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辨明是非、应对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 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并与社会和谐相处、自主创业的能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功能和培养目标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学生的个体需求,更多的是社会的公共需求。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供给失灵”及根源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共产品特征, 使得对其供给既存在市场失灵又存在政府失灵。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失灵
市场失灵表现为, 如果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选修课,由学生自主自由选择,就像把商品放到自由市场由消费者自主选择购买一样, 其结果很可能是选修的学生很少,从而产生市场失灵。政府失灵表现为,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国家教育制度规定为高等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强制供给,但供给效率低下,教育教学效果差,陷入“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失灵, 不仅是理论上的推论,而且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的反映。2008年秋季, 对某高校2008级本科班共199名新生进行了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始认知状态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199份试卷,回收199份。根据学生的回答材料,我们将学生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始认知状态划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是学生初次看到教材时的反应, 第二是继而勾起的过去的印象,第三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认定,第四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观需求选择。调查结果见表1。
该表格是对大一新生问卷调研资料的汇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中学和大学阶段的供给失灵。这一失灵现象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学生初始认知状态是非常严峻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明显改善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失灵的根源
从调查结果来看, 尽管学生们感觉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 但普遍认为它对于社会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政治保证和精神支柱,所以选择社会需要的比例高达76%,这反映了大学生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而认为它对个人有意义的学生只有24%。 这一问题可以从表1的前三项内容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在表1的前三项内容当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反应是“惊讶茫然”、过去印象是“抽象枯燥”、价值认定是“不实用”的比例分别高达63%、58%、55%;而第一反应是“必要”、过去印象是“生动有趣”、价值认定是“思想导师”的比例分别只有37%、42%、45%。前者的比例之高和后者的比例之低共同说明了为什么选择社会需要的高达76%, 而个体需要仅有24%这一问题, 这一调查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面临的私人有效需求不足与社会公共需求旺盛的矛盾。
上述矛盾不仅是本项实证研究中的逻辑结论,而且也可在如下理论分析中得到说明。首先,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 [2] ;其次, 市场经济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3] ;再次,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道德滑坡、信仰失衡、诚信缺失、生活腐化等现实状况使得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为社会共识和当务之急。 上述国际国内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共供给和有效供给,提高供给效率。但与此同时,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又导致了私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需求的下降。作为一场伟大的革命,改革开放深深影响了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发展,传统的价值观念面临分化,新的价值观念不断生成,外来的价值观念纷纷涌入。在这种“外入与内生、优胜劣汰”的交错发展态势下,人们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深刻影响到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再者,从市场经济看,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是收费教育。收费越高,学生和家长越想收回成本,取得预期收益,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像专业课那样能给学生带来直接效益, 这可能导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需求的下降。 就业市场上的双向选择、 激烈竞争和一些企业重才不重德的用人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
社会公共需求旺盛要求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公共供给, 私人有效需求下降则要求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供给。 满足前一要求必将导致相对于私人有效需求不足的供给过剩和供给失灵; 满足后一要求必将导致相对于社会公共需求的供给不足,从而危及社会整体利益。
三、创新供给制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用最大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供给失灵表明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制度存在缺陷, 不能有效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私人需求不足与社会公共需求旺盛的矛盾。因此,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明显改善的目标,必须进行供给制度创新,促成制度变迁。
林毅夫认为,制度变迁存在两种类型: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一群人响应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由于制度安排的公共产品性质,诱致性制度变迁难以消除外部性和“搭便车”问题,不能满足一个社会中制度供给的不足。 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它是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林毅夫,1994)。根据林毅夫的制度变迁理论,我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分为两部分: 学生诱致性供给和教师强制性供给,并将这两种供给方式有机地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 以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用最大化。
(一)学生诱致性供给
问卷调查显示, 尽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需求不足, 但不是对公共供给的所有内容、理论、问题都不感兴趣。有效需求不足是从需求总量意义上说的。从需求结构上看,大学生既存在共同感兴趣的理论、话题,又存在需求的个体差异性。学生诱致性供给就是根据学生的需求偏好决定教师供给的内容,达到教师之所讲即为学生之所需,实现供需均衡,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诱致性供给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 就相关教学内容做课前调研, 充分掌握学生的需求偏好。
2. 建立多元化师生交流平台, 利用手机、网络、课间交流、定期访谈等渠道,让学生充分表达诉求。
3. 根据学生需求偏好, 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组织教案、讲稿和课件等教学文件的撰写和制作,实现供需均衡。
4. 课堂教育与课下个别指导相结合, 解决学生需求的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矛盾。
学生诱致性供给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所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私人需求, 克服社会公共供给与私人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
(二)教师强制性供给
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功能。 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完全根据学生需求偏好提供供给,教师就会丧失教育的主导地位, 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导向功能, 从而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成一般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课。所以,教师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涵养功能、 以学生需求偏好决定供给的同时,还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不偏好的内容予以强制性供给,即该讲的还要讲、该重复还得重复,但一定要讲出道理、讲出水平、讲出精彩,使学生信服,使之明白“不是我真懂,而是似懂非懂”。客观地说,教师强制性供给是对教师理论水平和授课艺术的真正考验,需要教师潜心钻研、精益求精。具体措施如下:
1. 苦练教学基本功。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和理论功底;参观学习交流,掌握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2. 制定课堂教学目标:(1)以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2)以严谨的理论折服学生。(3)以优美的语言打动学生。 如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程的性质、特点,分别给它们起美丽动听的名字,称《基础课》为“心灵之旅”,称《概论课》为“红色之旅”,称《原理课》为“经典之旅”,称《纲要课》为“百年风云”或“历史的天空”,称《形势与政策》为“时事点金”。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化平淡为神奇, 让学生耳目一新。(4)以典型的案例激发学生。如讲理想部分时,选择讲述“立志青山绿水的大学生师智敏” 的案例, 正是基础课老师的“人生没有理想时,犹如走进茫茫雨夜”的一句话,改变了师智敏的人生轨迹。讲顺境与逆境部分时,选择“史玉柱的传奇人生”案例,给学生讲述史玉柱跌荡起伏的商界传奇, 引导学生总结其成功的因素。讲大学生择业与创业部分时,选择“擦皮鞋的大学生罗福欢”的案例,供同学们讨论,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5)以精彩的课件吸引学生。
3. 教师强制性供给主要采取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学生先讲老师后讲。 就某些学生自认为老生常谈的内容,先让学生讲解,看其掌握程度,然后再由老师讲解。 让学生对学生讲课与老师讲课进行比较, 使之看到自身的差距与不足。 比如理想信念一章,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是老生常谈,不屑一顾。但真正走上讲台,却讲不出“子丑寅卯”。这时候,老师再讲,学生会觉得非常新鲜。第二种形式是讨论。针对某些重复性内容,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从中发现他们正确的观点和错误的认识。然后,老师进行评析和总结。
教师强制性供给可以保证教师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履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功能,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能力, 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
(三)制度变革的成果
正如市场经济中的消费者决定一样,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共产品特性及其供给失灵的内在矛盾根源而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制度变革成效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一位同学说:“它(基础课)的内容过于理论化,我想任课老师肯定是既呆板又古板,是空洞说教派的掌门。然而开课后,我发现我错了。基础课老师非常博学多才,温文尔雅,幽默风趣,言谈举止间透露出一种诗人的气质。他将这门课命名为‘心灵之旅,意在引导我们用心去体会、感悟这门课程。 也许正是由于该课启发意义大以及任课老师独道的讲解和个人修养打动了我, 使我对该课产生了兴趣……。”另一位同学说:“很喜欢老师把这门课命名为‘心灵之旅,很喜欢老师宽广的知识面,喜欢跟着老师的思路游览古今, 讨论现在正发生在我们身边却被我们忽略遗忘的事情。 ……‘理想、‘爱国、‘品质、‘人生真谛这些字眼很虚幻,很抽象,但是在老师的讲解中,这些词就像冬天的一缕阳光,一下子快乐了自己,慢慢发现‘心灵之旅有了收获,于是喜欢上了这门课。”
当然, 前述的制度变革不会彻底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失灵现象,肯定还会有些人来,也还会有些人走, 就像一位学生给老师发的信息所描述的那样:“People laugh and people cry, some give up and some always try, some say hi some say bye. Others may forget you, but never I.”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写照,更是我们继续探索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邱柏生.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功能[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4).
[2]李玲芬.全球化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
[3]朱平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责任编辑:卢艳茹;校对:李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