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俊福
【摘要】如何建立学校德育的长效机制,确保持续不断地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是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学校德育管理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证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的常规管理,是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新课程 学校德育 管理
一、学校德育常规管理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科学管理的思路,学校德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工作进展迅速,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学校管理者按照既定规范实行德育管理,“在规范面前人人平等”,使学校德育管理客观化,减少了主观的影响。这些措施确实加强了学校德育的规范管理,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起到了促进作用。问题是,规范管理不一定是科学管理。笔者认为,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有不少学校在德育常规管理上存在着严重的误区:
第一,规矩越多越好。许多学校至少有二三十条德育常规,并且每一条常规都要进行评估,可见其烦琐的程度。这给学校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同时也严重制约了教师个人创造性的发挥。过多的规矩,异化成了束缚教师个性化德育的枷锁。教师的自主性一旦被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又有谁来调动呢?
第二,要求越高越好。有的常规要求过于笼统、抽象,更脱离实际,无法操作监管,事实上流于形式。譬如,一所学校的德育常规之一:“既反对满堂灌,也反对满堂问;既反对虚无化的分析,也反对以练代讲的做法。”真不知这样的常规如何操作执行。
第三,每一项常规要求都配合量化评分和经济制裁。有的学校还制订了“德育常规检查扣分细则”,要求全体教职工严格按常规基本要求去执行,各项扣分按学期累计,作为对每位教职工考勤、考绩的依据之一,从而使德育管理异化成了检查监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认真反思这些德育管理常规。传统的德育常规管理较多地表现为控制性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教师采取管制、指示、命令等有强制性行为倾向的措施,并要求达到高度的统一。这些措施不仅使教师束缚过多,压力过大,疲于应付,更忽略了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使学校德育失去了生机与活力。显而易见,这种做法与正在推行的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二、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学校德育常规管理的思考
“三分教学,七分管理。”其实,要全面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也就应遵循这一规律。学校德育常规管理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根本保障,也是促进学校德育实效水平持续提高的核心动力。近年来,学校德育改革实践证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常规管理是全面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最关键的核心环节之一。根据近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应抓住如下几个关键点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常规管理:
1.建立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可靠的领导保障。加强学校德育常规管理,首先需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建立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教导处、总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在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领导上保证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2.制定奖惩制度,落实岗位职责,充分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首先要调动学校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为此,学校要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流程,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规定范围内的职权,使各级管理者都为学校德育工作负责。其次要调动教师队伍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学校要制定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对班主任工作出色的同志在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优先,最大限度地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二是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科教师是学校最大的德育工作者群体。学校要制定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选好教师工作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第三,调动服务者育人的积极性。学校的后勤人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营造校园育人环境方面,需要他们有构思、有设计、有计划地实施。学校要制定有关服务育人的职责和制度,期末评价将成绩显著的同志评为好职工,并进行奖励。
3.加强校本培训,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提高学校干部和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所在。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和一个树立”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牢固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的观念。其次,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德育能力的专业培训,通过举办德育理论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德育的专业素养。第三,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提高教师德育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为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积极参与省、市、县级德育科研实验,并通过德育科研实验培养、锻炼德育干部,提高教师队伍德育的专业素养。
4.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环境资源的育人作用。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有效载体。为此,学校要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等,有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堵墙壁都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同时,学校要长期坚持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演;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团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并形成学校“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大型活动,都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5.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第一,适应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学校要采取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家长共同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方式。第二,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学校发动教师定期进行家访活动,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通过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第三,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感受社会,体验生活,培育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加强学校德育常规管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的实践与探索仅仅才是一个开始。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落实新课程理念为出发点,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为落脚点,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德育的常规管理,积以时日,必见成效。