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而“不言”,言而“不尽”

2009-10-22 09:12王长勇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8期

王长勇

【摘 要】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有时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或知而“不言”,或言而“不尽”,留给学生更多主动求知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促使学生主动求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知而“不言” 言而“不尽” 主动求知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果老师喜欢“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讲授理论面面俱到,学生便会觉得味同嚼蜡,了然无趣。主动思维探究的欲望没有了,深入理解、掌握和应用课本理论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很难达到。美国课程学家拉尔夫·泰勒曾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要想促使学生主动求知,思维变得活跃和深刻,思想政治课教师有时需要知而“不言”,言而“不尽”,留给学生更多主动求知的机会和空间。

一、知而“不言”

就是老师明明知道而不说。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获得真知。

1.开宗不明义

有些知识学生通过一定的自学探究就能弄明白,教师不要总是“开宗明义”,习惯于上课一开始就先明确主旨纲要,明确对错,越俎代庖,包办代替。教师先定了调,就像给学生戴上了一个思维的“紧箍咒”,学生失去了话语权,学习主体地位形同虚设,只能盲目服从,求知探索的积极性便会荡然无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独立性就会越来越差,教学效果也会离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远,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对课本理论的认知,对每一项知识的获得,都不可能是靠教师的灌输、强加所得,而应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自我感受、理解和掌握。

当然,“开宗不明义”不是无的放矢,而是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去独立分析、探究。教师知道正确观点、答案,但就是不直接给学生说出来,反而能把学生“逼上梁山”,促使其自我探索,自我求“是”,依赖习惯便会慢慢消除,独立思维习惯就会逐渐形成。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教学目标,给学生一个通过自我努力获取成功的机会,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

如在教学“市场交易的原则”这个内容时,由于学生对“市场交易”有比较多的生活体验,所以不要一开始就直接讲解市场交易有哪些原则,也不要让学生直接阅读课文,更不要明确哪个是基本原则,哪个最重要。而是先让学生自述、交流各自不同的“市场交易”经历,讨论、分析、感悟市场交易原则的存在价值,市场交易应包括哪些原则,哪个最重要,然后再结合课文进行系统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学生结合亲身体会,通过自我探究得出的结论,成功感更强,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2.欲扬先抑

对容易产生误解、错误的知识,对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有时会贪图方便,怕麻烦,主动把正确的观点、“标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的理论和答案。政治教学非常讲究“信度”,如果学生只是被动、无奈、糊糊涂涂地带着疑惑接受教师塞过来的“知识”、“原理”、“答案”,没经历独立研究、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政治理论“信度”必然大打折扣,教学效果也肯定不理想。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欲扬先抑,故意装不懂,或故意说错,掀起波澜,激发学生思维、争议。让学生或为“一筹莫展”的教师“解围”,或为教师寻找错误的原因,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探寻知识源泉的思维状态,“顺便”获取正确的认识,“顺便”感受成功的喜悦。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在无形中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如对主观题的理解和解答大都有不确定性,给人无从下手的感觉,不仅教师如此,学生也经常不知所措。在此情况下,教师最好是“难得糊涂”,可以无奈地说自己也不知如何作答,也可以说一个似是而非的“错误答案”。这时学生往往会挺身而出,为解决难题出谋划策。经过一番交流讨论,教师才放出正确的“参考答案”予以对照,或对,或错,或基本一致,或更完美,真相大白,学生感触更深,对主观题的作答更有自信心,答题经验也更加丰富。

3.欲擒故纵

在教学新的理论知识或讨论问题之前,教师总担心学生会误入“歧途”,习惯于预先提醒学生预防犯什么错误。其实教师不如“欲擒故纵”,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如果学生真的出现了认识偏差或思维误区,教师也不要急于点明和纠正,而是顺水推舟,顺着学生的思维往下导。当学生发现误入“死胡同”,“此路不通”,得出的结论明显荒谬、错误时,便会有所察觉和醒悟,从而迷途知返,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寻找新的途径,获取正确的认识。教师甚至可以有意设置一些“陷阱”,诱使学生做出错误的回答或猜测,让学生亲身经历产生错误结论的思维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错误思维发生、发展的原因,使其“吃一堑,长一智”。“欲擒故纵”可让学生的错误思维过程原形毕露,提醒学生不能只重视记背课本理论或订正习题的答案,更应重视对错误的思维实质的矫正。

如在教学“我国的对外贸易”这个内容时,由于前面已学习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还说到“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讲“税收和纳税人”时又讲过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如果这时让学生讨论进出口的关系,不少学生都自然而然认为出口越多越好。但出口过多会造成国内市场供不应求;如果出口的是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会使国内企业失去通过深加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的机会,不利于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当学生发现出口过多的种种弊端时,也就认识到“出口越多越好”是错误的,进而理解“发展对外贸易,要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政策”这个知识点。

二、言而“不尽”

就是教师只说一部分,或设置悬念,留给学生更多探究其他未知知识的机会和空间,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1.悬而“迟”决

对学生感兴趣,急于知道结论的问题和急于了解的新知识,教师不要急于求成,马上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而应像电视连续剧在情节高潮时的戛然而止,留下悬念,给学生造成暂时的“知识真空”,吊学生的胃口。“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像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26页)教师“只讲半句”,“藏不尽之意于言外”,学生就会按捺不住强烈的求知欲,被动等待教师的“下回分解”,而是主动学习钻研、合作交流,尽快找到问题的答案,掌握新的理论,从中享受自学的快乐。

如在教学高二《思想政治》中“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个内容时,学习了“正确的思想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个观点后,教师紧接着提出“鬼神是不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可教师偏偏不继续往下讲,学生想知道结论便会主动阅读、思考,最终获得了“鬼神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但是是虚幻的、歪曲的、错误的反映”的科学认识。

2.抛砖引玉

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搭建一个“鲤鱼跳龙门”的求知平台,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露出一点“马脚”,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拓展学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获得深刻的认识。思想政治课理论有概括度高、抽象性强的特点,教师的单向输出,详尽讲解,无法达到让学生全面、正确理解的目的。有些问题学生听了讲授,表面上明白了,心里却不知还有多少疑虑。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50页)教师只作适度提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从简单到复杂,从肤浅到深入,从现象到本质全面掌握理论知识。教师的“简单”、“肤浅”反而能激发学生迎难而上,引发学生的深刻思维。学生也才有充分展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机会。当学生通过努力破解难题,获得真知灼见,赢得自信心,提高了学生能力,那不正是我们“抛砖”时所期待得到的光彩夺目的“玉”吗?

3.举一反三

思想政治课每学习完一个新内容,都要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举一”就是强调这时教师不要“多话”,只需有针对性地传授一点方法,提供一点思路,举一些典型例子,将“反三”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自我进行知识迁移。或联系旧知,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或联系实际,运用理论说明热点问题;或联系其他学科,多角度理解知识,拓展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如果教师面面俱到,学生就不再主动深入理解理论的独特内涵,不再主动感悟理论的本质和现实意义,知识迁移的目标无法实现,遇到稍为陌生的题目就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最终的教学效果令人失望。

实践证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巧妙采取知而“不言”,言而“不尽”的策略,是“无声胜有声”,教学效率会在“少言”、“无言”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郝经春主编.教师必读的外国教育名著导读.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3]陈秉公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责编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